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等,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是化学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课题。而创造力的发展,首先必须依赖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教师教育研究》2016,(1):37-42
本文所界定的"理科教师"为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等四门科学学科的教师。理科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包括一般教学能力和特定科学学科教学能力。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是在教育观摩、教育见习与实习、教育研究的实践活动中逐步习得。建构了理科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并从其培养的角度,对特定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进行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3.
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化改革高等理科教育的意见》是深化我国高等学校理科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对促进理科教改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我们理科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意见》和今年3月广州理科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精神,就高等理科本科专业基本培养规格与教学基本要求、教学计划的修订以及制定教材建设规划等问题进行了认真地讨论,明确了方向,理清了思路。在此基础上,遵循“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分流培养”的原则,结合理科化学学科特点,制定了实施计划和有关措施的大体工作日程。这将推动化学学科的教改深入发展。关于理科本科生的两种业务规格培养明确两种业务规格要求,对理科本科生的教育与培养至关重要。就化学学科而言,目前大致分为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前者属基础学科类专业,后者为应用理科专业。应用化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应用型理科人才,这一特性决定了该专  相似文献   

4.
中学化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指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地学基本技能;初步了解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中学德育大纲》也指出:“理科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学习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中学化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素材,教学中应根据化学科的自身特点,有机地自然地对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寓教育于传授知识之中,使学生领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接受其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如何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化学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重大课题。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则是摆在每个化学教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层次,也是创造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在化学教学中积极渗透创新思维、培养创造性人格和创造能力,开展以“转变学生的传统思维模式、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使其具有灵活运用和处理有关信息,善于迁移和设想的强创造能力的跨世纪人才”为目标的创造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形式,是时代的呼唤。一、化学创新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发展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的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德育》2012,(9):4-4
魏宏聚在《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撰文指出,重视理科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已成为世界理科教学改革的重要走向。理科课堂中价值教育的“价值”,应当是指从事理科学习或理科研究活动应当遵循的正当性原则,它们侧重于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态度及相应的科学价值观。理科课堂中的价值教育是指在理科教学活动中,通过直接或问接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培养科学素质是目前各国共同的理科教育目标,本文分析了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现状,提出高师化学教学中加强化学素养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理科综合能力的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学课程和高考的改革中,理科教师和学生对实行“理科综合”在理论认识上和教学实际中都存在一些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本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理科综合能力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一、在化学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重要性 教育的功能除了文化教育功能外,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化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进行整合,是发展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化学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关心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也提出:“要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进行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目前实行的高考“3+X”考试中,综合科也着重考查“学生在学科间渗透、交叉与综合的能力,考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2000年首次在江、浙、吉、晋四省试行“3 X”综合高考,测试进一步加大对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特别是综合、创新能力的考查。作为理科综合之一的化学学科,如何面对新的挑战?如何把学科教学与综合能力培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这里,本人从化学学科基础知识教学人手,谈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1991年,国家教委批准南开大学化学专业为“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三年多来,南开大学化学系在教委及学校各级领导的指导及关心下,经过全系广大教师干部的共同努力和实践,基地建设初见成效。 一、明确建设“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意义 1.建立“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是关系到国家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发展,迎接21世纪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要战略问题;也是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出发,高等学校理科教育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养少而精、高层次理科基础科研  相似文献   

13.
人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各科教学中,每位教师都负有培养学生人素质的职责。遗憾的是,在现实教学中,理科教学过于强调科学素质,导致了人教育的“缺失”。现代教育应该是将科学教育与人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在理科教学中,要注重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与培养,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理解其中的人资源,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为此,我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试论初中化学教学中辩证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海口市教育局教研室韩胜定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在“教学的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初中化学是化学知识的启蒙教育,...  相似文献   

15.
在高考理科综合考查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今天,我们要留意交叉学科的知识渗透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下面就“还原性糖鉴定实验”这节中与化学知识的交叉渗透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近期,笔者与留学美国的有关人士共同探讨了中美两国在中学理科教育方面的共同点和差别。为进一步探索理科教学的改革,做如下比较。一、理科教育目标计划的差别在中国,被公认并一贯倡导的理科教育目标包括二层含义:一是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做准备;一是为各行各业培养具有初步理科知识的人员。因此,理科教育的目标对全体学生而言,就是要掌握“双基”——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中国理科教育的理论目标则确定为:开发学生智力,特别是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普及科学知识;促进国家科技进步。  相似文献   

17.
实验是化学研究和教育的重要手段,化学课程标准提倡把计算机信息及多媒体技术应用到理科实验中去,指出:“通过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化学教材中已经涉及了借鉴数字化实验方式解决化学实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中学理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锻炼,而“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形式,因此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对中学理科教学来说是十分重要,也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方法。但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它需要长期努力,寓“猜想”能力的培养于平时的教学之中。本文就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作了初步的探索,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今年全国18个省市开始试行“3 X”的高考科目设置,其中“x”的综合理科科目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内的综合和学科问的综合。要求物理教师在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学过程中要打破学科界限,注重培养跨学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应用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文就从2000年上海普通高校招收保送生综合科试题的一个试题为例谈一些自己在当前高考改革中有关物理教学中的点滴看法,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由于现代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创新”“创意”等已逐渐成为培养现代化教育人才的核心要点。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意识、创造力的人才,是现代教育的主要教学宗旨。在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实验是一种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知识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传统的化学实验课中,实验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知识应用技能,进而有效掌握教学重点。但由于传统思想的束缚,化学实验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有的学生因为不科学的教学方式,对化学实验教学产生了厌恶情绪。在新课改不断进行的过程中,创客理念被应用在了教育方面,在其中获得了较大的成果。所以在教学中融入创客理念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