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江雪》     
吴新 《河北广播》2004,(5):87-87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很多朋友对唐代柳宗元这首《江雪》,可能都耳熟能详,这确实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2.
《沧浪诗话》和《原诗》都赞誉杜甫,推崇杜诗为诗歌的“集大成”、“诗入神”,然《沧浪诗话》赞誉杜诗时,以李杜并举,《原诗》标举杜诗却独挺杜诗。《沧浪诗话》赞杜诗的“集大成”仅是承前,而《原诗》中的“集大成”不仅承前,而且启后。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有言,“《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倘若如此,《诗》必定立意深远、极高明而道中庸。可是。后来的朱熹却说:“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朱熹,《诗集传·序》)倘若如此,至少《诗》中的《风》就谈不上立意深远、极高明而道中庸,不仅如此,历代经师的诗说反倒阻碍了我们欣赏清新淳朴的民歌。朱熹的《诗集传》作为宋儒解《诗》的集大成之作,统治后世七八百年,为什么这位宋代大儒会主张《国风》出于民间说?为什么《诗经》乃至五经,在宋代的地位与解释路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年前,见《诗集传》出了新的点校本,这些问题霎时又变得新鲜起来。  相似文献   

4.
《全宋诗》册一○卷五七九页六八○四张经《王质过洞庭》,出《永乐大典》卷二二六一引《岳阳楼集》。此诗又见《全宋诗》册四六卷二四九九页二八八九五王质,题作《过洞庭》,出同。核《永乐大典》原书,方知《全宋诗》张经处误以“王质过洞庭”为诗题,而《永乐大典》于此诗前引张经《岳阳楼集》录其《岳阳楼望洞庭》一诗,故有此误。另《全宋诗》册二五卷一四三三页一六五○六汪藻《尤袤大暑留召伯埭》,出《浮溪集》卷二九。《浮溪集》乃《永乐大典》辑本,此诗已不见于今存《大典》残本,实际当断为“尤袤《大暑留召伯埭》”。《全宋诗》册四三…  相似文献   

5.
徐敏 《中国广播》2004,(2):61-62
先看《江雪》。《江雪》的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是唐朝中期进步的政治家和著名的文学家。他的祖籍是河东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永济县,所以人们也称他为柳河东。柳宗元21岁考中进士,他一生都关怀国事,积极进取,坚贞不渝。唐顺宗时,他参加了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起草政令文件。可  相似文献   

6.
现今仍有许多学者对《隋书·经籍志》总集多有收录某些作者的个人作品集存有争议,如“毛伯成诗一卷”、“江淹拟古诗一卷”等;清朝的大学者姚振宗在其《隋书·经籍志考证》中也对“毛伯成诗一卷”、“百国诗四十三卷”等作品集何以被编入总集存有疑问。对此,文章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集序与《隋书·经籍志》总集之小序所述进行比较,并对《隋书·经籍志》总集中的多个作品集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隋书·经籍志》总集的概念与《四库全书总日提要》总集的概念,与我们现在所理解之总集的概念有所不同;后两者的“总集”是单纯的总而集之,而《隋书·经籍志》总集是“选而集之,而后总为一类成为总集”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自从顾炎武提出“八股盛而六经学微”之说后,清代以降的《诗经》研究者,皆对有明一代的《诗经》研究,持贬抑态度。如皮锡瑞的《经学历史》,仅用“季本、郝敬多凭臆说”,“丰坊造《子贡诗传》、《申培诗说》以行世而世莫能辨”二语,将有明一代《诗》学否定得一干二净。胡朴安的《诗经学》,谓明人“在义理一方面言,不如宋人之精;在考证一方面言,不及汉唐之密”。谢无量的峡经研究》,以“无甚精义”四字概括明代精》学。林叶连的帅国历代诗经学》,更举真伪不分的《诗传嫡家》、《诗传阐》、姚允恭《传说合参》三著,以证“明朝学者…  相似文献   

8.
董惠安 《今传媒》2004,(2):13-15
在中央电视台“2003年中国记者风云人物”评选中,《华商报》首席记者江雪从一百多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关于她的推介词是“夫妻看黄碟事件的报道,意义不仅限于对当事人权利的保障,更重要的是,记者江雪对此事长达半年的持续报道和追踪评论。显示了这位记者对于转型期最具社会意义的事件的敏感。”  相似文献   

9.
我国编研工作,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可算是最早的编研工作。当年孔子四处奔游,搜寻尧以来的古籍,终于在周王室中发现有关虞、夏、商、周四代档案史料,总共3000余篇,大体可分为典、谟、训、诰、誓、令6种体例。其中有《尧典》,是歌颂尧、舜禅让的事迹;《禹贡》记载了夏禹凿山治水的故事;《无逸》是周王教诫成王要勤劳政事的训词;《秦誓》是秦穆公一篇追悔的文章。孔子按照时间顺序编辑出一部有百篇的《尚书》。孔子还将周游列国的见闻,“笔则笔”,“削则削”,集档案史料编纂出《春秋》。孔子把《尚书》、《春秋》两部和《诗》、《礼》、《易》、《乐》称为《六艺》,被儒家奉为金科玉律的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10.
初次见到江雪,我很难认定她就是那位曾在两三年间连续写下《全国首例性骚扰案波澜再起》、《枪下留人——死刑在4分钟前停止》、《夫妻家中看“黄碟”》、《北大才子长安街头卖肉》等系列报道,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的风云人物。瞧她,一身远离时尚、淡对潮流的朴素服饰,两个总搭在胸前的普普通通的小辫儿,白皙的脸上架  相似文献   

11.
新创     
《青年记者》2005,(6):83-84
《北京晨报》部分读将免费拥有“新概念”黄页,央视新闻频道5月改版,《中国财经60分》落地广东,“公交指南”在广州亮相,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于5月1日正式开播,“春天送你一首诗”走近大众,《新民晚报》韩国版发行。  相似文献   

12.
如果用寥寥数语为雪景写意传神,五言绝句当为不二之选。自来咏雪之作甚多,但唐诗中有三首五言绝句,可谓众作之冠,且因其简约凝练而又意境深长,实乃咏雪诗之绝。它们分别是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柳宗元《江雪》和白居易的《夜雪》。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看诗题即知此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遇雪,然后投宿芙蓉山里一户人家。这是个故事,其中见闻感受必定很多。用二十个字如何表达?  相似文献   

13.
阅读的“潜水作业”是实现经典深阅读的有效方略。曾子文章对《诗经》的读以致用,《论语》有19例,《曾子》有10例,它们发挥了孔子“诗教”的实用和审美双重功能,为文章的“诗文并茂”做出了典型示范。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出版的《老年日报》2004年3月18日“红叶”专栏刊《抒怀》诗:“人生七十古来稀,我把古稀当孩啼。不断奉献不畏苦,珍惜今天好时机。”作者是在抒发胸怀,虽然年届七十,但不言老、不服老,还要不断奉献。遗憾的是第二句中的“孩啼”错了,应该是“孩提”。  相似文献   

15.
卢兴 《大观周刊》2011,(21):96-97
通过对比柳宗元的《江雪》诗与范宽的山水画《雪景寒林图》得出诗画具有的同一性。一,中国诗与画中的形象都具有典型性。二,在表达意境时运用的虚实时比的手法具有相似性。三,无论诗还是画,对事物的关照绝不是”眼见为实”而是”神思”。中国人对于事物的观照是一种超脱肉体的精神上的洞悉。四,诗画作品都是创作主体人格的反映。探讨诗画的同一性,有助于更好的继承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教育厅近日要求各地加强对传统文化等专题教育内容的管理,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认真甄别和筛选优秀传统文化,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雅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其理由是,  相似文献   

17.
原本《玉篇》引《诗》非常丰富,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本文通过例证指出,在版本方面,这些引《诗》可以考证汉至唐前的《诗经》著述体制。在校勘方面,因原本《玉篇》为目前较早引用《诗经》的文本,具有重要的校勘价值。在辑佚方面,可以作清代三家《诗》辑佚的重要补充。在提供异文方面,可以为重新考察清代辑佚三家《诗》的方法提供新的思考。同时指出,原本《玉篇》所引《诗》之经、传、笺文字与今传《毛诗》不同,除了有钞胥手误外,也存在顾野王为《玉篇》体例而故意改易传、笺文字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王化兵 《出版参考》2006,(6S):I0007-I0007
最初还是在逛书店的时候注意到“天则”。在满墙的经管、励志、青春小说中,突然发现了一套《诗》、《词》、《曲》、《赋》,令我耳目一新。店主见我留神看,便顺手拿来另外四本《琴》、《棋》、《书》、《画》推荐,说尽管书店空间紧张,可还是特意封面冲外地平摆着这套书——“因为我也是喜欢读书的人”。是啊,不是喜欢读书的人,怎么还能静心来读这些书?细看之下,发现这套书是天则文化公司策划的。  相似文献   

19.
《全宋诗》册三六卷二○一五至二○四四收王十朋诗三十卷,其中有些诗误收在他人名下。《全宋诗》册二○卷一一九○页一三四四九宋肇收《中秋对月用昌黎先生赠张功曹韵》,出明周复俊《全蜀艺文志》卷一七。此诗又见于《全宋诗》卷二○三六页二二八四一王十朋,题作《中秋对月用昌黎赠张功曹韵呈同官》,出《梅溪先生后集》卷一三,诗中“去年今日行役苦,浪叟谿边宿逢雨”下有自注:“去岁中秋宿瑞昌驿元次山旧隐处。”而《全宋诗》卷二○三三页二二八○一收王十朋《中秋宿瀼溪驿(瑞昌县)》二首,与诗中自注相符,此诗当为王作,宋肇处应删。《全宋诗…  相似文献   

20.
《全唐诗》卷253王之涣下注存诗6首,列首位的是《登鹳雀楼,一作朱赋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639页)。此诗被称为“盛唐代表作”,千百年来盛传不衰,赞不绝口。凡唐诗选本不选此诗者几乎未有。此诗通俗易懂,明白如话,酣畅易记,虽三岁顽童,亦记忆不爽。又气势雄浑,哲理深远,千载而下,无人疑义。如宋沈括《梦溪笔谈》卷15:“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瞩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