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正>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媒体发明了"汶川加油"、"四川雄起"等具有很大鼓动性的词语,的确这些词汇能凝聚人心,在特定阶段也能给身处灾难中的人民以信心。但是,当2013年雅安大地震发生时,我们又看到了此情此景时,就不得不进行理性反思。正如网友"时报翔哥"所言:"看完国内60多家纸媒的封面,标题文本仍然与5年前汶川大地震,3年  相似文献   

2.
从地震报道看传统媒体的创新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名网友的震后"网络168小时" 5月12日14:28,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 14:35,地震发生仅7分钟后,第一个灾区网友描述地震情况的帖子发到了"百度贴吧"的地震吧上. 14:46,新华网发出第一条关于汶川大地震的消息.  相似文献   

3.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7分钟后,新华网发出快讯:"12日14时35分左右,北京地区明显感觉到有地震发生。"25分钟后,新华网再发快讯:"四川汶川发生7.6级地震"(注:后地震级别两次修正至8.0级)。由此,一石激起千层浪,国人的平静生活一下子被媒体打破,世界的目光顷刻聚焦中国。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灾害惨烈."挺住"、"大爱","生命奇迹"……这些让人激动的词语,与过去少有时人知的"汶川"一起,在2008年5月的中国到处流传.  相似文献   

5.
<正>5月9日,为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档案资料移交进馆仪式在四川省档案馆举行。省政府办公厅二级巡视员王建中,省档案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山出席移交进馆仪式并讲话。此次移交进馆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档案资料主要是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在抗震救灾、灾后  相似文献   

6.
汶川大地震:电视直播成为一种生活场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越国界的报道 不夸张地说,这次汶川大地震的影响是跨越国界和超越意识形态的,比如,我们在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中经常听到"大爱无疆"、"天佑中华"这样的用语,听上去有点像宗教语言.  相似文献   

7.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34分钟后,15时02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正在播出的整点新闻打出"突发事件"的片头,播音员播报了"来自国家地震局的最新消息:今天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7.6级地震"。地震发生44分钟之后,15时12分,CCTV综合频道和CCTV新闻频道并机直播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窗口打开。  相似文献   

8.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7分钟后,新华网发出快讯:"12日14时35分左右,北京地区明显感觉到有地震发生."25分钟后,新华网再发快讯:"四川汶川发生7.6级地震"(注:后地震级别两次修正至8.0级).由此,一石激起千层浪,国人的平静生活一下子被媒体打破,世界的目光顷刻聚焦中国.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全面回顾和总结了汶川地震一年来"图书馆家园:援助图书馆人计划"发起、开展援助行动等概况的基础上,从"知行合一"的角度探讨该计划对传承和发扬图书馆精神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0.
6月15日,在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教育电视台和中国青年报社的支持下,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在京启动了"与希望同行——为了汶川地震灾区孩子们明天更美好"系列活动。此次活动以帮助汶川地震灾区筹建爱心图书馆为目  相似文献   

11.
网络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5·12"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可以说是在危机状况下的社会总动员,各个电视台、报纸、电台、网站都倾尽所有力量聚焦汶川,而在所有的媒体中,网络传媒的表现尤其突出,新华网则是各大网络媒体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12.
今年雅安地震,使人们想到了五年的汶川地震,当时各大媒体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报道,汶川大地震报道是中国突发灾难事件报道的一个里程碑:信息快捷、公开、透明;媒体人提升了人文关怀的素养。但是,当开始冷静、理性地思考汶川地震报道时发现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媒体记者集聚灾区,占用灾区资源;为了报道"效果",干扰救援,对被采访者不够尊重;灾难中不恰当的娱乐化表达。五年后的雅安地震中,媒体的报道却有不少的进步,即:灾区现场报道克制、冷静、理性;报道方式以打气加油为主旋律;社交媒体的出现,让信息没有障碍地实时传播。  相似文献   

13.
四川汶川大地震,新华社记者如是写道:"面对震后的废墟,我们在哭泣中拍照、在乱石纷飞间采访、在余震不断中写稿,更是在大灾大难中见证了人性的光辉,见证了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取有"历史档案馆"之称的美国<纽约时报>网站对"5·12汶川地震"系列报道为样本,采用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法,考察"信息公开"的环境下外媒如何获取"5·12汶川地震"信息并影响其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5.
VCTV直播节目"快""全"给人以心理抚慰 四川汶川大地震以来,各类媒体的表现是令人满意的:传媒人用自己的立场、精神、专业在尽职尽责.特别突出的是中央电视台的直播节目,可以说把当下电视媒体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至.  相似文献   

16.
传媒观点     
王国庆:欢迎境外记者赴汶川采访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王国庆在成都表示: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坚持公开、开放的方针,一方面主动发布权威信息,另一方面开放记者赴灾区采访报道。通过境内外媒体记者客观、充分的报道,使国际社会及时了解汶川地震  相似文献   

17.
去年5月,笔者在课堂上与学生们为汶川遭遇大地震默哀.今年此时,我们或许每个人都在思想深处回首汶川震灾,为"5·12"送上自己的周年祭.而笔者,想在这里略述汶川震灾与赈灾作为一个宏大历史事件,为中国公民社会建设带来了什么.  相似文献   

18.
2008,是历史感涌流泛滥的一年。奥运:西方媒体报道VS中国民众心态;抵贷运动103年:抵制家乐福的反思;"台湾意识"与重塑"敌人"——马英九胜选后的民众情绪与台海关系;大灾之后必有妖言——"5·12"汶川地震后的灵异谣言分析;京剧进课堂之争议:"艳照门"的法律模糊与教育困局,经得起糟蹋的才是真经等。  相似文献   

19.
汶川,一个过去没怎么听说过的地名,因为地震,传播甚远;传媒,一种传播天南地北新闻的载体,因为汶川,遭遇挑战。挑战,让传媒洗心革面,认识到了一种哲理——价值在于创新;挑战,让传媒幡然醒悟,体会到了一种责任——活力在于持久。然而,作为传媒,为了荣誉、为了责任、为了发展,注定要从"遭遇战"走向"持久战"。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家园:援助图书馆人计划"(以下简称"图书馆家园"计划)是中国图书馆人自发开展的一项民间抗震救灾慈善项目,旨在长期援助汶川大地震受灾的图书馆人,以重建民众的精神家园——图书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