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包英杰 《文教资料》2008,23(14):108-110
人类进入21世纪,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据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以及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地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认为人类要长期生存发展下去就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我国当前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树立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意识,而要树立这种意识,最重要的就是要对我国公民进行生态环境道德教育,尤其要对青少年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本文阐述了中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加强中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浅谈生态道德教育现状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加深以及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生态道德教育已经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依靠道德的力量,进行道德教育,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内容.本文着重探讨了生态道德教育现状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3.
高校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浅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中华民族将以率先建设生态文明为人类作出新贡献.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和高校德育的需要.高校应顺应时代潮流,转变教育理念.探索生态道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提高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实效,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4.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的德育活动,是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道德观转化为个体道德品质的过程,学校生态道德教育具有基础性作用,因而加强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提升学生生态道德意识,践行生态道德,显得非常紧迫且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态危机而出现的高品位高境界的新型社会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内涵与育人价值,对指导大学生道德教育生态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生态文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的阐述,分析了生态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辩证关系,并结合当前我国生态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新时期构建生态文化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新的途径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生态道德教育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向度.开展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旨在教育大学生主动承担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促进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与永续发展,这与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是完全契合的.开展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安排教育内容,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7.
生态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的新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生态道德教育的紧迫性、重要性。认为生态道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生态伦理理念、正确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国情教育以及反对战争维护人类和平等方面教育学生,使青年一代自觉担当起保护生态环境的重任。  相似文献   

8.
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简单还原的机械论转变为系统整体的生态主义世界观.哲学思维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发展理念,特别是教育理念的更新.生态道德教育便是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形成的一种全新的道德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9.
绿色杭州的创建是通往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必经环节,西方绿色城市创建的实践活动证实了生态道德教育在绿色城市创建过程中的的至关重要性.杭州市民的生态意识相对绿色杭州创建的需求来说还存有不少距离,为此,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就显得犹为重要.设置好与现实相符合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协调好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之间的联系和配合、注重亲身实践活动的践履、加强教师有关生态方面的师资培训等都有利于绿色杭州创建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0.
从儒家生态观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国波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0):145-147
生态道德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对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在面对前所未有的地球环境危机时,中国传统儒家生态道德思想在今天仍然体现出宝贵的时代价值,为人类提供着智慧和启迪。儒家生态观的一些积极理念是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补充,对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具有十分有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人性教育与大学德育之间在理论目标、内容特征、教育效果等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重视人性教育有助于优化大学德育效能、促进大学德育的创新。以人性教育的视角看,创新大学德育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激发道德追求,感受至善之美;关注价值体认,提升生命意义;培养民族情感,展现人性魅力。  相似文献   

12.
从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来看,都离不开人的和谐发展。和谐发展像一条红线贯穿在人的各个方面的发展之中。没有和谐发展,就不会有人的本性的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个性的充分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和谐教育思想与其全面发展思想、个性自由发展思想是完全一致的,而且把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新的高度。马克思主义和谐教育思想对我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它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素质教育中渗透和谐教育思想的指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着重抓好6个方面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属人的世界,人性是教育理论体系构建的坚实基础.教育是一种以育人为目的,为了人的发展和人自身素质提高的实践活动.教育必须以人性为基础,真正开展人性化教育,具体做到:教育要以人性为基础,关注"育人"与"成人";教育人性化要克服"人的空场",并善用"惩罚";教育人性化要坚持鲜明的生命立场.  相似文献   

14.
教育与人性:教育人学研究的永恒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教育人学是研究教育如何引导人性生成、升华与和谐的学问。教育在建构人性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做人"与"是人"的矛盾、人性自身规定性之间的矛盾。人性的永恒性与历史性,人性的变与不变,人性的复杂性,使教育与人性的关系问题成为教育人学研究的永恒命题。  相似文献   

15.
教育依凭符号,这不仅因为教育的媒介是符号,而且因为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是符号;所以符号的本质决定了教育的本质,符号的观念性和解释性,决定了教育本质上是自由的、对话的和创造的;教育即人的符号化,人的思维的符号化和行为的符号化,使人成为一个头脑聪慧、举止文明、做事妥当的人.  相似文献   

16.
"人化"教育--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化”教育的主旨在于实现教育中人性的复归,使教育真正成为关注人、理解人、尊重人、发展人、享用人的活动。人本主人心理学和严重异化的道德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为“人化”教育提供了理论上的参照和实践的启示。实施“人化”道德教育必须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性,从根本上改变德育的“转化”观念;摒弃以培养英才为目标的德育模式;塑造平民化的自由人格;重新审视“德-得”关系,建立新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17.
人性就是人的本性、天性,人的本质即人的根本性质,是人性的根本部分,包括人的界本质、人的类本质和人的个性本质三部分,三者统一于人的现实本质。人的本质的根本特征是生成性。素质的本义指事物本来的性质,人的素质是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基础、根源、种子。人性和人的本质生成的过程,就是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即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亦即素质发展、生长的过程。所以,素质教育就是人性教育、形成人的良好本质的教育,是培养丰富的人性和充分张扬生命的教育。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真谛,本质上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初始阶段。  相似文献   

18.
人性假设是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教育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能与我们对教育所持的不恰当的人性假设有关。人性的实质是趋利避害、自我保存,它本无所谓善恶。教育应在此认识基础上进行,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发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  相似文献   

19.
人性假设不仅以某种本体论为基础,而且预制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论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建立在彻底的唯物主义本体论之上,不仅回答了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问题,而且预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任务就是建构和谐人性,推动人从自由个体走向历史主体。  相似文献   

20.
教育理论和实践总是离不开对于人性的理解和认定,人们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总是以特定的人性思想为基础。对教育思想中的人性论进行了梳理,对人的基本属性即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与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精神性、生命性、差异性、创新性等,是“人性化教育”的核心思想与实践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