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希罗多德(前484—前425年)是古希腊的第一位厉史学家,西方史学的奠基人,被誉为“历史之父”。其所著《历史》是一部世界驰名的有独创价值的著作,该书主要记载了公元前五世纪上半叶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历史。司马迁(前135年—前93年)是我国西汉时代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生活的时代稍晚于希罗多德。他在艰苦的条件下,穷毕生精力  相似文献   

2.
希罗多德《历史》中的中亚史料探析杜平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至前425年)是古代希腊伟大的历史学家,西方“历史之父”。其传世名作《历史》,包括了当时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历史、地理、民族、风情、宗教。古迹等方面的内容,是一部最早的小百科全书。希罗多德...  相似文献   

3.
西方史学自希罗多德的《历史》的问世而诞生。希波战争对此起了重要的催发作用。希波战争在当时不仅吸引着希罗多德对它予以记载,而且深刻地教育了希罗多德,使他树立了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进步的史学思想。由于记载了希波战争,希罗多德初步地运用了批判的方法,使其著作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脱离了散文纪。事的性质,西方第一部史学著作由此诞生。  相似文献   

4.
公元前6—前5世纪,希腊人多误用“米底”指称波斯,甚至将希波战争描述为“希腊-米底”战争。为与希腊的社会记忆相符,希罗多德采取朴素求真的史学方法,如实保留了希腊人的错误观念,现代学界才得以探析希腊社会对波斯认知的程度。这种原则和方法在史学理论上仍然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5.
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伟大的古希腊历史家、西方历史学的奠基人和“历史之父”.他的《历史》(《希腊波斯战争史》)是一部不朽的伟大著作.关于希罗多德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历来众说纷纭,但总的倾向是褒之者寡、贬之者众.无可讳言,希罗多德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中可以扬弃和批判的东西着实不少,但可以肯定和发扬的东西亦相当可观.总之,他在史学上的优点与缺点都是显著的,唯褒或唯贬都是片面的.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与发扬希罗多德的史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希波战争是发生在奴隶制社会的一场大战.这次战争始于公元前492年,到公元前449年最后结束.战争波及的地域很广:东起西北印度,西至西部地中海的迦太基,北达高加索,南到埃及,有数十个民族参加.本文仅从军事观点对几个主要战役作一介绍,并对希腊获胜的原因做些粗浅的分析.一马拉松战役公元前492年,波斯海军在亚陀斯海角复灭之后,于公元前490年重整旗鼓,向希腊半岛发动进攻.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波斯人的战略计划是重点进攻雅典,攻下雅典之后,则可控制中希腊,继而进攻南希腊,北希腊必不战自降.按照这个计划,波斯老将达梯斯和阿尔诺费尼斯率大军横渡爱琴海,直抵亚狄加,在马拉松(Marathon)登  相似文献   

7.
希罗多德对民俗学的贡献巨永明,杜平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年~425年),古希腊伟大的历史学家,西方“历史之父”。其传世名作《历史》,记述了当时所知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历史、地理、民族、风情、宗教、古迹等方面的内容,是一部小百科全书。因此,西方学者...  相似文献   

8.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他鉴于春秋末期社会需要,根据鲁国的《春秋》而作《春秋》。由左丘明、公羊、榖梁、邹氏、夹氏传世。后邹氏、夹氏所传“不显于世”,逐渐消失,只有左丘明、公羊、榖梁三家留传于后,遂成“春秋三传”。孔子的《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希罗多德(Herodoti,约公元前484—425年)生于小亚细亚南沿岸的哈利卡纳苏城,是古希腊第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有“历史之父”誉称。他记述希腊波斯战争的《历史》是西方第一部编年史。将孔子《春秋》与希罗多德《历史》进行比较,探究中外第一部编年史的异同,无疑有益于史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希罗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历文学家,他的传世名作《历史》记载了当时希腊人所知世界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内容。文学家称它为第一部世界通史。他认为希腊人的风俗习惯具有差异性、相似性、可变性和传承性的观点。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0.
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 (C4 84 -4 2 4BCE) ,因其传世的不朽名著《历史》① 而赢得了“历史之父”的美誉。几千年来 ,虽然贬之不乏其人 ,② 但至今却无人能撼其西方史学鼻祖之位 ,他所开创的历史叙述体的史学编篡方式至今也仍被奉为西方史学之圭臬。然而 ,笔者认为 ,传统的对希罗多德《历史》内容与结构的认识和看法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都缺乏客观性 ,与《历史》本身有一定的甚至是较大的偏差。一传统上 ,学术界对于希罗多德《历史》内容与结构的认识和看法 ,主要集中于两点 :一方面 ,在内容上 ,《历史》是记述希腊和波斯战争…  相似文献   

11.
史义与中国传统历史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传统学术的视阈入手,提出中国历史上对“历史”有一种三分法,即史事、史文、史义,进而指出史义即是中国的历史哲学;同时,本文还认为史义包含有“历史之大义”与“吾心之精义”两部分内容,并认为史义与西方历史哲学存在着一些重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新历史小谢,自生成之日起就存在着命名、指认等一系列问题上的争议,这一现象的出现,除了与其自身内涵和外延的不确定性有关之外,还与认知的视角和理论的转换密不可分。本文从概念述析和阶段演变的角度出发,渐次过渡到“历史”和“叙事”的问题。鉴于域外存在的理论背景,当代中国的“新历史小说”问题研究必须强调叙事的维度和历史的关联等侧面,而上述内容,正是认识这一现象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全球史观”是国内外史学理论界谈论较多的话题之一。“全球史观”不仅反映了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具有明确的时代性,而且突破“欧洲中心论”的束缚,重新建构世界现代史体系;不仅重视世界整体与局部、中心与边缘的关系,关注历史的横向发展,而且强调科学革命的重要性,注重科技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同时,“全球史观”所建立的全新的、开放性的思维也有利于克服传统史学研究方法的弊端。  相似文献   

14.
全球史的勃兴已经引起国际史坛的广泛瞩目。但过去其影响基本限于世界史学科范围内,而近来,“全球史观”在美国竞波及“美国本土史”的研究,以至形成“美国史全球化运动”(movement of globalizing American history)。这一动向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本文即对这场运动的来龙去脉略作梳理,并说明其学术旨趣及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美国史全球化运动"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史的勃兴已经引起国际史坛的广泛瞩目。但过去其影响基本限于世界史学科范围内,而近来,“全球史观”在美国竟波及“美国本土史”的研究,以至形成“美国史全球化运动”(movement of globalizing American history)。这一动向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本文即对这场运动的来龙去脉略作梳理,并说明其学术旨趣及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郧台志》原不同于《郧阳府志》,《郧台志》孤本仅存台北图书馆,中国大陆不存《郧台志》,由此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的先生们把《郧台志》误认为是《郧阳府志》。本先从训诂方面立论,后引台湾朋友提供的确证,说明二志实有区别,不可混同。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中国史学史教本》中有误的人名、地名、书名、年代、概念进行了勘正。  相似文献   

18.
伏尔泰理性史观有 3个特征 :1 历史是可知的 ;2 历史进程是有序的 (规律 ) ;3 反宗教史观。伏尔泰的历史认识有其方法论根源 ,主要来自于实验科学、经验主义和自然哲学。培根、牛顿和洛克的思想对其影响致深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是流行于欧美学术界的一种反传统的文化现象。近些年来,我国学界对于后现代主义作品的关注日益增强,但研究成果不多。本文主要考察了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史学的发展过程,探析了后现代史学对现代史学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同现实息息相关,受到各派政治力量的密切关注。蒋廷黻正是这一时期著名的外交家和历史学家,本文简要分析他对中国近代外交史开拓性的贡献和所著《中国近代史》一书基本内容、特点和对近代史学科建设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