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梁钦水 《广西教育》2009,(12):107-108
课程考试与评价是课程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在高职教育以服务社会,服务就业为目的背景下,结合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课程的特征,建立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价值取向的考试评价体系,以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为实现课程目标以及专业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评价体系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我国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现状及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以促进音乐表演教育工作的系统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课程考试与评价是课程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充分发挥课程考试与评价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成为教育者关注和探讨的一个主题。本文在高职教育以服务社会、服务就业为目的背案下,结合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的特征,建立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价值取向的考试评价体系,以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为实现课程目标以及专业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4.
商务英语专业是以英语和商务为基础发展壮大的具有交叉性和复合性特点的一个专业。它虽然已蓬勃发展了近二十年,可是至今没有建立系统的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现有的评价体系无论从主体、内容还是方式等方面都过于单一,忽视专业自身属性,脱离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本身需求。因此本文简要分析了传统评价体系中的弊端,提出专业课程评价体系构建中的相关理念,并针对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的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专业课程学习评价体系的建构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和课程教学的重点环节,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以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根据学习评价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发展趋势,结合当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学习评价现状和改革的紧迫性,尝试性地构建了多元化、过程性学习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学科融合作为劳动教育体系中的基础一环,抓好、落实专业课程中劳动教育学科融合的实施是劳动教育体系构建中必不可少的步骤。笔者基于学科融合在劳动教育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专业课程中学科融合的主要问题,论述了支持劳动教育项目、开设劳动教育讲座、强化专业课程中学科融合建设相关考核评价机制,可以促进专业课程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过程加速推进,推动校内劳动教育体系的全面构建,对培育现代化专业技术人才具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大学专业课程评价的本来意义和民族文化承传的根本目的,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业课程的评价体系展开分析,认为偏颇的武术观所导致的"过于追求课程学习评价结果的数量化,忽视课程学习评价的有效性"是影响武术专业课程目标达成的直接原因.根据专业教育需求所赋予的武术课程目标,提出了以知识、能力、素质并重来构建新的武术专业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此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8.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评价应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顺应高职教育在教学理念、教育模式方面的转变,全面改革课程评价模式,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新型课程评价体系。本文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评价改革实践为基础,论述了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评价的原则,并以具体的课程考核方案为案例,介绍了针对不同课程设计的课程考核模式。  相似文献   

9.
混合式教学改革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的关联性更强,实现专业课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成为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多元化培育人才的新路径。当前,高校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面临专业教师教学胜任力不够、学生与学习环境交互作用发挥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整体融合力度不够等困境。高校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需要提升教师教学胜任力、加强学生与学习环境互动、构建教学评价体系、提高多元化融合力度。  相似文献   

10.
课程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构建课程体系意义重大。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评价体系存在课程评价内容单一、评价主体单一和评价形式单一等问题。对此,可通过构建课程标准评价、科学认识教学过程评价、丰富学业评价内涵来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内容,要构建结果考核性评价与教学过程性评价、单一指标评价与综合指标评价、课内评价与课外开放评价"三个结合"的高职社会工作专业立体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1.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施工蓝图”,它体现一个国家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那么,要构建符合五年制小教专业素质要求的课程新体系,就必然进行课程理念、课程建构以及课程实施与评价等一系列变革。这里,我们仅从五年制小教专业课程建构的角度,谈谈如何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建构五年制小教专业课程体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目前国内外对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现状, 以及现阶段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个方面对新形势下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适应性问题进行综述, 旨在立足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 准确把脉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现状, 以求找准方向, 努力为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服务。  相似文献   

13.
朱宝生 《现代教育科学》2012,(12):127-128,160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课程结构模式被日益重视起来,对实践课程体系的评价也不同于一般的职业课程评价方法,而是成为一种独立的评价体系来完成的。它已经成为现代化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手段,它是把统一性与个别性相结合,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的多元化体系评价模式。经过几年的发展,虽然形成了比较好的形式,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课程结构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针对当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发展情况,进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为完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评价体系,使评价能充分发挥本身的各种功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体育人才提出的要求,设想新构建了一套比较公平公正的、能全面评价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业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专业课程思政是一种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它同时兼顾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基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与实践进行了多方面思考,认为要想取得良好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就必须注重顶层设计,营造课程思政氛围,彻底转变专业教师的育人观念,打造强有力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师团队,通过科学客观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过程评价,不断改进和完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细则。通过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促进"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对实现课程育人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立足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规律,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总结了目前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五个注意点,研究设置多元化的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主体.开展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活动,有利于提高教员的教学能力,有利于院校顺利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专业...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山西大同大学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专业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探究了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设定、课程结构布局、课程内容选取以及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及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8.
钟鸣 《学子》2013,(8):52+54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改革,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专业课程评价体系来评价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实施是否有效、内容是否完善,从而最终提高技能型人才的质量;另外,对专业课程进行评价也是专业课程编制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评价来发现专业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做出相应的改进与完善。因此,在全面分析生源质量变化的基础上,在分析现代企业用人要求的现状上,明确教学目标,坚持以技能为主,结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枯燥的课堂上解脱出来,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建立科学的项目化课程评价体系就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依据我国“交通强国”“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紧紧围绕课程思政教育和“新工科”建设的本质内涵,基于OBE的产出导向理念,确定影响车辆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素,提出新工科背景下车辆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建立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监督及评价体系,将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成人文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专业课程作为中职课程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了重要的基础启蒙作用,然而目前我国仍未能建立起统一完善的中职专业课程标准体系。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中职教学大纲为开发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理念,按照准备收集、实施考察、总结转化和评价完善四个阶段对中职专业课程标准进行开发,确定中职专业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职业能力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续接课程和课程实施与评价建议等主体要素,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专业课程标准开发,这将有利于中职课程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和提高中职教育整体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