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与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相伴的是人类对媒介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除麦克卢汉持有著名的"媒介是人的延伸"论断外,媒介环境学家苏珊·朗格、刘易斯·芒福德、保罗·莱文森、德里克·德克霍夫等均有媒介延伸思想。他(她)们的思想中包含有"媒介是生命的延伸"、"媒介是媒介的延伸"、"媒介是世界的延伸"三个论断,这三个论断指出了未来媒介对人类三个方面的延伸趋势。未来大数据的意义在于分析、转化数据为这三个方面的延伸服务。媒介技术的历史和现实证明了媒介延伸理论所具有的指引未来意义。  相似文献   

2.
麦克卢汉基于最广义的媒介观,从"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角度来考察媒介,对于"媒介"概念作出了一种极为宽泛的理解。基于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观点,本文主要分析人与媒介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借鉴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观点,探讨人类伴随着媒介进化逐渐进入虚拟空间的过程(主要以口语、文字和印刷阶段、电视阶段、网络阶段为例)与媒介沉迷现象的关系.本文认为,虚拟空间是人的延伸,人的身体和思想都通过媒介进入虚拟空间,人在虚拟空间中的沉迷程度与人进入虚拟空间的深浅成正比.  相似文献   

4.
与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相伴的是人类对媒介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除麦克卢汉持有著名的“媒介是人的延伸”论断外,媒介环境学家苏珊·朗格、刘易斯·芒福德、保罗·莱文森、德里克·德克霍夫等均有媒介延伸思想.他(她)们的思想中包含有“媒介是生命的延伸”、“媒介是媒介的延伸”、“媒介是世界的延伸”三个论断,这三个论断指出了未来媒介对人类三个方面的延伸趋势.未来大数据的意义在于分析、转化数据为这三个方面的延伸服务.媒介技术的历史和现实证明了媒介延伸理论所具有的指引未来意义.  相似文献   

5.
媒介不仅已经渗透到人类日常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人们的意识和认知。如今人们身处媒介化社会,人与媒介之间的主客关系正在发生改变。本文借助对媒介崇拜现象的描述,分析媒介的本质及其与资本的关系,并对媒介的延伸进行理性再思考。  相似文献   

6.
从机械时代、电力时代到互联网时代,媒介作为人体的延伸参与着人的感官、肢体、神经系统以及思想意识的建构。不同时代媒介属性与功能各不相同,因此媒介对人体的延伸呈截除、碎片、整合等多重效果。在机械与电力时代,媒介对人进行截除及碎片化延伸,侵占与反噬人的存在价值。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促进了媒介融合,其对人的历时性、全面性、整合性延伸,使"人"得以回归与救赎。  相似文献   

7.
郝雨 《现代传播》2007,(5):78-81
媒介作为"人体的延伸",其基本功能在于推进人的社会化,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媒介功能"也得到进一步的"延伸".本文认为,近年来出现的一些纯个人问题求助类以及心灵倾诉类电视节目,所表达和解决的问题基本是属于非公共性以及非社会性的问题.因而可以说是"媒介功能的延伸".从最初的"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到当今的"媒介功能的延伸",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媒介功能的延伸",恰恰是把原本一向作为公共话语平台的媒介,延伸到了纯粹个人化的空间甚至是一种完全心灵化的空间.这无疑是对于高度社会化之后的个体人的个性化关注.  相似文献   

8.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是麦克卢汉最重要的著作,传播学界将之作为经典理论反复评读,其主要观点在互联网时代更是深入人心.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阅读该书.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媒介与人的关系由简单的“感官延伸”迈向感官、思维和人际关系的“全面延伸”。与此同时,这种延伸也带来了沉浸式体验与“媒介依存症”的失衡、思维方式全球多元化与浅层碎片化的悖论、线上人际高效化与线下人际疏离化的博弈等双向效应,需要我们辩证审慎看待。  相似文献   

10.
相较技术层面的优化,网络直播媒介在人性化层面的延伸更加明显,人性化逻辑成为牵引直播媒介进化的主要力量.基于媒介演进人性化趋势的视角,文章考察影响网络直播演进的人性需求,并探讨网络直播如何沿着深度适应人性需求的逻辑延伸.具体地说,网络直播的人性化逻辑是通过满足人实时同步的基础交流诉求,传播日常生活内容的物理诉求及情境化互动、分享的心理诉求,媒介向着消弭、延展、情境化的方向发展,即以去中介化的发展路径将网络直播空间延展至日常生活,构建更有温度的媒介情境,实现人的"感觉总体"回归.然而,网络直播在带来极致人性化体验的同时,也可能让人付出去社会化的代价,使人独立生存能力降低,出现"个体孤岛".  相似文献   

11.
梁爽 《今传媒》2020,28(1):31-33
媒介素养的发展是当今学术界一直关注的问题,任何一种新媒介技术的出现都会给媒介素养的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将从技术发展与媒介素养发展的关系出发,探讨当下算法技术的发展为媒介素养培养创造的新生态,并对该生态下的媒介素养进一步的延伸和培养做出阐述。  相似文献   

12.
"媒介事件"是大众传播的盛大节日,是一种具有干扰性、垄断性的重大电视事件.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电视娱乐节目,严格意义上说并不属于"媒介事件",但它们同时又具有了许多"媒介事件"的特征,我们姑且可以把这些大型电视文娱节目称之为"类媒介事件".  相似文献   

13.
网络环境下的永州媒介形象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区媒介形象是地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内容,它直接影响到地区外部投资者、游客以及内部市民的态度评价.文章以湖南省政府网站<红网>和<湖南日报>为研究对象,认为红网对城市信息的"把关"与<湖南日报>是基本一致的,同时认为在如何发挥电子媒介的独特优势方面还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14.
自1995年以来,媒介批评逐渐成为我国学界关注的一个新兴领域.进入新世纪,媒介批评日益受到重视,出版了以"媒介批评"命名的专著与教材,如<媒介批评学通论>(刘建明,2001)、<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王君超,2001)、<媒介批评论>(陈龙,2005)、<媒介批评>(雷跃捷,2007)等.与此同时,新闻界办的专业刊物也积极推进媒介批评实践,<新闻记者>、<报刊之友>(2004年改名为<今传媒>)、<新闻界>等刊物自2002年以来先后开设"媒介批评"专栏.  相似文献   

15.
梁波 《青年记者》2015,(2):19-20
成名于电子时代的马歇尔·麦克卢汉,其理论中流露着诸多新媒体发展的思想,对当下的新媒体发展仍具有借鉴意义。对"媒介"肌肤化和使事情所以然的预言麦克卢汉认为媒介(人的延伸)即万物,万物皆媒介,所有可以与人体发生联系的事物都可以称为媒介。例如衣服是皮肤的延伸,车轮是脚的延伸,书籍是眼的延伸,广播和电视是耳、眼、手的延伸。他强调媒介的特性之一是媒介具有有机体的性质,是人的延伸。媒介的第二个特性是媒介形式与内容的同一性,即著名的"媒介即讯息"论。一切媒介的内容都是另外一种媒介,传播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博等自媒体的使用,传统"媒介审判"在互联网时代有了新的发展,新的特点。本文主要探讨了网络"媒介审判"与传统"媒介审判"有哪些区别,网络"媒介审判"出现的原因,以及如何从加强网民素质、加强媒介自律,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和司法机关的良性互动四个方面防范网络"媒介审判"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理解媒介>是麦克卢汉的成名作.1964年该书出版,由于其新颖而富有争议性的论断,在西方社会引起了震荡,也确立了麦克卢汉作为20世纪杰出的媒介思想家的地位.在这本书里他阐发了"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信息"、"冷媒介热媒介"等被后人称作是"奇思妙想"的媒介三论.直到今天麦克卢汉的观点仍然会引发研究者的许多兴趣与争议.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9,(11):40-51
在西方学术语境中,"媒介仪式"和"媒介事件"是两个不同的理论概念。媒介事件着重阐释大众媒介在特殊时刻整合社会的功能,取向于功能主义的、新涂尔干主义的学术理路。媒介仪式着重揭示大众媒介建构社会中心的神话,取向于反功能主义的、后涂尔干主义的学术理路。同时,二者又存在一些共性,它们都以电视传播为范例探究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都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研究媒介(传播)的仪式性特征。媒介事件理论的动态发展,尤其是仪式性的消退,使它与媒介仪式的共性相应减弱。  相似文献   

19.
<新闻记者>杂志从2002年正式开设"媒介批评"专栏,对其专栏文章及相关的媒介批评文章进行研究,能总结、归纳出中国近几年媒介批评的基本情况.本文主要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2月<新闻记者>杂志上所有的"媒介批评"专栏文章,并着重分析在此期间所有具有媒介批评性质的文章,以期了解该刊媒介批评文章的数量和比例、作者情况和主题分布.  相似文献   

20.
黄旦 《新闻记者》2022,(2):3-13
本文是对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的梳理和解读.从中发现,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的延伸",意味着媒介与人体的一体化,是技术对肉身的单向度牵拉,重点则是感官,由此带来的心理和社会后果,即是麦克卢汉所谓的"讯息".与此相应,技术特性和人的感知相统一,构成了社会和生活环境.于是就有口头言说时代的原始部落,拼音文字和印刷术所切割的线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