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年龄的代称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后来,人们常以“志学”代指十五岁,“而立”代指三十岁,“不惑”代指四十岁,“知命”代指五十岁,“耳顺”代指六十岁。古...  相似文献   

2.
而立     
人们习惯地把30岁称之为“而立之年”。这要追溯到孔子的《论语》,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相似文献   

3.
孔子尝自谓平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论语·为政>,以下凡引该书,只注篇名).此孔子乃对自己一生学术生涯的总括.余每读至此,便有疑:孔子四十而不惑,为何五十才知天命?五十岁之前不知天命,焉能不惑?此其一.学、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踰矩,有否有内在关联?此其二.  相似文献   

4.
1.志学之年是十五岁。2.而立之年是三十岁。3.不惑之年是四十岁。4.知命之年是五十岁。5.耳顺之年是六十岁。以上是源于《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相似文献   

5.
人教课标版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中对《论语》的解读,笔者认为有失偏颇,在此略述一二,敬请同仁辛旨正。 一、解读背离文本。有失知人论世 文中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这段话的意思文中是这样解释的:他(孔子)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向学;  相似文献   

6.
志于道     
骞叔 《中国德育》2006,1(5):75-75
“志于道”是孔子对于人生提出的一个要求,见于《论语?述而》。中国传统思想重视立志,认为立志是做人的第一步。孔子自述他一生修养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第一步“志于学”说的就是立志。后来的学者关于立志也有许多精辟的话。如:“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  相似文献   

7.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此段文字出自《论语·为政》。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收录了此段文字,并在课文下方的脚注处做了注释。笔者认为,对“天命”的解释欠妥,不符合孔子的本意,也不符合自子思以来儒家关于“天命”的注释传统。  相似文献   

8.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相似文献   

9.
人生的认识历程有某种阶段性。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概括为:“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瑜矩”。但孔子说的是自己的人生认识历程和思想境界的几次飞跃,并非天下所有人。将圣人的标准套用于普通人,必然产生许多苦恼和错觉。因为大多数人不仅“三十未立”,甚至一辈子也“未立”,更谈不上“从心所欲,不瑜矩”。有了这样清醒的认识,才能既以圣人为楷模,终生孜孜以求,又不盲目乐观,自以为是。笔者最近遇到两个教育界同仁,他们都年过“不惑”,但又声称如今是“④十而惑…  相似文献   

10.
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篇》)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历程的总结。我们看到他的“志”贯穿了五十五年漫长的生命历程。“学”了十五年,到三十岁的时候,才建立了自己的学说体系。“不惑”  相似文献   

11.
《上海教育》2009,(19):16-16
课堂上,我和一群女学生在摇头晃脑地背《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时,一位女生忽地站起来,“老师,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不惑?”我一时不知怎么回答,只能随口回应一句,“子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那时的我,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对“不惑”的问题,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  相似文献   

12.
孔子在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善于总结,他认为人生大概每十年是一个发展阶段。如今我年过四十,进入中年,白发增多,苦短日蹙。下面我就谈谈对人到中年的一点思考。所谓“不惑”  相似文献   

13.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刚过而立之年时,买了一本简明版《论语》,因为心绪浮躁,翻了几页再也没有兴味。其后虽偶而阅之,终究没有读完。当我不再痴迷于功名,不再累赘于生活,也不沉沦于钻营交结,不醉心于花前月下之时,已是不惑之年了,再读《论语》,一种家园般的亲切之感油然而生。实际上,在我不曾结识《论语》的岁月中,《论语》却或  相似文献   

14.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张伟,教学小学语文满打满算才十个年头,为什么能达到“知天命”的境界?拜读了《山东教育》杂志“张伟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专栏的研究、评介文章之后,我常常上下而思索,扪心而自问。朦胧之中的几个点,在逐渐清晰,连缀如次:  相似文献   

15.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年过四十,不是不惑,而是生命中的惑越来越多。在此,我抛给大家几十个困惑的问题,会不会有其中的一两个问题能引发您的思考呢?  相似文献   

16.
截 搭 科举考试,其命题原则,谓"题取经义",即文题来自四书五经.其题又分小题、大题和截搭题.小题,以经书中某一句作为题目;大题,以经书中某一章或几章为题;截搭题,截取经书中某些语句或是个别词语,搭配起来,形成题目.如顾宪成(进士)文章《我爱其礼》,语出"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日:‘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此为小题;归有光(进士)文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章》,以《论语·为政》第四章为题:"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此为大题.  相似文献   

17.
孔子提出君子要"知天命"",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知天命是儒家思想特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天命就是自觉有一种使命感,"知天命",即领悟自己负有使命,必须设法去完成。这种使命的来源是天,所以称为天命。孔子的天命观包括不断修身以达到至善和使天下回归正道等,他在《论语》中说:"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一生追求真理,弘扬道德,这种敢于担当大任的精神鼓舞着后人。  相似文献   

18.
正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这一不断提升的过程来自于知识学问的不断积累,需要足够的信心、诚心、精心和专心,最终实现思想修养的不断提升,达到舒心。这是为学之道,对于教师,用这五心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此乃师德之最高境界。对于学生,用这"五心"不断激励自身的发展途程,逐渐形成自觉、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大学之道与六经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十有五而志于学”,首先学的是《诗》.“三十而立”,是立于《礼》.“四十而不惑”,是因为深刻领会了《书》.“五十而知天命”,是因为深刻领会了《易》.“六十而耳顺”,是因为深刻领会了《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得益于《春秋》的创作.孔子从一个苦难的少年成长为中华民族世代景仰的圣人,他用一生的不懈追求实践了他自己所开辟的,以六经为主要教学内容,目的在养成个体和谐人格的大学之道.追随孔子的大学之道,我们的大学一定能培养出人格完美的人才来,和谐社会的理想亦庶几可望.  相似文献   

20.
赵龙山 《师道》2007,(9):35-35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许多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