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垂钓》教学片段: …… 师:路人来问路了。谁来当这个小儿做做"遥招手"的动作。 一生转过身伸出一只手摆了摆。 师:你这个动作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应声呢? 生:我的意思是叫那个路人不要做声。我在钓鱼,不能惊动鱼儿。  相似文献   

2.
丛蓉  丛筱燕 《山东教育》2002,(34):30-31
师:同学们好。这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10课《翠鸟》。谁会写这两个字?好,请你写到黑板上。大家一起看,他写得对不对。师:写对了吗?生:“翠”字写错了。师:谁来给他提个醒,怎样改对这个字。请你自己找个小伙伴来讲吧。生:“翠”字上面的“羽”字没有钩,下面的一竖刚刚出一点头,不穿过去。师:对,赶快改一改。师: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知道为什么给这种小鸟取名为翠鸟?“翠”是什么意思?生:是因为这种鸟身上的羽毛大部分是翠绿色的,“翠”是翠绿的意思。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查字典了。师:真好。不懂的词查字典,你很…  相似文献   

3.
<正>《小儿垂钓》教学片段:……师:路人来问路了。谁来当这个小儿做做"遥招手"的动作。一生转过身伸出一只手摆了摆。师:你这个动作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应声呢?生:我的意思是叫那个路人不要做声。我在钓鱼,不能惊动鱼儿。师:你钓鱼真专心呀!一生伸出一只手摇了摇。  相似文献   

4.
请看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执教的《只拣儿童多处行》的片断。生:“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生轻声细语,反复读,就是读不好“座无隙地”这个词)师:“座无隙地”(板书),齐读。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生:没有坐的地方。师:再读一遍。(生读)师:(走到刚才读书的女孩身边)孙老师听你读书,就想到了自己的女儿。我的女儿上课时她的声音也是轻轻的,我问她:为什么你的声音那么轻呢?她说:我怕。我说:你怕什么呢?她说:我怕说错了,老师批评我,我怕说错了,同学们嘲笑我。你们怕吗?(生答“不怕”)师:你们不怕,你们比我女儿还棒呢…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二册《两只鸟蛋》的教学片段如下: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个小节呢?请听录音。(生听录音,体会)师: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伙伴听,好吗?(学生找自己的伙伴自由练习朗读,有的读一节,有的读全诗)生:我最喜欢第一节。(读)师:他读得怎么样?生:他读得很流利。生:他应该把“凉凉的”读得轻点儿。生:不,我觉得要读重点儿。师:那就按自己的想法再读一读。(两人分别读这句)师:你们还想评一评吗?生:他没有把“真好玩”的感觉读出来。师:你们听得很仔细。谁能再有感情地…  相似文献   

6.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 ,快速读课文 ,看看一共有几个自然段?生 :共有九个自然段。师 :谁来读第一自然段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写的是什么?(指名读 ,略)生 :一共有三句话 ,第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森林里有只大老虎。生 :第一句话里还写了这只大老虎在寻找食物。师 :“寻找”是什么意思?生 :“寻找”是东找找 ,西找找。生 :“寻找”是到处看 ,说明老虎饿了。生 :第二句是写在森林里还有一只狐狸。师 :书上是怎么写的。请你读一读。(生读 ,略)师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 :有一只狐狸从老虎的身边窜过。师 :“窜”是什么…  相似文献   

7.
师 :同学们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一篇课文 ,课题是———《万里长城》(板书 :万里长城)大家一起来读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师 :你感觉读得好吗?生 :一般。师 :再读得好一点 ,再读。———生二读课题师 :读得怎么样?生 :好了一点了。师 :还能读得更好吗?———生三读课题师 :读得更好了 ,你为什么要把课题这样读呢?生 :因为它是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生 :因为万里长城气魄雄伟。生 :在宇宙飞船上第一个看到的地球上的建筑物就是万里长城。师 :哟 ,你带着崇拜的心去读了。是吗?在宇宙飞船上能看到的建筑物可不多啊 ,其中就有咱…  相似文献   

8.
【片段1】师:诗中怎样描写“五岭”?生:五岭逶迤腾细浪。师:对“,逶迤”是什么意思?生: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断的样子。师:嗯。“腾细浪”,为什么这样写?生:因为红军不怕困难,五岭山在他们眼里就像小波浪。师:好“,磅礴”是什么意思?生:气势盛大,雄伟。师:对“。泥丸”是什么意思?生:小泥团。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生:藐视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师:该怎样读?谁来试试?(一学生朗读,语速太快)师:语速太快,谁再来读读?(学生朗读,有进步)师:好,我们一起来读。……【片段2】师:课文一开始就是一个传说,刚才你们说得很有意思,你…  相似文献   

9.
问:我校在《小儿垂钓》的同课异教中,两位执教教师对"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的"遥招手"的理解不同,处理也不同。一位教师引导说:"遥招手"是什么意思呢?你能做个手势吗?一个学  相似文献   

10.
孔祥玲 《河北教育》2002,(10):43-43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砸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和“标新立异”。如教学《小儿垂钓》一诗,大部分学生把“路人借问遥招手”中的“招”理解为“招手”,只有少数学生认为是“摆手”。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全班学生展开讨论,可是同学们还是各持己见。这时我引导说:“你们双方为什么不用表演的形式来证明各自的观点呢?”经我这一点拨,同学们茅塞顿开。甲方(理解为招手一方)派两个代表演小孩和问路人。当“问路人”作揖问路时,“小孩”立即招手。看到这儿…  相似文献   

11.
师 :小朋友前两句诗说得真好 ,读得真好 ,我们连起来读这首诗。(生读 ,读到“随风潜入夜”时声音很响)师 :前两句读得不错 ,不过后两句不该这么读。(生再读第三句 ,仍然很响 ,有几个学生意识到读得有问题)生 :我知道了 ,这句不能读得很响 ,要读得轻一点。师 :为什么呢?生 :因为是在夜里。生 :大家都睡了 ,周围很静。生 :春雨很细 ,它是随着风飘来的。师 :说得真好 ,春雨怎样飘来的 ,这里的“潜”是什么意思呢?生 :就是“偷偷地”师 :能换个词吗?生 :是“悄悄地”。生 :还可以是“轻轻地”。师 :那春雨为什么要选夜里悄悄的来?生 :它…  相似文献   

12.
〖教学片段〗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二句诗,我是这样教的:师:请同学们读最后二句。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孤帆”是什么意思?生:孤单单的一只船。师:“碧空”呢?生:晴朗的天空。师:“尽”怎么解释?生:消失了。师:“唯见”什么意思?生:只见  相似文献   

13.
<正>板块一:读准一首词师:(出示《浣溪沙》)谁来读这首词?大家仔细听,他是否读准了每个字音。师:大家都听入迷了,你来评价一下。生:他读得很正确。师:是的,非常正确,预习工作做得很棒。这里有一个多音字,(圈出“少”)读。(生齐读)读整句。(生齐读整句“谁道人生无再少”)师:这里的“少”作“少年”意思,所以读shào。古诗词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来。  相似文献   

14.
一、导入1 今天继续学习第四课———生齐读课题《丑小鸭》。2 “丑”是什么意思?(难看)课文是怎样描写丑小鸭的?(师贴丑小鸭图 ,生述 ;师板书 :灰灰的、大大的、瘦瘦的)3 请同学看图复述丑小鸭模样。4 可怜的“丑小鸭” ,他来到这个世界上日子过得怎样呢?请大家翻开书本第31页。二、学习第三自然段1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想一想这段讲了什么?投影 :丑小鸭来到世界上 ,除了鸭妈妈疼爱他 ,谁都欺负他。2 让我们一齐来读这一句。3 读了这一句你想到了什么?(丑小鸭没有朋友 ,丑小鸭真可怜 ,只有妈妈疼爱他 ,大家…  相似文献   

15.
5.《少年闰土》片断实录师:课文学完了,同学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可以广泛地提。生:贝壳的名字为什么叫"鬼见怕"、"观音手"?师:你能抓住特殊词语质疑,很好。谁帮他?生:我从一本书上看到当时浙江绍兴一带人很信迷信,所以给贝壳取名叫"鬼见怕"、"观音手"。师:答得对。还有问题吗?生:作者写第二次内心活动时,为什么连用两个破折号?师:你能从标点符号质疑,真聪明,相信你写作时一定能准确地使用标点符号。谁来解答?生:通过参考书我知道了这两个破折号相当于括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师:回答正确,请继续提问。生:课题…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 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案例一 师:(生读课题后)同学们,“将”“相”各是什么意思?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7.
师 :这节课 ,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 ,和1600多年前的张衡一道遨游在美丽的星空下。(播放轻音乐)师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教师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师 :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生 :我看到了蓝蓝的天空 ,有许许多多的星星。生 :我看到了无数颗星星挂在天上 ,一闪一闪的 ,好像在向我眨眼睛呢。生 :我还看见 ,张衡躺在奶奶的怀里 ,耐心地数着星星呢。师 :你们想得太美了 ,我们来看作者写得怎么样?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 ,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三分钟后)师 :有谁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生 :晚上 ,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  相似文献   

18.
师 :詹天佑是怎么想的?生 :(读)遇到困难 ,他总是想 :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一定把它修好 ,否则 ,不但惹外国人讥笑 ,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师 :(出示句子)“总是”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 :这里指每次遇到困难都是这样想的。师 :(引读)遇到困难 ,他总是这样想……否则……(在学生接读时 ,教师在“中国人自己”“第一条”“一定”“惹”“中国工程师”下面加上“.”)师 :“否则”是什么意思?生 :不这样。师 :在这里指什么?生 :指铁路修不好。师 :(引读)修不好 ,会怎样?生 :(接读)不但……还……师 :“惹”…  相似文献   

19.
教学片断唐代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二句诗,我是这样教的:师:请同学们读最后二句。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孤帆”是什么意思?生:孤单单的一只船。师:“碧空”呢?生:晴朗的天空。师:“尽”怎么解释?生:消失了。师:“唯见”什么意思?生:只见。师:“天际”呢?生:天边。师:那么这二句诗该怎么理解?生:孤单单的一只船远去了,帆影在晴朗的天空尽头消失了,只见长江水向天边流去。生:当时,老朋友(孟浩然)乘坐的船渐渐地远去了,帆影消失在碧水蓝天相连的地方,“我”望不见老朋友了,只能望见滔滔江水向天边奔…  相似文献   

20.
师:刚才胡晓鱼同学朗读了表兄弟、表姐妹和列宁回答姑妈的话。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生1:两个“不是我”,他读的语气都一样了。不应该一样。(生1听出了这位同学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但问题出在哪里,没有指出来。)师:同意吗?(学生们个个点点头,若有所思)师:为什么应该读得不一样?(学生思考,但没有作出回答。)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答案。(学生很快读起来。一会儿,一个个举起了小手。)生2:我看到表兄弟表姐妹说的话后面是感叹号,而列宁说的话后面的是句号,他们话说的语气肯定不一样。生3:列宁还是“低声说”的,他说话的声音肯定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