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描绘女性的成长历程一向是王安忆的写作长项,但其主角大多是大都市的少女。在《上种红菱下种藕》中,她将笔触投向偏居一隅的江南小镇,伴随少女成长的是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发展中的逐步沦丧。少女秧宝是以外来者的身份介入这个小镇的,与之相关的一头是乡土文化的代表,一头是商品经济的弄潮儿。通过少女秧宝的成长经历,小说展现了当下变动之中的复杂的社会文明景观。  相似文献   

2.
岳庙     
岳庙是小镇上所剩不多的古迹之一。在现代文明汹涌大潮的冲击之下,小镇一改昔日旧貌,处处散发着现代气息。只有岳庙依然坚持它的一贯作风,默默地伫立在澄子河畔,看太阳东升西落,好像一位旁观者,冷冷地面对小镇上发生的一切。岳庙在老街的尽头。老街上并无人居住,鹅卵石铺就的路两边只有几间稀疏排列着的古色古香的房屋,它们的主人早已入土,鸟雀们在里面安了家。走在这条路上,脚板倍感亲切,疲惫的心灵也获得了一种慰藉。老人们说,岳飞在这条街上住过。那么,现在我岂不是踏着英雄的足迹?澄子河在岳庙身边静静地流淌。河面开阔,麻鸭是不怕水的,…  相似文献   

3.
人生不设限     
<正>在收集县中毕业生的一个个故事时,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个精彩纷呈的影视镜头。屏幕上,有人在大城市里奋斗,有人回到小镇创业,有人在大学里继续“学霸”模式,有人在大学里教“学霸”……从一样的“县中少年”身份出发,到如今在各自的领域中演绎人生,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成长的幕后故事。  相似文献   

4.
《唇典》和《额尔古纳河右岸》两部小说,皆以东北百年间挣扎在多重困境中的少数民族为主要取景阈限,以古老的萨满文化为故事背景,以人物的人生历程反映历史的发展变化。两部小说分别将满族和鄂温克族作为整个民族的缩影,映射出在现代文明的强势入侵下,传统文化在当代所面临的人性失落、生态破坏和文化裂变等问题。同时,因为对民族文化的关注与守望,使两部作品在悲剧书写上呈现出了相近的气息。  相似文献   

5.
为荣誉而战     
刘佳盈 《新读写》2014,(12):7-7
今年暑假,对我校所有师生来说都是难忘的,《我们一起来》这档节目将大家的心牵到了一起、为配合第12届全国学生运动会,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SMG)受全国学生运动会组委会委托,原创了《我们一起来》这档以少年团队成长为主题的真人秀节目。节目以青少年非竞技类体育活动“绑腿跑”为载体,通过展示中国少年个人成长与集体精神的磨砺过程,唤起少年和所有曾经的少年们内心深处的青春感动与激扬情怀。我校学生积极参与,在队员们的团结协作、奋力拼搏下,最终代表上海参加了总决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相似文献   

6.
我那年去西藏,旅途中结识了一位当地少年。他叫木措,是个像拉萨天空一般纯净的少年。与木措结识的前一天,我在铁路沿途的一座小镇住下。小镇不大,而且人烟稀少,周围的景物荒凉至极,我感觉自己刚一下火车就已经后悔了当初的决定。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化进程中功利文化的膨胀、城市文化的强行介入以及传播媒介的多元化渗透,我国传统的乡村文化发生深刻变化:传统乡村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受到挑战;农民的自我身份认同观念趋于模糊;乡村高素质人口出现移位;生态环境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势必影响乡村少年的道德成长与学习生活。促进乡村少年的健康成长,应注重整体利益,克服教育的局部功利化,建构乡村少年共同学习和成长的平台,关注乡村主体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8.
苏童的短篇小说《刺青时代》讲述了其小说地理图志之一的“香椿树街”上残疾少年小拐的成长故事,通过对其所经历的成长苦难的刻画,苏童将一个有着怪异灵魂的孤独少年形象铺在读者眼前.本文试图从“自我认同”的角度探讨苏童作品中少年孤独产生的原因,同时将其少年系列小说中常见的“少年恶”理解为一种孤独的外化表现形式,并通过分析小说主人公小拐成长中遭遇的孤独,引申出作者隐藏在作品背后的对异类少年青春血气的动容以及对其艰难成长岁月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9.
刘宇 《考试周刊》2009,(47):39-40
舍伍德·安德森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拥有极其特殊的地位。他没有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或者普利策奖之类的能证明他文学成就的奖项,但他的《小镇畸人》确是美国文学史上堪称经典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开创了新的"美国式的写作传统"。他的作品深深影响着后一代作家的创作,其中包括"福克纳、海明威、托马斯·沃尔夫以及索尔·贝娄等一大批美国现当代作家"。福克纳称之为"我们这一代作家之父"。《小镇畸人》由引子《畸人志》和24篇独立又紧密相扣的短篇构成。贯穿全书的是乔治·威拉德,每个短篇中的人物都试图向他敞开心扉,或在某个方面对他构成影响。威拉德是"小镇人"的期待,更是"畸人"们的寄托,因此理解了威拉德的成长,也就理解了"畸人"们的心态。  相似文献   

10.
苏童的短篇小说《刺青时代》讲述了其小说地理图志之一的"香椿树街"上残疾少年小拐的成长故事,通过对其所经历的成长苦难的刻画,苏童将一个有着怪异灵魂的孤独少年形象铺在读者眼前。本文试图从"自我认同"的角度探讨苏童作品中少年孤独产生的原因,同时将其少年系列小说中常见的"少年恶"理解为一种孤独的外化表现形式,并通过分析小说主人公小拐成长中遭遇的孤独,引申出作者隐藏在作品背后的对异类少年青春血气的动容以及对其艰难成长岁月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11.
杰西·本特利是安德森代表作《小镇畸人》中最长一个故事《虔诚》中的主人公。该文立足于美国内战后传统田园生活与新工业革命带来的物质主义碰撞的背景,探讨了杰西·本特利在信仰的道路上走过盲目膜拜、越过迷茫和彷徨、感受顿悟并收获虔诚信念的成长之路。  相似文献   

12.
<正>江西教育出版社联手江西广播电视台重磅打造全彩印刷江西广播电视台哈尼卡通频道第二季《少年演说家》大型活动在2016年11月完美落幕,近50万有梦少年参与选拔,千余名选手在镜头前展示自己的演说风采,与全省观众分享自己的成长感悟。第二季50强选手的精彩演讲稿汇集——《少年演说家让梦想发声》已由江西教育出版社结集出版,本书精选了全省各地少年演说家的优秀稿件,在奇思妙想的文字背后,演绎着一个个动人的、温暖的、成长与爱的片段。所有的文字都是少年演说家们对生活的记  相似文献   

13.
在即将跨入21世纪门槛的今天,面对西方现代文明种种弊端的呈露和现实中不同价值观念的激烈冲撞,天下有识之士自然而然、不约而同地把视线汇集在同一焦点上,即“以史为鉴”,结合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去探求超越现代文明的21世纪人的价值的应有样态。在这种背景下,阐释具有悠久文明史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义利观与21世纪人们的价值观的关系问题,其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一、现代文明的弊端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困境资产阶级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带来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工农业的现代化,这种现代文明一开始就明显地暴露了它…  相似文献   

14.
杰西·本特利是安德森代表作《小镇畸人》中最长一个故事《虔诚》中的主人公。该文立足于美国内战后传统田园生活与新工业革命带来的物质主义碰撞的背景,探讨了杰西·本特利在信仰的道路上走过盲目膜拜、越过迷茫和彷徨、感受顿悟并收获虔诚信念的成长之路。  相似文献   

15.
一、创设情境,感受烦恼 (播放音乐《小小少年》,渲染一种特定的气氛。)师:大人们总说:“小孩子是最无忧无虑的。”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其实老师知道,你们的成长过程中有欢乐,但是也有许多烦恼。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成长过程中的烦恼。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氏九个子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独立、民族复兴作出了积极贡献。几十年间,梁启超奔走国事、行踪无定,与孩子们的书信往来成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和渠道。这些家书,一方面是对传统家教精神的自觉承接,有关立志、求学、做人、治事的种种教诲充盈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又将西方现代文明中先进的观念、思想融入其中,力求实践他培育20世纪“新民”的理想和实现“少年强则中国强”的世纪之梦。子女们的成长道路上,留下了梁启超辛勤浇灌的深深印记。  相似文献   

17.
看《萌芽》     
谁能理解成长一族和成长一族所创造的世界? 这正是《萌芽》因“《新概念》大赛”风生水起,在众多青少年杂志中脱颖而出的秘诀。爱一个杂志需要理由。一个个涌动着寂寞、感伤、爱恋、忧郁的成长世界,让人迷惑不解,却又无法忘却。在2004年《萌芽》的各色栏且中,少年成长主题依然是其主旋律。“新概念金碟”、“我说我在”、“校园清泉”、“动感人物”、“社团之页”直接书写着少年们的青春心事。但是,随着少年写作经验的限定,青春季节的降临,它的重头戏“小说家族”却悄然地发生了令人惊奇的变化。昔日仅凭一身勇的少年,改乘  相似文献   

18.
《羽毛男孩》是贝塔斯曼推出的少年成长系列的第一本小说。这本书里没有眩目的魔法,但少年们的“冒险活动”与生活依旧紧张刺激、悬念迭起、扣人心弦,同时也因为内容贴近现实生活而显得更加真实。在这本书中,每一个读者都可以看到爱和勇气,看到信心,看到改变自己与世界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为了让盲孩子们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也为了让在"蜜罐子"中长大的小记者们更多地了解盲童小伙伴的生活与学习情况,培养他们的爱心与责任心,更为了让所有孩子能在同一片蓝天下幸福快乐地成长,从2007年5月起"同读《中国少年报》,让我们一起成长"活动在《中国少年报·江海少年》编辑部和南通盲校的孩子、老师及家长中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20.
变声,是人从少年向成人发育成长过程中表现在发声器官上的生理现象。所谓变声期,一般指发声器官发育、变化、成长的时期。 在少年变声期里,教师要特别重视其生理及心理特点,科学地处理教学问题,使变声的少年顺利度过变声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