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琴 《语文天地》2014,(11):26-27
高中语文教学的出发点是什么?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来看,首先应当是文本,其次应当是学生。有什么样的文本,才可能有什么样的教学。这一判断中的研究着力点正在于“一个文本是什么样的文本”这一命题有点类似于“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那是多元解读的一种表征,而我们这里所追究的“什么样的文本”却是涉及文本理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解释学的视野中来看教学活动,教学是一个相互理解的过程。教材、讲解、回答等,是教学中作为理解对象的文本。书面文本和口头文本各有优缺点,应当互补。为了达到正确理解,教学必须有必要的对话、讨论,以达到“视界融合”。理解是在“前理解”中的理解,而预习是确立“前理解”的必要环节。理解必须经过“解释学循环”,复习是“解释学循环”的环节。对文本的理解总会有歧义,因此,出题要尽可能避免歧义,而阅卷则应当宽容。  相似文献   

3.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语文教材的文本解读也应当如此。单篇课文的教学点往往不止一个,那如何才能找准定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文体不同,文本的结构、特征也迥异。在教学中,针对一篇课文,教师要紧扣文本特征确定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4.
教学断想     
阅读活动是一种理解活动,是读者通过作者提供的“文本”的阅读,根据“文本”所显示的言语意义而对作者蕴于“文本”的意义的理解。但由于政治、经济、地位、生活经历及欣赏趣味和水平的不同,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和评价是有差异的。正因如此,所以,西方有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菜特的说法,我们国家也有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林黛玉的说法。  相似文献   

5.
田林全 《辅导员》2010,(18):6-7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针对同一教学文本,不同的教者就有不同的教学理解和设计,所以我赞同朱慧琴老师“同课不同形”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一、多元解读是文学作品教学的本质回归文学是属于语言的艺术,它以涵蕴无限的语言使文本构成一个富有审美魅力的诱导空间。文本也因此为读者提供了无限的再创造的可能,召唤并激发读者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可以说是对“多元解读”的最通俗的最恰当的注解。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部文学作品的理解必定是多元的,多元性是文学作品的必然属性。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作品只有通过读者阅读之后才能获得艺术生命,才能实  相似文献   

7.
一、制作精心而不精细,过程预设而不预定 我们必须要强化一种认识,即多媒体只能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就像手中的粉笔一样。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是有确定的一面,也有不确定的一面,面对文本“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几十颗心和这样的文本相碰撞时,体验、理解、思维与想象的开放性可想而知,课堂上出现的“意外”也应该在意料之中。一般说来这样的意外都有生成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说阅读要赋予文本以个性化的理解。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调动学生的体验去体验文本。  相似文献   

9.
薛素云 《考试周刊》2010,(10):51-51
语文教学的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教师没有教会学生感悟文本,感悟生活,感悟美和爱,教给学生的只是自己的或别人的感悟,学生从来没有或很少有自己的感悟,即使有一点,也是教师或教参强加给他们的。“一千个读者的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学生从教师的讲解中悟出的恐怕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对于相同的事物,每个人的思想和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无法统一。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的理科化倾向引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像讲解数理化题一样讲解文本,像数理化一样,大频次的训练,高强度地做题;语文教学的语文味越来越少,这就带来了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而数理化有着和语文根本不同的学科特点,它们的知识是共性的,是全世界都一样的,而语文可以说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欧阳焕青 《现代语文》2014,(10):115-116
孙绍振先生说“阅读是一种专业,专业的修养不是自发的,而是要循序渐进、不畏艰难地习得的。”尽管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理论的角度来说,理解和阐述是有无限可能的,但是文学经典本身形成了一个标准和内部结构,新经典的产生并不会彻底冲垮这个结构,而只是让这个结构内部的相对位置发生微调。文学经典本身公认的艺术高度成为潜在的准则,这是专业读者不断训练、不断积累才有的。由此可知,经典文本阅读不是随意的,当我们拿到一个文本时又该怎么去阅读呢?这是每个学中文的人必须好好去学习把握的,更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去钻研的,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哪些误区,我们又该如何去解读呢?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强调文本的多元解读.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再囿于教学参考书,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不再囿于教师对文本的阐释,课堂上渐渐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读者眼中的哈姆雷特是否还原了作者心中的哈姆雷特?教学中学生曲解文意的情况并不鲜见(这不足为怪),但并未得到匡正.  相似文献   

13.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说明同一个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文本阅读是人类高级的认知加工活动,学生的阅读力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力,那么教师的阅读力也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力。这就说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教师的阅读力直接相关。教材文本的内涵源自编者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思考以及感悟。教师通过文本解读将自己的思想与编者的思维意图对话,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体验、冲突进行链接,使之产生或认同、或批判、或质疑、或补充等,使教材成为师本、生本。  相似文献   

14.
常规的东西如小说的基础知识等当然要讲,但知识层面的东西终究是表象的,我以为,最要紧的是通过阅读文本让学生体验别样的人生,理解小说的现实意义。这些内容应当属于理解、鉴赏、探究的层面,会影响到学生的精神底子。人在现实中有很多无奈,无奈之一就是人在现实中的活法只有一种,你选择了这种活法,就意味着放弃了除此之外的千万种活法。小说,则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了人体“验另一种人生的可能。以笔者之浅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入精神享受的王国。教师当然可以有自己的价值评判与审美角度,但教师应时时牢记“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15.
今天,我们茶馆的老朋友──江苏省金湖县的几位语文教师带着他们的《范进中举》课堂教学实录来了。范进,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老“明星”了,也许在一些老师看来,对他的解读似乎没有什么新意了。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就阅读理解的多元化而言。注意,这里的“多元化”,我理解不仅仅是不同读者的理解,也包括同一读者在不同时期内的不同理解。作为读者,今天的李镇西可能和昨天的李镇西就不一样。而且面对同一篇课文,一千个教师也有一千种教法──这是就语文教师对课文的创造性理解和教学个性而言。于是,同样是面对“范进”,善于创新的教师便有了常读常新而又独一无二的解读和教学,在这过程中,被激发出创造性思维的学生便有了充满智慧的独到理解。———这也许正是语文新课程所要追求的。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各科教学中,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从阅读心理的角度看,学生对每一篇课文的理解,不可能完全符合作者的原意,其中或多或少地渗入了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审美体验(尽管这种经验和体验是十分稚嫩的)。“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接受环节中这种见  相似文献   

17.
探究是学生对文本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学生在阅读当中才能作出正确的评判,课堂上才能真正出现“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生动局面。  相似文献   

18.
认识学生差异,注重个性化教学无疑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让学生在差异的客观前提下有所发展才是根本的价值所在。差异生成是指语文教学应当承认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各种差异,让有差异的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经历知情意行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有相对于自己的进步和提高。一、语文教学差异生成的理性思考1.从语文教学的本质来看,关注差异就是关注客观存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本身具备多义性,其内涵是丰富多彩的,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随着不同人的理解而不同,即使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不同心…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语: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有什么样的文本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标准下,文本是语文教学之本、语文教学之源。本期我们关注的是“文本开发”。只有深入地解读文本,用足文本,才能超越文本。有人形容窦桂梅老师的课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虽然有点夸张,但确实反映出窦老师的课具有别样的风采。那这天上“神曲”究竟“神”在何处,从何而来,窦老师是怎样解读、开发文本的,这值得我们探讨。为此,我们以一种“解剖麻雀”的方式,刊发窦老师的《游园不值》教学的系列文章,让你细细地品味。同时,不少教研员、一线教师对“文本开发”也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因此我们特编辑这组文章,奉献给广大读者。相信读了之后,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语: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有什么样的文本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标准下,文本是语文教学之本、语文教学之源。本期我们关注的是“文本开发”。只有深入地解读文本,用足文本。才能超越文本。有人形容窦桂梅老师的课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虽然有点夸张。但确实反映出窦老师的课具有别样的风采。那这天上“神曲”究竟“神”在何处,从何而来,窦老师是怎样解读、开发文本的,这值得我们探讨。为此,我们以一种“解剖麻雀”的方式,刊发窦老师的《游园不值》教学的系列文章.让你细细地品味.同时.不少教研员、一线教师对“文本开发”也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因此我们特编辑这组文章,奉献给广大读者。相信读了之后,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