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事诉讼当庭宣判是人民法院公开宣告裁决结果的一种法定判决形式,它是集民事立法、民事审判、司法实践、诉讼理论和社会文化于一身的综合产物,其存在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挖掘其存在基础对树立法院法官形象、尊重法院审判程序和尊重国家法律权威具有重要作用,对培育民主、开放、公平和透明的司法文化和创造和谐的司法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确立司法判决既判力的理论和制度,是为了避免对同一诉讼标的形成相互抵触和矛盾的判决,以稳定当事人之间的民事实体权利义务关系,最终达到维护国家司法权威的目的.无论法学理论界亦或是司法实务界都认为,法院裁判当事人之间实体法律关系的终局判决具有既判力;而对于法院在司法过程中作出的裁定是否具有既判力这一问题,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有争议.研究法院在司法过程中裁定的既判力问题有助于完善诉讼理论和指导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解析中国古代无讼理念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解是中国古代最具有文化代表性和最富有文化韵味的司法形式。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调解对于解决各种民间纠纷,维护古代中国的稳定和秩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直至今日,调解作为一种重要的纠纷解决方式,在民间和法院中仍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厌诉讼重调解的司法形式,解析其成因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笔者认为,无讼理念的形成既有社会基础,也有思想基础和社会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协议管辖是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一项重要的程序权利,是国家对当事人意愿尊重的重要体现,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然而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5条在协议管辖的案件范围、可选法院、协议形式等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本着现代诉讼法的先进理念在制度创新方面做出相关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民事检察和解是检察监督过程中的一种纠纷解决方式和办案模式。由于司法实践中对检察和解的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认识不一,导致这一制度不能充分发挥其定分止争的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检察息诉和解工作的有效开展。民事检察和解具有充分的理论和现实基础,是自治原则和处分原则在检察环节的充分体现。今后应当从规范体系、工作机制、评价体系等方面对民事检察和解制度进行构建,使其在多元化监督格局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协议管辖是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一项重要的程序权利,是国家对当事人意愿尊重的重要体现,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然而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5条在协议管辖的案件范围、可选法院、协议形式等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本着现代诉讼法的先进理念在制度创新方面做出相关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民事检察和解是检察监督过程中的一种纠纷解决方式和办案模式.由于司法实践中对检察和解的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认识不一,导致这一制度不能充分发挥其定分止争的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检察息诉和解工作的有效开展.民事检察和解具有充分的理论和现实基础,是自治原则和处分原则在检察环节的充分体现.今后应当从规范体系、工作机制、评价体系等方面对民事检察和解制度进行构建,使其在多元化监督格局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司法实践中大量存在二审法院裁定准予上诉人同时撤回一审起诉和二审上诉的判例。类似判例的法律依据为新《民事诉讼法》第145条、第173条、第174条,法理依据为,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上诉案件可以不受限制地适用第一审民事诉讼普通程序,此即错误司法裁判通论。事实上,新《民事诉讼法》第145条、第173条、第174条并没有授权二审法院可以做出上述二审民事裁定。该错误的二审民事裁定本质上是能动司法理念在司法实践中的异化,浪费司法资源,降低司法效率,增加诉讼当事人双方的诉讼风险与诉累,消极影响了基层法院的同案审判。  相似文献   

9.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重要主体制度。其参诉方式的制度设计存在的矛盾和弊端,导致了理论和司法实践的分歧。有必要通过对法院通知参诉的多种弊端和深厚继存土壤进行解析,提出相对合理的渐进式革新方案。该方案要求暂时保留法院通知参诉并对其进行严格限制,对不同类别第三人适用不同参诉方式,对依据不同的法院通知参诉区别对待,以达到取消法院通知参诉为目的,从而最终实现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制度立法之本意。  相似文献   

10.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重要主体制度。其参诉方式的制度设计存在的矛盾和弊端,导致了理论和司法实践的分歧。有必要通过对法院通知参诉的多种弊端和深厚继存土壤进行解析,提出相对合理的渐进式革新方案。该方案要求暂时保留法院通知参诉并对其进行严格限制,对不同类别第三人适用不同参诉方式,对依据不同的法院通知参诉区别对待,以达到取消法院通知参诉为目的,从而最终实现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制度立法之本意。  相似文献   

11.
民事简易程序是简约而重要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制度功能,服务于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当前民事司法改革的重要课题。文章在对民事简易程序基础的分析之上,反思了我国现行民事简易程序立法的缺蹈,以期在司法为民的法理基础上考察我国民事简易程序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2.
抵销抗辩是司法实践中常见的一种抗辩形式,按传统大陆法系的民事诉讼法理论,抵销抗辩属于法院的判决理由,理应不在既判力客观范围内。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考虑,抵销抗辩作为一种特殊的判决理由,需要对反对债权在抵销限额内赋予既判力,然而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此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对抵销抗辩赋予既判力具有合理性,只有使抵销抗辩产生既判力才能防止当事人对该抵销抗辩的重复使用,有利于一次性解决纠纷。抵销抗辩产生既判力的特殊性在于反对债权在抵销额度范围内产生既判力,经过法院实体审理的抵销抗辩才能产生既判力,审理程序具有确定性。抵销抗辩既判力客观范围的类型化以及对司法实践中关于抵销额度以外债权的处理进行分析,对规范司法实践中对抵销抗辩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则题为《广东东莞尝试赔钱减刑抢劫犯赔5万获轻判死缓》的报道,引发了公众对法院根据被告人赔偿被害人民事损失的情况而酌情轻判的质疑和争论。附带民事赔偿是犯罪人对其犯罪行为所承担的民事侵权责任。刑法理论把犯罪人赔偿民事损失的情况界定为犯罪后的一种态度,属于酌定量刑情节之一。基于相关司法解释和刑事政策,法院根据犯罪人附带民事赔偿的情况作为其悔罪的一种事实情节而酌情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已成为普遍的司法实践。附带民事赔偿引入量刑环节,既有积极作用,也有其消极影响。为使法律适用更具权威和防止滥用量刑自由裁量权,可以将附带民事赔偿确定为法定量刑情节之一,并设置相应的程序条件予以控制。  相似文献   

14.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重要主体制度。其参诉方式的制度设计存在的矛盾和弊端.导致了理论和司法实践的分歧。有必要通过对法院通知参诉的多种弊端和深厚继存土壤进行解析,提出相对合理的渐进式革新方案。该方案要求暂时保留法院通知参诉并对其进行严格限制,对不同类别第三人适用不同参诉方式,对依据不同的法院通知参诉区别对待,以达到取消法院通知参诉为目的,从而最终实现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制度立法之本意。  相似文献   

15.
法院调解制度是我国民事经济诉讼的一项最具中国特色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是,在司法实践中,调解制度也存在看法官和当事人、法官调解与法律适用等诸多矛盾.这就要求法院通过制定相应的实体法和程序法、完善激励机制和改善实际操作方法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民事案件“执行难”已是司法进程的一大困扰。对此,司法实践将民事执行调解作为执行形式之一。然该执行手段仍未得到立法上的承认。从理论原理上讲,民事执行调解存在其可能性;从其确立意义上讲,民事执行调解具备必要性;从司法实践上讲,民事执行调解具有可行性。故将民事执行调解纳入立法规定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徐晓洁 《考试周刊》2010,(37):10-10
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文化基础被称为是高职院校当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一些客观因素,导致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多角度、多层次积极地进行实践探索,实现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司法建议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它以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为基础,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中国的法治传统和各个时期司法政策的影响,从而逐渐成熟并丰满.司法建议制度使法院得以用柔和而富有亲和力的方式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以“无讼”的司法理念、对苏联法律制度的借鉴、“政法传统”下的“司法半独立”以及共产党的司法政策为生成的基础要素,对当今社会仍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9.
周会茂  尹强 《九江师专学报》2006,25(1):57-59,62
法院调解制度是我国长期以来民事审判工作成功经验的总结,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被国外誉为“东方经验”。该制度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与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相结合的产物,它对于及时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进行,带有强烈职权主义色彩的法院调解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司法实践需要,暴露出该制度的诸多弊端,严重阻碍了该制度作用的发挥。本文剖析了法院调解制度的弊端,并提出了改革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法院判决执行难不仅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司法的公正和权威,限制了法院发挥解决社会民事经济纠纷的作用,而且导致人们对法律的信心下降,阻碍了依法治国的进程。造成执行难的关键因素是社会信用基础的薄弱和某些体制、法律制度方面的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