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本内容:本文是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它是作家高晓声为其《七九小说集》写的前言,也可看作一篇现代寓言。作家将五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安排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中,让各色人等上演了一出人生活剧。通过作家摆渡,表达了一个有良心的作家所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摆渡”与“彼岸”,由此带上了哲学意味,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2.
高晓声的《摆渡》一文中,那位作家后来改行做了摆渡人,人们认为这是一件值得赞扬的、很有意义的事。可我却认为作家这么做缺乏头脑。第一、作家和摆渡人这两个职业虽然都是“摆渡”,但前者摆渡的是人的精神,使人的灵魂由混沌而清纯、由低级而崇高。显而易见,作家和摆渡人相比,于社会的贡献要大得多。第二、作家乃一介书生,是靠笔和敏捷的头脑工作,而摆渡人是靠体力和技术,船桨可不是笔杆子,是没有那么好使的,况且,摆渡可是关系到人们性命的大事,若技术不过关,把客人连同自己都给弄去见河伯了怎么办?再说,作家一肚子的墨水没处流淌,一身才识…  相似文献   

3.
读了高晓声《摆渡》(人教版初中新编教材第二册)这篇现代寓言故事,总会引发我们许多联想。作为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像中“作家”一样,正充当着“摆渡”或“被摆渡”的角色呢?不管是哪种角色,又怎能离得开真情实意?  相似文献   

4.
运用编织故事的方法揭示写作的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是散文的表现手法之一,高晓声的散文短章《摆渡》,就是一篇典范之作。这篇散文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精心编织故事,寓哲理于故事之中。高晓声是当代著名作家,他深谙文学创作的真谛,深知要写出生动感人的作品,必须要以真情实感启迪读者,真情实感是艺术的生  相似文献   

5.
摆渡     
有四个人到了渡口,要到彼岸去。这四个人:一个是有钱的,一个是大力土,一个是有权的,一个是作家。他们都要求渡河。摆渡人说:“你们每一个人,都要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分一点给我,我就摆。谁不给,我就不摆。”有钱人给了点钱,上了船。大力士举举拳头说:“你吃得消这个吗?”也上了船。有权的人说:“你摆我过河以后,就别于这苦活了,跟我去做一点干净省力的事儿吧。”摆渡的听了高兴,扶他上了船。是后轮到作家开口了。作家说:“我最宝贵的,就是写作。不过一时也写不出来。我唱个歌儿你听听吧。”摆渡人说:“歌儿我也会唱,谁要…  相似文献   

6.
《摆渡》一所讲的故事,始见于学刊物《青春》1979年第11期的《也算“经验”》(高晓声);后又作为江苏人民出版社于1980年6月出版的《七九小说集》(高晓声)的代前言。1981年,人民学出版社准备出版高晓声的《一九八。年小说集》,按理,应当再写一篇前言。可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工作阶段性是相对的,连续性是绝对的,哪能年年另起炉灶哟!  相似文献   

7.
《摆渡》     
【自读导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读出“作家”的感情变化。  2.理解人们对“最宝贵的东西”的不同观点和态度。  3.理解“摆渡”、“彼岸”在文中含义的变化,领悟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4.学习重点是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像,感悟“摆渡”的比喻意义。  (解说 :这篇哲理散文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内涵丰富而文字精练,可以看作一则现代寓言。寓意是什么?作者没有明说。读这类文章,应该反复研读文本,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设身处地去体会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感…  相似文献   

8.
<正>"摆桨迎风成公去,渡尽汹涌上岸来",摆渡意为陪伴同行,在劈风斩浪中勇往前行,直达成功的彼岸。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是带着期待上路的,摆渡就是寻找自己、发现自己、成全彼此的过程,是自我摆渡、相互摆渡、超越摆渡的过程。教育就是摆渡。摆渡意味着不断去寻觅教育的未来、追求教育的理想、实现教育的  相似文献   

9.
三点导读     
正如诗中所言,本诗也恰如“一声长叹”! 摆渡者“一辈子了”就这样“屈伸”着胳膊,日复一日重复着这单调的劳作,迎送着那来来往往的过客,将他们从此卑渡到彼岸。日月无情,风霜催人,“缓缓移动的风景”在悄悄变化,摆渡者额上也添上了道道皱纹,但是,“船是没有岸的”,摆渡者便也只能在此岸彼岸间劳作、轮回。  相似文献   

10.
记得读师范时。教育学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大山的故事”:一天,默罕默德云游到一座大山前,他对着大山喊:“大山,你过来吧!”大山岿然不动。他又对着大山喊:“大山,你过来吧!”大山依然不动。默罕默德接着对大山说:“大山,你不过来,那我就过去吧!”听完故事,我们都笑了,笑的是这个故事的简单。老师却说.这个故事虽浅,可是道理却很深,将来你们自己慢慢去体会吧!  相似文献   

11.
高晓声《摆渡》中的作家,令人佩服。那么,作家的哪些地方令人佩服呢? 一、言真。摆渡人要渡河的人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分一点给他,否则,就不渡。作家对摆渡人说: “我最宝贵的,就是写作。不过一时也写不出来。我唱个歌儿给你听听吧!”这语言十分真诚。作家最宝贵的,除了写作,还有什么是最宝贵的?没有了,真的没有了。写  相似文献   

12.
《清兵卫与葫芦》是日本“白桦派”代表作家志贺直哉的一篇短篇小说。题目之所以不拟为“清兵卫”或“清兵卫的葫芦”,是因为文章讲的是清兵卫和葫芦之间的故事。我们发现小说的第一句——“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开篇即点题,并且概括整个故事,同时它制造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个故事如何?文章紧接着说这个故事很简单:清兵卫热衷葫芦,接着发生了一件事,之后他放弃葫芦,热衷绘画去了。  相似文献   

13.
近读高晓声的《摆渡》,觉得很有趣味。有钱人、大力士、有权人和作家四个人要到彼岸去。摆渡人提出条件——每人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分一点给他。于是,有钱人给了金钱,大力士给了力气,有权人给了权力。作家一无所有,摆渡人拒绝他上船。这时暮色已浓,作家又饿又冷,急于回家,不觉叹道:“我平生没有作过孽,为什么就没有路走了呢?”摆渡人听了这一声叹息,同意作家上船。因为他从这一声叹息里听出了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感。作家过了河,心里哈哈笑。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没有过不去的河。”吴芯雯的散文《摆渡自己》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没有过不去的河,问题是怎样过河。有的人架桥过河,有的人乘船过河,有的人涉水过河,有的人攀着铁索过河……而《摆渡自己》告诉我们:折一只船,“摆渡自己”。文章用“折一只船,摆渡自己”这根线穿珠,珠珠相连,环环相扣,一气呵成。作者把自己的立意通过娓娓道来的文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传达给了读者。 生命的日子里,不可能完全是晴天。人生的道路上,也不可能全是坦途。风雨雷电,苦难挫折会时时袭来。一泻千里、浊浪排空的河流会常常横亘在你的眼前…  相似文献   

15.
读到这个题目就被它吸引住了,一鸣惊人是许多人的梦想,台湾作家刘墉的这篇文章,真能给有这种美好愿望的人找到一个成功的途径吗? 文章先从一个不走运的警官的故事说起,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平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当警官即将退休的前一天,面对劫匪竟然举起没有装子弹的空枪,结果死在最后一天的岗位上。作者用这个故事从反面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携枪千日,用在一时”,“平时总要为战时做准  相似文献   

16.
弯腰是什么     
有一个故事,说是一群巴格达商人,听从神的旨意,弯腰拾了几颗鹅卵石,那些鹅卵石后来变成了宝石。商人惊喜之余又后悔当初没多捡一些宝石。这个故事看似天方夜谭,其实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只有肯于“弯腰”,才有惊喜的收获。“弯腰”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仁人志士,用他们不平凡的经历,为我们解读了问题的答案。弯腰是勤奋,是永恒的坚持。铁杵磨针的老人在河边执著地回答。  相似文献   

17.
“乡音未改,鬓毛已衰,土得让人没法形容,农民什么样子,他就是什么样子,而且是70年代的农民形象。”这是作家叶兆言眼中的高晓声。为农民写作的作家高晓声曾说:“我同农民的感受都是共同的。我是农民这根弦上的一个分子,每一次颤动都会响起同一音调。”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他的文笔简炼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今天让我们走近高晓声。  相似文献   

18.
高晓声的《摆渡》(新版初中语文第二册 ) ,文本情节与《法华经》《楞严经》等佛家经典中常见的典故很接近 ,有些怪诞 ,也有些玄奥。其中 ,寄托了作者对现世的关注———用一种独特的形式 ,用一种独特的声音 ,来呼吁真情写作。至少 ,作者有着力图达到这一高度的尝试———“渡”、“岸”本身就是佛家用语 ;而《摆渡》的创作年代又正是文学开始热起来的时候。《摆渡》是一篇既具有阅读价值又富于思考价值的精品。文章中有着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真实体会 ,我们甚至可以从中感觉到高晓声对文学创作理想境界的追求 ,对文革之后新时代文学发展的一种…  相似文献   

19.
快乐的理由     
快乐的理由其实很简单。近日,读到一篇关于快乐的文章是这样的:一位作家移居美国,他的儿子在美国出生,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儿子的思维方式常常令这个当作家父亲吃惊:有一次,正受案牍劳神之苦的作家,见儿子放学笑嘻嘻地回来,便奇怪地问, “什么事把你乐坏了?”儿子却说没什么事, “没什么事,那你乐什么呀?”“如果非得有快乐的事才乐,每天有那么多快乐的事吗?没有开心的事整天绷着脸不难受?”父亲觉得儿子说得有道理,又问是谁教的,儿子说,这么简单的道理,还要有人教吗?作家目瞪口呆了。在儿子的启发下,作家学会了找理由让自己快乐,愉快的情绪使他写下了大量的作品。还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个渔夫在沙滩上晒太阳,富人过来对他说:你为什么不去工作而在这里浪费时间?渔夫说: “为什么要去工作啊?”富人说:“赚钱。”“那有钱可以干什么?”富人说:可以周游世界、休闲渡假啊!渔夫说: “那么,我现在又在做什么?”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最早的儿童读物是伊索寓言,它有资格同圣经故事、佛教故事放在一起来叙说。连中国最早从西方舶来的儿童故事也是伊索寓言。那是在我国明朝,介绍进来的时候叫“况义”,就是讲个故事让你明白一个道理的意思。“况义”这个名词虽不能与西方接轨,但很符合寓言的文体特点。寓言一定得给人讲个道理。讲道理,人往往不爱听,人爱听故事。既然你爱听故事,那么,好,我就给你讲故事,我把道理含蓄在故事里。这种内蕴在寓言里的道理就该是一个普遍性的准则,就该是一个真理。   据说寓言是一个女神。女神漫游四方,流落在街头小巷,一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