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也许自从人类社会有史以来,人们还不曾以如此轻松或者轻薄的态度谈论过“跳楼”!然而,在人文精神成为世界共同价值标准的今天,“跳楼”已经被媒体习惯性地称为“秀”了。近年来,民工因为领不到工钱而跳楼,或以“威胁跳楼”讨工资的事件络绎不绝。除了在春节前民工们要急着回家时,有一次相对集中的:“跳”,平时,一个城市一个月之内不会没有一起这样的报道。以至于在媒体看来,这已经不是新闻,报也不是不报也不是。所以每次都弄得记者老大不高兴。这回倒好,有7人在18层楼上坐成  相似文献   

2.
冯瑄  杨鲜 《新闻前哨》2007,(11):41-43
从农民工形象"妖魔化"说起曾几何时,"民工"变成了一个1昧的词。"欺骗、自杀、跳楼、爬塔吊、赌博、卖淫、强奸、抢劫、裸奔、讨薪、性饥渴、手脚不净……"成为媒体报道中描述民工形象的常用语。民工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可是,在新闻媒体的许多此类报道里却包含着一种刻板的成见:民工永远不可能如城里人那样文明。这种偏见潜意识地支配着媒体在社会语境内捏造可怜、无知、没有教养、邋遢、低人一等的  相似文献   

3.
2010年1月23日至5月30日,富士康深圳厂区发生员工跳楼事件13起。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大规模的媒体关注,媒体甚至被质疑是自杀事件的推手之一。关于富士康事件报道的研究多基于旧有的关注点。然而,这一连串自杀事件已经不仅是个体行为,更集中地反映出新生代民工的生存困境,暴露出社会体制的缺失,媒体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4.
1月28日,除夕前一天,新华社消息《民工卢连庆终于拿到了工钱》给难以数计的关注民工工资的人们带来一股辛酸的慰藉,这是自1月12日新华社推出《关注民工工资》大型系列报道的第42条稿件,也是这组报道的最后一篇。半个月来,这组报道牵动着很多人的心,让人读着落泪,而卢连庆这一具有代表意义的个体在春节前夕的“收成”,无疑是一份可以为全社会共享的最温暖的新春贺礼。对于媒体工作者来说,新华社这组《关注民工工资》大型系列报道还具有宝贵的示范价值,引发我们以此为个案深入探讨如何在民生类题材上成功地发挥议题设置功能。  相似文献   

5.
由于是民工,而且还是河南籍的,因此,一些媒体就抓住这些大做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一群体的不屑和轻蔑。“馋嘴的民工”字样不仅随处可见,更有记者这样写道:3名民工“坐在葡萄架下,甩开膀子猛吃一气”,民工的粗鄙、贪婪和馋样儿在记者的“生花妙笔”下“栩栩如生”。在天价葡  相似文献   

6.
1987年2月的一天,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一条极为轰动的新闻:一名男子纵身跳楼。屏幕上,历历在目地映现出他从天而降,掉落于地的惊险场面。这不是特技镜头,也不是惊险表演,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画面。连江泽民市长也问电视台记者,这个跳楼镜头是怎样拍下来的。这一天下午,有一不明身份的男子,在武进路聋哑学校的四楼顶上东张西望,上海电视台记者邬志豪得到这个消息便立即前往,这一天细雨濛濛,天色昏暗,武进路早已被围观的过路人挤得水泄不通,邬志豪冷静地分析了可能发生的情况,一面观察那男子的动静,一面利落地拍摄了周围围观的群众,还要注意拿来云梯准备登高援救的消防队员。忽然,他看到那男子纵身跃起,立即掉转身体开机,迅速将镜头对准了空中,一个骇人的跳楼场景就这样进入了摄像机的镜头。事后计算,从发现跳  相似文献   

7.
不宜渲染“微笑跳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则少女面带微笑跳楼的新闻成了近日的热门消息,被不少媒体转载。据一家报纸报道:7月12日上午,一名16岁湖北少女在一栋四层楼的楼顶上徘徊了3个多小时,像是要跳楼自杀。令人纳闷的是,那少女的脸上一直挂着微笑。众人力劝多时后,该少女纵身一跳摔到底层水泥地上,身受重伤,至今仍在抢救中。报道在强调“微笑跳楼”这一细节的同时还配有少女纵身跳楼一刹那的图片。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个人所承受外界压力的增大,加之其它各种复杂的原因,类似的跳楼等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对此,有些媒体不遗余力地进行报道,不仅全方位、多角度,还常常刊发…  相似文献   

8.
李扬 《传媒观察》2013,(2):9-10,63
传说,是一种舆论的迷雾,我们穿越这迷雾,平安走过2012。平安,并不意味着平静。这一年,大事很多,要闻很多,民众的期盼也很多。还有一个“很多”值得关注:很多曾经不是新闻的新闻,成了新闻。岁末年初,两条关于农民工的新闻令人深思:一位在浙江打工的民工兄弟因为衣服上粘有涂料和粉尘。乘坐公交车时被市民喝斥:这么脏,就不应该坐公交车!而另一位南京的民工,怕弄脏座位,乘坐地铁时一路蹲在地上依偎着妻子的画面令无数人动容,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下属的《江南时报》在头版刊文:“兄弟,累了你就坐下吧!”这些都是小事,按照新闻的概念定义。它们原本都上不了台面,成不了主角。可就是这样的小事,成了新闻,并在2012频频引发我们不小的振荡。这是因为,媒体重新把视线放低,开始关注有意义的生活细节,而非仅仅大事要闻。我们由此看到了媒体的方向和力量。或者时髦一点说,我们看到了媒体的正能量。正能量,应当是2012当之无愧的首要关键词。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2012年度记者”的几位当选者笔下,我们看到的,正是媒体的正能量何以在心中蕴积、何以在笔下喷发的全过程。德之不厚,行之不远,他们是一群既有着独到的生命观,又有着执着的职业观的人。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时刻。我们期盼更多的治愈系新闻,期盼媒体传播更多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9.
4月1日晚,香港艺人张国荣跳楼自杀身亡。在他去世的第二天,众多媒体将这则新闻放上了版面的头条,有的甚至还进行了整版的专题报道。这股热潮延续了半个多月。从不同媒体对这一事件的不同处理方式中,再次引起了我们对公众人物报道的思考。一张国荣之死引起的新闻效应不小。从当天晚上开始,这一消息首先主要利用的是网络、短信和人际传播的途径。从第二天,也就是4月2日开始,纸质媒体、电视媒体等后来居上,跟进中报道。笔者对从这一期间几个主要地区部分纸质媒体的报道作了初步调查,发现有关报道各有侧重,各有特点。北京:在这次对张国荣事件的…  相似文献   

10.
从2010年1月23日开始至7月20日,富士康的"跳楼"事件令人触目惊心,其中有很多起跳楼事件是接连发生的,这种由一起自杀事件所引起的在短时间内的复制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维特效应"。在这个大众传媒高度发达,人们生存压力巨大的当今社会,考虑到媒体报道的放大和凸显作用,要求媒体对自杀事件的报道必须持谨慎态度,不能一味追求...  相似文献   

11.
吴洪霞 《新闻世界》2010,(8):229-230
一连串的跳楼事件将富士康推到了风口浪尖,在一片对富士康的指责声中,我们也不应忽略媒体在此事件中应承担的不当报道而导致的"维特效应"。这一幕幕悲剧提醒我们的媒体思考:应该怎样报道富士康跳楼事件,能为预防该事件的发生做些什么。媒体关注此事件应该克制,侧重对应对策略和价值观的引导。  相似文献   

12.
背景资料:2003年2月13日到2月28日,齐鲁晚报陆续推出了《民工进城实录》、《民工招聘会播报》、《民工专场招聘会反思》三组关注民工的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特别是2月24日、25日,与济南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举办的山东省首次“民工招聘会”,更是招来一片叫好声。招聘会上共有省内100多家企业前来招聘,提供岗位7000多个,吸引了1万多名进城民工参加,两天内近5000名民工找到了“饭碗”。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等20多家媒体予以突出报道。其中,除齐鲁晚报之外,人民日报华东版、大众日报、农村大众、生活日报等媒体都在头版头条做了突出处理。一家媒体策划的活动,众多同行媒体自发“追捧”,这在多少有点“同行相轻”的新闻圈里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13.
2004年,有一个时期,每逢周末,呼和浩特或包头的大街上便可看到这样一个风景:街上走着的人们手里都攥上了一份报纸。向人们免费赠阅报纸的媒体有的还在这一天将报纸加厚,甚至加重了内容的可读性。率先挑起“免费赠阅”热的是号称“内蒙古最有影响力都市报”的《内蒙古晨报》。2004年9月11日,这一天的《内蒙古晨报》在头版这样写道:“本报今日创下内蒙古报业单日发行之最,呼包二市全天免费赠阅40万份。”为避免遭到质疑,《内蒙古晨报》还在报纸上将现场印刷量公证书扫描在了次日的宣传报道版面上。该活动在内蒙古史无前例,晨报呼包二市记者们还拉  相似文献   

14.
据《现代快报》报道,2006年12月30日上午,29岁的民工刘某爬到南京双桥门一栋24层楼的楼顶平台上,赤裸上身,欲以跳楼这种方式讨回自己的工钱。刘某的弟弟说,刘某从事铝合金门窗安装调试,从2006年7月份开始一直没有拿到工钱,刘某也是没有办法,才这么做。最后,  相似文献   

15.
刘欣冉 《新闻世界》2011,(3):142-143
富士康跳楼事件,许多媒体都进行了报道,有些报道起到了正面作用但也要看到不少媒体的报道存在缺陷。本文主要从富士康跳楼事件媒体报道的缺陷以及解决方法两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由扬子晚报记者采写的《小学生恽刚跳楼事件》 系列报道,获第十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在送评材料上,我们写了这样一段话:“报道从1999年1月21日起历时18天,旗帜鲜明地提出,必须为中小学生减负减压,重视孩子的道德培养和性格塑造,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一报道切中时弊,在全国启动 为中小学生减负工程前整整一年,发出了一声强有 力的呐喊。”其实,这一声呐喊,在当时的环境下还 是很细弱的,是第二年2月发表的江泽民总书记 《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随之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的“减负工程”,才使得这一声呐喊显得不同凡响了。 …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媒体不断报道各地跳楼、跳桥事件。出人意料的是,人们发现,这些事件背后,竟然还有策划师。5月27日,武汉一工地5名工人为讨10万元工钱作出集体跳楼的样子。后来人们发现,这起事件是一名男子策划的。该男子自称,本人策划过的跳楼秀不下8次,并数次给媒体提供线索,媒体加以报道后,通常会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8.
“无冕之王”,这是社会送给记者的称号,在公众眼里,记者职业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他们是世事变化的记录者和宣传者,是社会的良心,是正义和公正的化身。然而,近些年来,“记者”这一行业内自身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这一曾经无上光荣的职业光芒渐渐暗淡。在智联招聘新近完成的一项职业吸引力调查中,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认同记者是“无冕之王”的说法。“新闻民工”,这是越来越多的新闻人对自己所处的或尴尬或窘迫的职业角色的自嘲。正像李希光教授所忧虑的那样:“在今天,当我们的媒体市场化后或者产业化以后,中国新一代新闻工作者正在陷入严重的工作和生活窘地。在一个饥肠辘辘的中国商业化媒体环境里,中国的记者正在变成一个整天为自己生活奔波养家糊口的人。”健康的社会依赖健康的媒体,而媒体的品格依赖于记者的职业素质。从“无冕之王”到“新闻民工”,无论在公众的眼中,还是在记者们的心中,“记者”两字都已不再像以前那样风光、神圣。当社会不断质疑记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时,作为媒体中人,我们思考的问题应该很多。  相似文献   

19.
一场还没开始的酒类打假集中行动,近日在当地媒体上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报道。打假行动打击的重点区域、起始时间、实施阶段以及执法队伍人数等等,写得清清楚楚。看了这样的报道,笔者不禁纳闷起来。打假行动犹如“战争”,讲究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行动”还没开始,有关部门就把“作战”目标、时间、步骤公之于众,搞得地球人都知道,这与“通风报信”有何区别?  相似文献   

20.
戴鸣 《新闻世界》2008,(9):120-121
关于农民工“跳楼”讨工资的报道已经屡见不鲜。“跳楼”未必有助于事情的解决,并不是讨工资的好办法。但是,由于行政执法不力、打官司成本高昂等原因,一部分农民工出于无奈。为了引起社会关注和领导重视,争取社会舆论的同情.最终选择了这条路。工钱是农民工的生命,我们理解农民工讨不到工资的难处,但也要正确看待这件事情。目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已经逐渐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媒体做出的努力是功不可没的。但是在报道农民工“跳楼”讨工资方面。媒体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