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社会认知领域理论[1]认为,学生对于"衣饰准则"这类学校习俗规则的认知具有领域特征。根据个体对习俗规则认知推理的发展规律,中学生正处于质疑习俗规则的发展阶段,自然在遭遇"衣饰准则"的管制时,会有内心抵触和行为反抗。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应积极应对,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立场上,运用与领域相一致的解释、反馈、指导与教学,增进学生对"衣饰准则"社会功能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社会认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社会认知领域理论认为,学生对于“衣饰准则”这类学校习俗规则的认知具有领域特征;根据个体对习俗规则的认知推理的发展规律,中学生正处于质疑习俗规则的发展阶段,自然在遭遇“衣饰准则”的管制时,会有内心抵触和行为反抗;但是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应该积极应对,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立场上,运用与领域相一致的解释、反馈和指导,增进学生对“衣饰准则”的社会功能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社会认知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实然与应然: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两个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前德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不同的话语体系对生活世界的指认是不一样的。现象学话语中的生活世界,更多的指向于一个先验的、理想化的乌托邦社会;而我们日常所指的生活世界,则是一个现实存在的、客观的复杂社会。前者表明了回归的应然性,后者则反映了回归的实然性。德育在实然层面上的回归,有利于克服学校与社会相脱离的弊端,增强德育的生活化。但应避免实然生活对理想社会的僭越,防止生活取代教育的危险的产生。而德育在应然层面上的回归,则反映了德育的超越性品质,目的是更好的建构生活。但应防止用理想取代现实,造成新的学校与社会相脱离的教育形态。明智的选择应该是实现实然与应然回归的辩证统一,既看到它们的区别,也要看到二者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现代学校制度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正式提上议事日程、知识社会初见端倪为起点的新的历史阶段所形成的一种学校制度。它不仅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方面的规则,而且包括为了指导和约束学校的行为和与学校有关的组织、机构、人员等行为而制定的教育法律、规章等成文的规则体系,以及学校、学校所在的社区中的组织、人员认可了的与学校有关的习惯、道德标准、风俗等未成文的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整合的角度看,学校作为连接社会与个人之间的社会单位,其道德教育职能是把社会规则内化为个体品德。社会规则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信仰、伦理和法律;学校道德教育亦相对应地有三个层次,即信仰教育、伦理教育和法律教育。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存在信仰教育迷失、伦理教育滞后和法律教育冷落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整合的角度看,学校作为连接社会与个人之间的社会单位,其道德教育职能是把社会规则内化为个体品德。社会规则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信仰、伦理和法律;学校道德教育亦相对应地有三个层次,即信仰教育、伦理教育和法律教育。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存在信仰教育迷失、伦理教育滞后和法律教育冷落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准确定位,科学地确定大学使命,文章在分析大学应然使命与实然使命的基础上,阐明了社会视角大学应然使命与学校视角应然使命的对立与统一关系,提出大学应然使命对大学实然使命具有引导作用,而强化特色,用己所长,科学地制定有个性的应然使命,并融入实然管理中则是大学实然使命与应然使命实现与超越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法本质三题     
法本质研究是法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对于法律现象的认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为指导的我国现当代法学认为法有其本质。法的本质既是应然的,又是实然的。法本质的应然体现了人们对法律规则本身所赖以存在和维护的价值需求。法本质的实然则表明法本质的具体表现形态是现实的、多样的。法的本质是对人类社会整体利益的确认、分配和维护,该社会的整体利益是由社会共同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推动学校发展,必须开展学校发展现实状态(实然状态)的诊断活动,寻找学校发展的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应然状态)的差距。本文结合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三路小学的探索,就开展学校发展的现实状态诊断活动的结构指标和改进对策两个方面作一些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葛蕾 《现代教学》2014,(9X):21-24
<正>一、小学开设规则教育课程的意义1.开设规则教育课程是小学普法教育发展的需求以往,学校通常是通过组织几次专题讲座或参观实践活动来开展普法教育,或者是结合"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现有的教学内容零星分散地对学生开展普法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法制教育如果只是这样零敲碎打地开展,效果并不理想。与其它学科教育一样,普法教育具有其自身的认知规律和结构体系,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法律知识的掌握需要通过相应的课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才能起到效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需要司法来协调社会的整体利益,司法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性保障,但由于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致使司法保障的工作不尽完善。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出发,应塑造公正效率的现代司法理念,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与创新,建立完善科学的司法运行程序,进行多方位的司法监督,强化基层司法机关建设。  相似文献   

12.
风险社会的到来所引起的变革不容小觑,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需要我们的社会做出多方面的调整,这其中包括主动的调整和被动的调整,执法权外包就是被动调整措施之一。但执法权外包却是过分功利主义的体现,往往蕴含着对于公正的忽视。公正和功利是一对矛盾,两者很难同时得到并重。现在社会出于一系列的考量,功利色彩普遍偏重,但在风险社会这一特定语境和法治社会这一特定前提之下,要重新确立我们的价值取向,公正属性应得到作为执法权的本质属性的地位。只有在可以保证公正的前提之下执法权才能考虑功利的外包,同时某些不能保证公正的执法权则不能外包,而只能由国家负担,要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3.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法治是公平正义的保障,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在我国当前的政治环境里,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我国需要大力实行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的法律制度,特别是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建设一个高质量的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制度化、法律化保障。经济法的使命就是通过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实现社会经济结构和运行协调、稳定和发展的目标,这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构建和谐社会,经济法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5.
论教育内部不公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公平公正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实现教育公平必须首先实现教育的内部公平。我国中学教育中客观存在教育不公平现象,这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注重社会公平问题。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价值取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建立全方位的监督体系,保障社会成员机会平等,以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本质上说是法治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个重要特征。法官是公平正义的化身,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力量。所以,提高法官素质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我国法官队伍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措施,从法官的道德修养、业务水平、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我国法官的素质,加快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通过具体而深入的分析说明只有依法治国,实行社会主义法治,才能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教育,维护高等教育公平,加强教育腐败治理工作,坚持依法办学,完善贫困生救助制度,提升高校管理的人文关怀意识,主动承担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法是人基于自我的正义感所做出的反自然的选择,是人类自我保存的必须,尽管它借助了有序冲突的形式,但其意义确在于人类社会的和谐。法为人类社会和谐而生,即法为人而存在,如果背离了这一原初机理,它会异化为人的强大对立面。法与社会之间的和谐问题应属一个重大命题,社会乃法之源,法乃社会之流,人—社会—法,这是一个金制的链条,任何企图拆解的念想都是虚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