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首先提出了《诗经》中部分“既”用为程度副词这一假说,通过对《诗经》中“既”的用法逐一考察分析,从语义和句法两个角度论证了这一假说是正确的,进而对《诗经》中程度副词“既”的使用情况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张祥友 《宜春学院学报》2006,28(5):90-92,133
《诗经》中的“言”字用法比较复杂,前人对此问题有所论述,但都有一些问题。总结前人的认识,我们认为《诗经》中的“言”字有三种用法:用作第一人称代词;用作连词;用作副词词尾。  相似文献   

3.
西周文献中“否”、“丕”和“不”三者之间的字形与词义的关系较复杂。西周金文有“不”和“否”,“丕”义通过“不”来表示;除了“不”作否定副词外,“否”也用表否定副词“不”。传世文献的《尚书》、《逸周书》中的“否”、“丕”、“不”三者皆出现,意义和用法已基本分开;《诗经》、《周易》只有“不”、“否”,《诗经》中“丕”的意义通过“不”表现。  相似文献   

4.
据统计《诗经》中"为"字句共出现了82(包含重复出现的情况)次,从语法功能来看,主要是作谓语;从词性来看,主要是用作动词。虽然"为"字的用法本身比较复杂,但是在《诗经》中还是比较简单的,主要用作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介词、助词、语气词、衬音词以及构成"为A为B"式,我们将从这些角度对《诗经》中的"为"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5.
《荀子》中否定副词的数量较甲骨文否定副词的数量已有所增加。《荀子》一书中出现的否定副词有以下几种类型:(1)一般否定,包括"不""弗";(2)祈使否定,包括"勿""毋(无)";(3)已然否定,"未";(4)存在否定,包括"无""靡";(5)判断否定,"非"(也写作"匪",书中此类例子都引自《诗经》);(6)"莫",多表一般否定,由于其颇受争议,所以单独分析。通过对《荀子》中的否定副词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描述否定副词在战国末期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6.
在《诗经·小雅》中的145个“其”字句的基础上(重复出现不计),探讨“其”字的用法规律。“其”字作实词主要是代词和副词,作代词包括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在句首时全部是代词,可以作主语和宾语,在句中作代词时多是修饰名词的定语;作副词包括程度副词,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作虚词时是助词、连词和语气词,作语词只有一例。  相似文献   

7.
《诗经·魏风·硕鼠》:“谁之永号!”部编教材的注释是:“谁还(会)长长地哭泣呢?之,尚、还。永,长。号,哭。”其中把“之”字解释为“尚,还”。“尚、还”是副词,“之”作副词用,极为罕见。查旧《辞海》得:“其之二字古多通用,今有别。”《吕氏春秋·音初篇》高诱注:“之,其也。”  相似文献   

8.
《诗经》疑问词丰富多样,负载传递大量的疑问信息,主要有"谁、何、胡、曷、以、岂、宁、安、乎、哉"等.依据其句法意义与句法功能大致分为疑问代词、疑问副词、疑问语气词三大类,各表现出不同的语用语义特点.由这些疑问词构成的疑问句在语序上则存在宾语前置等非正常语序.《诗经》中的疑问词又经常与.如、其、云、伊"等词语固定搭配,表现出不同的句法意义与句法功能.  相似文献   

9.
从《诗经》与儒、释、道;《诗经》与政治文化;《诗经》与农耕文化;《诗经》与宗法文化;《诗经》与伦理文化;《诗经》与婚丧文化;《诗经》追求自由的倾向等七个方面阐释了"诗经文化"。《诗经》是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明与文化的镜子,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10.
《诗经·硕鼠》有“乐国乐国,爰得我直。”句,对其中“直”字,素无定解。现行教材亦存二说:一为公正的待遇,一为处所。前者是从“直同值”(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伸出来的,后者则由“直通职,职解作所”(王引之《经义述闻》)而来。其实,直和值,直和职,在先秦是不通假的。直字在《诗经》中凡十一见,有九处作不弯曲和正直解释,而“匪直也人”之“直”(定之方中),作副词“只,只是”理解。《说文》:“直,正见也。”《左传》:“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其引伸之义也。可见,直字在《诗经》  相似文献   

11.
<诗经>语气词兼有足句、押韵、咏叹和表示句子各种语气等多种功能.辨析<诗经>语气词这种种不同功能,为了解西周、春秋时期句子的语气和语气词的特点提供了较真实可信的原始口语材料.作者对<诗经>语气词动能的研究共写成三篇论文,此为第一篇,论述<诗经>语气词的足句兼表停顿、感叹语气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诗经》的押韵是上古音研究的基础,但《诗经》是押韵的这个基本的命题却是个先验的、未被证明的假设。本文收集《诗经》诗句中的末字,统计它们的相逢次数,采用数理统计的手段,证明它们的相逢并不是任意的,然后进一步证明它们的相逢存在读音上的联系,从而证明《诗经》确实是押韵的。  相似文献   

13.
运用叠字是《诗经》语言的一个很显著的特色,巧用叠字状形、绘声、摹色等等在《诗经》中不乏其例。妙用叠字为文,不致文章重复累赘,而能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更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叠字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既有社会发展的原因,有语言本身的原因,又有人类思维发展的原因,它的产生为后代文人使用叠字开创了先河。在《诗经》中叠字的运用不仅多而频,而且新而奇,为作品表情达意,体现作者的主观情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诗经》中表“到达”义的动词为研究对象,梳理出用为“到达”义的一组动词,对这些词作词汇及语法的分析,探明其在《诗经》中的使用情况,构建《诗经》中“到达”义动词的词义系统,以期为汉语史的断代研究提供一点资料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主要通过押韵、双音词、单音词之间的语音联系、声调四种方式,强化了汉语表音的能力.如果按照先秦的语音系统来读<诗经>,每一个韵脚都自然谐和,根本用不着叶韵;从构词法上看,它在语音的联系上具有多样性.有叠音词,有双声词,有叠韵词,有双声兼叠韵词;从<诗经>用韵和谐声看,平上常相通,去入常相通.<诗经>之所以拥有如此...  相似文献   

16.
引用《诗经》说明道理,是自先秦以来形成的传统,汉代人继承了这一传统。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发展和突破。通过对《史记》、《汉书》、《后汉书》三部史传作品中保存的大量《诗经》章句的分析,我们可以考察两汉时期引用《诗经》的新特点,认识《诗经》对汉代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诗经》可谓四言诗之龟鉴,汉魏诗人皆以其为创作四言诗的标准.汉魏四言诗对《诗经》有借鉴及发展:一是在题材内容以及艺术手法方面受到《诗经》的影响;三是相较于《诗经》,又有着自身的发展创新,主要表现在结构形式和语言文字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从音乐学的角度来解读《诗经》,认为它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部歌词集。在乐谱无传的情况下,通过对《诗经》文本的节奏句式、韵部转换和章节划分三个方面的考察,在杨荫浏先生的研究基础上,作了更全面细致的分析,认为同调反复的分节歌形式是《诗经》时代的基本曲式,而后代民歌与艺术歌曲的一些常见曲式,在《诗经》时代已基本具备。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重分析了《诗经》中足句语气词所表示的两种语气:停顿语气和感叹语气。这对认识《诗经》语气词的语法功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乐府》六处引用《诗经》成辞,涵盖风、雅、颂三部分内容,涉及《邶风·简兮》《唐风·蟋蟀》《小雅·十月之交》《郑风·溱洧》《齐风·甫田》《鲁颂·坰》六篇作品,可分为用诗原辞、原意重组新句,以及调整《诗经》原文字句、保留原意另造新句,直接引用《诗经》原句等三种类型。这些既是刘勰"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论思想的具体实践,又是刘勰创作理论指导创作实践,创作实践验证创作理论的主要凭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