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鹏 《新闻世界》2011,(12):223-224
随着新媒介的不断出现,作为传播类型中互动性最强的人际传播呈现出弱化的趋势。尤其作为大学生,更多人选择了“宅”,其实就是宅在电脑前、手机旁。本文从人际传播的角度分析这种独特的现象,并试图找出解决此类现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丁倩 《新闻世界》2013,(8):122-124
“网络迷因”又称“网络爆红”,指某个信息或理念迅速在网络用户间传播的现象。近几年,各种“网络迷因”事件层出不穷,以狂欢理论观照这种现象,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狂欢的精神和特质。笔者从几个典型案例出发,分析这些具有狂欢表征的现象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的特点以及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3.
周圆 《今传媒》2016,(5):54-55
“反沉默螺旋”作为一种与“沉默螺旋”相背的传播模式,在当下网络舆情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首先探寻“反沉默螺旋”的界定,认为其为一种网络舆情传播的模式;其次,从互联网、传统媒体以及网民三个方面分析这种网络舆情现象形成、变化的原因;接着,以“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为例,分析“反沉默螺旋”网络舆情传播中的表现.最后反思“反沉默螺旋”现象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新闻是现代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离开了新闻信息,现代社会就失去其完整性。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我们都是新闻传播的受众,同时也是制造新闻事件的主角,为新闻传播提供丰富的素材。然而,重大新闻却不同,绝大多数人只能成为受众,只有极少部分人能成为新闻事件的主角。而恰恰是这些重大新闻往往能按照事物发展和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形成连锁性的系列报道,产生一波又一波相互关联而又独立的新闻高潮。这种新闻现象笔者称之为“新闻波” 现象。  相似文献   

5.
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采访对象,这是每个新闻从业人员的必备素质。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不少报道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失实之处,不仅违背了新闻报道原则,而且还欺骗和误导了公众,危害极大。出现这种现象,除了少数是记者有意之外,大多是因为记者产生的“想象力”所致。笔者在本文列举几例由记者的“想象力”制造出的“新闻”,给社会、公众所造成的影响,以引起新闻工作者的重视,让新闻更“真”、更“实”、更具公信力。  相似文献   

6.
“剩女”是当代社会一个引人瞩目的社会现象。学界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剩女”成因的不少,从传播学角度讨论“剩女”在人际传播和大众传媒的生产与制造,及其所隐含的性别与社会意义,却无多。究竟“剩女”是而且应当是当代传播的焦点,抑或它主要是传媒出于某种偏向所制造和生产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李冷月 《新闻世界》2013,(1):164-165
大众传媒被认为是社会环境与语境的主要建构者,对于其传播结构的理论历来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实践与理论分析,发现部分传媒组织在传播建构中存在着一种“相对性重构”现象,并“相对性”及“重构”的角度理解媒体传播中的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8.
方艳 《青年记者》2016,(14):12-13
“反转新闻”伦理评价起点的确定 新媒体技术使“大众自传播”成为可能,大众很多时候成了信息的生产者.“大众自传播”是指通过微博等产品,网民能够以“我”为中心生产信息和内容,并且通过网站实现数字内容的传播和共享.①这种“大众自传播”现象影响着新闻生产乃至新闻业,特别是在新闻采集、新闻制作、新闻发布等环节.在新媒体时代,“新闻是什么”是需要重新定义和思考的问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人人可以发信息”不等于“人人可以发新闻”,也就是说“信息”与“新闻”不能等同.  相似文献   

9.
传播学是揭示人类传播活动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原理,必然印证在许多生活现象之中。描述和分析这种印证,可以加深人们对传播原理的理解,提高人们学习、运用传播原理的兴趣,为普及传播知识铺平道路。毛泽东派兵“抢”报纸《孙子·谋攻》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足见古人就知道获取信息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作为大军事家战略家的毛泽东深知这一点。据贺子珍回忆,在井冈山上,毛泽东为了了解国内外情况,专门派了一个营的兵力去打大军阀谭延凯  相似文献   

10.
吕正兵 《东南传播》2010,(6):130-133
诗歌是中国古代最常见的传播信息,受哲学方法论的启发,以负方法分析古代诗歌传播现象,可以发现诗歌传播背后的方法论规律,遵循这种规律,则可以理解作为信息的诗歌在传播过程中何以产生丰富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11.
新闻语言“奢侈化”与语言规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新闻语言“奢侈化”是指新闻作品过度使用语言材料的现象,它包括“非常”型、言不符实型和泥淖型。这种现象,在当前新闻传播过程中,表现还是较严重的。网络化信息化使写作成为极为省便的事,人们似乎可以毫不费力便能写出洋洋洒洒的宏文  相似文献   

12.
“女子虐猫事件”背后的网络传播伦理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女子虐猫事件”中,正是凭借网络传播的力量,虐猫主角身份才得以迅速调查清楚。但与此同时却折射出深层次的网络传播伦理危机:网络传播侵犯个人隐私权、制造污染信息、制造语言暴力等现象层出不穷。一系列原因造成了网络传播伦理危机,妥善应对网络伦理危机已是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社会的信息传播系统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信息告知、监测环境等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传播系统有时会出现信息“滞后”和“堵塞”的“滞塞”现象。本文以“波丽宝”事件为例,探讨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从传播哲学角度谈“传播”的定义——传播哲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认为必须关注传播哲学这一研究领域,接着从哲学的角度给“传播”下了定义:传播是信息运动现象。这个定义的特点在于使用了哲学的重要范畴“运动”两字。用“运动”来定义“传播”,能全面完整地概括传播现象,尤其重要的是它可以启发我们去吸收哲学已有的研究成果,提高传播学的理论思维水平,使传播学逐步走向成熟。这个定义只是从一个角度来丰富我们对传播现象的认识和了解,不可能用来替代以前许多有关“传播”的定义。  相似文献   

15.
王深 《采.写.编》2024,(1):98-100
随着使用网络的门槛与难度越来越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互联网上制作土味视频并发布,视频一经发出就十分受欢迎。在这些土味视频的传播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买账,受众在观看过程中得到满足,而对这种满足感的需要又不断催生土味视频的产生和传播,甚至可以看到受众参与传播的现象,一部分受众在传播土味视频时甚至会进行“二创”并且发布,使得大量土味视频充斥于网络。本文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角度对网络土味视频流行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孙洋  陈征宇  刘捷 《新闻世界》2012,(5):230-231
由于网络媒体对发生在西安市未央区的“绿领巾事件”进行有选择性的片面报道,导致了该事件在传播过程中的正反馈现象。虽然这种现象在事实传播过程中掩盖了本身的意图,但是从长远来看正反馈现象最终会使正确的声音得以呈现,并使得受众对于正确意见的理性根据有充分的认识,不会造成意见的“想当然”和“随大流”。  相似文献   

17.
弱势群体进入媒体报道视野,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将“弱势群体”的不幸作为争相报道的卖点;或受商业利益的驱使有意进行媚俗化传播;或缺乏理解精神和人文关怀。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思考:一是弱势群体“话语权”失衡,二是话语权失衡的原因,三是重视新闻改革,落实“三贴近”原则。  相似文献   

18.
周勇 《现代传播》2005,(4):133-134
一、迟钝木讷在媒体间关于时效的竞逐已上演到分秒必争的时候,在以不断的强势影响和决定受众信息生活的时候,中国的电视新闻却时常上演着尴尬的“沉默”。当然,在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的今天,当有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要想完全掩盖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这种所谓“沉默”更多体现为一种“忽略”,通过有意地推迟真实信息发布的时间、减少信息的传播量和传播频次、以及编排方式上的弱化,使该信息“淹没”在大量其它信息中。这也算是媒体在自身责任与制度约束间一种无奈的平衡吧。当新闻管理者遇到不愿意媒体报道的“问题”新闻、“负面”新闻时,…  相似文献   

19.
“业内人士称,……”“XX部门某相关人士介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介绍……”近几年,这种对消息来源有意或无意地隐匿成为不少媒体的时尚,而更突出的表现是,不少新闻作品连来源也是“匿名”,甚至通篇找不到一个确切的来源。“匿名信源”盛行有着怎样的现实背景?它对媒体的传播效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文化人,对文化的积累、创造、传播,乃是与生命一体的终生伟业。而编辑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劳动成果,正是这种积累、创造、传播的最佳体现。鲁迅自觉地将毕生的精力、智慧、才学奉献给了这种“积累、创造、传播”,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具体而言,作为编辑,鲁迅的成就和贡献亦是实实在在的。孙郁、黄乔生主编的“回望鲁迅”丛书中的《编辑生涯忆鲁迅》,真切而详尽地记述了鲁迅的“编辑生涯”,记述了他作为编辑的所做、所思、所想,为我们今天的编辑提供了一个可以学习、可以借鉴的典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对照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