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审美与艺术创造活动本质上属于一种心理操作。迄今的美学研究主要以概念思辨和抽象分析为主,一是缺乏符合研究对象的时空模型,二是对审美的认知操作机制缺少深入系统的观照,三是缺少来自大脑系统的客观证据,从而降低了审美研究的客观性品格。神经美学旨在揭示审美活动的大脑神经科学机制,由此链接相应的审美心理规律,因而它对我们拓展美学研究的视域和深入理解审美活动的认知过程具有重大启示。它致力于在审美主体的历时空经验同超时空理念之间、在审美对象的形而下特征与形而上意义之间、在审美活动的感性价值与理性价值之间搭建一座认知桥梁,借此使以往抽象笼统、玄奥思辨的审美活动及美学研究得以贯通人的生活世界,使相关的概念—范畴得以转化为可操作的具身元素,进而有助于人们深入具体、真如客观地把握审美现象的心脑效应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
美,无处不在,也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趋美,是人类语言的共性。在翻译实践活动中,译美是其中的难点之一,也是翻译的重点之一。要实现译美这个目标,我们就应用美学的眼光审视翻译,这就要求我们把翻译美学所研究的对象——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等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审美关系是美学理论的重要问题,它是审美活动的前提,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对象性存在的关键,也是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同时,审美关系之所以能够独立存在,正在于它所具有的主体性、历史性与差异性特征,使其与其它的各种关系区别开来,获得独立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席勒美学始终表现着理想与现实、理论与行动之间的矛盾。他的美学思想中互相矛盾的两极,实际上是互相限定、互相补充的。作为精神自由而存在的审美活动,与对象是互相观照的关系,而不是欲求关系。只有将审美对象作为“活的形象”,人才可能是自由的。席勒美学的指向,是一个审美的社会的实现,而不是审美主体自我。心性的愉悦的实现。席勒之后,西方美学发展中从现实退回到内心的理论是对席勒美学思想的误读。现代主义美学理论一味地向内;心收缩,距离席勒的出发点越走越远。而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对现代主义美学的修正,不过是又走到了席勒的终点。  相似文献   

5.
乡土美学的审美主体是进行审美活动并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美感的创造者和欣赏者。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二者互为对象,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象性关系。当“乡土”成为审美主体的“为我之物”,就构成了审美活动的最基础的客体。而审美主体因所处文化背景的复杂与多义,其身份有明显的双重性与悖论性,呈现出了精神取向与价值观念上的“生活在别处”的图景。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席勒最重要的美学专著《审美教育书简》,认为它建构了"美是活的形象"的人本主义美学体系,宣扬了一种审美拯救世界的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也确立了席勒在德国古典美学中无可替代的地位。从对象、距离、美三个相关联的概念来重释席勒的美学思想,揭示其美学思想的诸多先见之明和巨大的警示价值。  相似文献   

7.
项征 《文教资料》2010,(7):97-99
审美自由论是康德经验论美学的重要理论。康德从审美的无利害性、共通感、普遍必然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四个契机,论述了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康德认为审美活动是主体审美经验的自由活动,他从四个契机出发.把审美活动的自由.从对审美对象的感性形式体验.引申到人的本体性能力上来,想象力活动及审美超越是对人的审美能力的确证,是人的本性自由的直观表现,体现了人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8.
论审美对象     
古人认为,美就是味、滋味、意味,其主要的美学意义就在于将我们通常分离开来加以研究的美、美感、审美对象连成了一体;并且,味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晶,它既不是客体本身,又不是主体本身。只有在审美活动中,相对于审美主体,才出现了审美对象;相对于审美对象,才出现了审美主体。于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审美对象具有“现量”性(当下生成性)、感应性、虚化性。  相似文献   

9.
康德美学在美学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他认为"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本文分析了审美活动三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并通过这三个因素对康德美学中的审美活动进行反思。审美活动三要素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审美客体的内容也可以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只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审美活动三要素,才能使人类获得更多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10.
论审美心态     
在主体与对象所结成的审美关系中,主体起着主导作用。审美时的主体心态,是审美关系得以成立的关键。作为一种触及整个身心的活动,审美体现了主体身心的贯通。作为一种怡情养性的精神活动,净化心灵,摒除杂念,超越世俗功利和滞实的眼光,又是审美活动区别于其它精神活动的标志。审美活动的这些特征,都集中地体现在主体的心灵状态中。主体对对象的审美的体悟方式和思维方式,也都是特定心态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1.
审美自由问题是整个审美活动本质之所在,而审美对象的自由问题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认识审美对象的自由本质及其产生的根源,厘清德国古典美学和马克思对审美对象自由问题的观点和逻辑是我们理解审美活动本质的最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美学是一门对现实中以艺术活动为典型(重点)的审美活动进行思考、解释的学说和理论。随着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美学教学在大学教学中的地位得到了明显改善.不仅在哲学、中文、艺术类专业的基础课地位得到了巩固,而且正逐渐成为其他备类相关学科的专业或公共选修课。在教育技术专业开设《美学原理》的目的,是使学生系统了解美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认识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把握审美活动和审美关系,理解审美经验、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理解艺术活动,既有“美”的观念.同时又具备审美实践活动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求教师以审美心理为依据,凭借审美对象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审美活动。由于审美心理中极其重要的因素是审美情感,它具体表现为审美感知的愉快、审美想象的快乐和审美理解的欲望,成为审美活动的动力,所以审美教育必须发挥学生的情感作用:由于审美对象大都是以具体可感的形象诉诸学生感官,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所以审美对象必然是以一定的形象为主。基于审美对象的形象性特征和审美心理的情感性特征,语文教学中的  相似文献   

14.
在经典艺术中,艺术家和审美主体在从事审美活动时大都能保持一种不同于日常态度的审美态度,审美态度的核心就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审美态度这一学说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而最早用“态度”一词的是夏夫兹博里,之后康德,叔本华等人又对此作了详细的阐述,经布洛的系统解释,它便成了现代美学的支柱,我们可从西方传统美学及现代美学有关审美态度的理论中归纳出一些共性的东西,即审美态度是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它的总体特征可用“超越性”来概括。  相似文献   

15.
王朝元 《大学教育》2013,(15):34-35
审美活动包括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社会生活实践、情感价值关系和形象性显现等构成要素。美与客观审美对象的某些属性有关,但不等于这些属性。审美主客体必须形成情感价值关系。美具有形象性,需感性显现出来。艺术创作表达主体的思想情感,要借助于审美形象来间接表现。审美活动与人的社会生活活动密切相关。审美情感价值关系及其形象性显现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审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情感价值关系的形象性显现活动。  相似文献   

16.
本论述了审美主体在旅游美学中的作用。笔认为,旅游旅游中是审美主体,旅游过程是主体积极动情、综合的审美活动。审美主体有审美需要和审美动机,并有差异性和共同性。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具有鲜明、丰富的审美特质,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必要途径和有效途径。本文试根据美育的形象性、情感性原则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一、语文教学与语符意象思维“美育的以情动人,是通过审美形象为手段来实现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据统治的地位。”鲜明地强调了美育的形象件、接受美学认为:“作品与读者之间市美效应关系的建立,恰恰发生在审美对象、读者在自己头脑中构造的审美形象)这一层次上。”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也必须通过审美形象的手段来实现。如何将语言文字转化成审美形象呢?…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认为欲望具有能动和受动的二重性,二者对立统一于生产实践中的人.在社会生产发展的视野下,审美活动同样受生产实践的建构作用.马克思美学的审美维度就此分为两层:理想审美层面和异化审美层面.生产视点也使得马克思美学中的审美主体带有了实践主体的特点,异化的实践主体通过货币中介使异化的欲望和异化的审美直接联系起来,这种状况与"美的规律"的相互作用使现实审美活动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湘锋 《考试周刊》2008,(25):191-192
移情作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审美现象,对于理解和进行审美活动有好处,正因为主观感情的加入,使得美学在自由体验中形成的对新生的东西的阐释呈现出丰富的、各种各样的形态.而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是审美过程中移情作用的表现,审美主体将自己的感情向审美对象方向转移,从而使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心目中就带上了主观感情色彩.而这一点恰恰证明了移情审美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20.
袁作兴在《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审美价值论》一文中指出美并不是一种独立自在的自然现象,也不是单纯的精神现象,它属于价值世界,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是一种价值关系,是审美容体与主体间关于美的信息的因果性同构。现实世界一切客观事物都是人类审美活动所及的对象,审美价值就客观地也就普遍地存在于人的审美活动中,客观事物的“美”、“丑”与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是密切关联的,共体现一定的价值内容和价值意义。事物本来的美,应当是它所具有的或显示的对于人类整体发展的价值。究其内涵,有如以下几点:(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