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力先生在《诗经韵读》一书中用通韵或合韵来解释《诗经》中异韵部字的押韵现象。其中,多数是有道理的,但其中有些用例,可以不作为通韵或合韵的韵脚来处理,或者看成是交韵,因而可以不看作是通韵或合韵;也有些用例,可以根据其在《诗经》中总的押韵情况进行重新归部,就会形成同韵部的字押韵,而不是异韵部的字押韵,因而不必用通韵或合韵来解释。这样处理以后,《诗经》中通韵和合韵的用例就会减少很多,从而可能更符合《诗经》押韵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
顾炎武的《诗本音》为《诗经》注解本音并说明韵例,从中可以看出《诗经》押韵字的位置、韵脚之间的距离、章节的押韵以及特殊的押韵形式,有助于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体会其音韵美。  相似文献   

3.
《诗经》有不少联绵词,其用韵特点比较复杂.《诗经》中的联绵词与诗歌的韵律密不可分.韵律语境下的《诗经》联绵词押韵情况,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联绵词与诗歌押韵无关的情况;二是联绵词与诗歌押韵有关的情况;三是联绵词作为韵脚对诗歌韵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不再押韵的韵脚字,江永把它们归结为方言的不同读音。在《古韵标准》中,江永屡次提到“方音假借”、“方音偶借”的概念,以此为对象,可以研究其与后来段玉裁提出的“合韵”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修辞同义词形成的基础较多,本文根据《诗经》的特点,从五个方面探讨了《诗经》修辞同义词产生的基础,即《诗经》章法构成同义;方言词语的融入;诗、乐结合的需要;诗歌押韵的需要;诗歌节奏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诗经》中描写西周王朝兴亡的诗歌为对象,重点研究句句押韵、隔句押韵、一韵到底以及换韵四种韵律,探究韵律与内容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诗经》的韵律不仅增加诗歌的节奏美、音乐美,使诗歌形式富于变化,读起来错落有致,增强语言的艺术魅力,更使所描述的事物和形象饱满、生动,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7.
根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后的《六书音均表》四,统计出段玉裁《诗经》“古合韵”109例,然后利用今人古音研究成果,逐一考订,重新缕析,把属于“合音”的分为三大类,计有102例,并在每一大类下面以音理分析;对不属于合韵的7例,也一一作了分析,指明这是段氏《诗经》“古合韵”的少数讹误。段氏《诗经》“古合韵”在音韵学研究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基本上能反映《诗经》合韵的诸种情况,为研读《诗经》押韵提供了方便;《诗经》合韵又反映了古韵部间的亲疏关系,同时也给音韵学者对上古音的拟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统计法,分析、归纳了海原“花儿”的押韵特点。海原“花儿”有10个韵部;有句句押韵,一韵到底,偶句韵,交韵,一二句押、三四句押,首句人韵和首句不入韵其余句句押韵等七种类型;有押韵较宽、虚字入韵、异词相押和押富韵等特点。采用比较法,对比了海原“花儿”押韵与固原“花儿”押韵的异同,讨论了分析“花儿”押韵对研究《诗经》押韵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北朝民歌(敕勒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的初中《语文》第二册在收入此诗时加了一条注释人野抢ya。一音之差,牵涉到读古诗的原则方法,不可不辩。作诗在形式上要讲究节奏押韵,这是古今中外的通例。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除了几篇颂诗无韵之外,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有韵,后世就更无天韵的诗了。古诗作时押韵,但后人读起来不押韵,对此古代有不少人不甚理解,他们采取改读字音以求谐合的方法来处理这类问题。普朝的徐遍称为’取韵”,如《诗经·行露》“谁谓鼠…  相似文献   

10.
我们欣赏古诗时,往往会发现这样一种特殊的押韵方式,通常在偶句倒数第二字处押韵,并在此字之后,又缀上一个语气助词“兮”,目的在于稍微延长一个音节。如《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主要通过押韵、双音词、单音词之间的语音联系、声调四种方式,强化了汉语表音的能力.如果按照先秦的语音系统来读<诗经>,每一个韵脚都自然谐和,根本用不着叶韵;从构词法上看,它在语音的联系上具有多样性.有叠音词,有双声词,有叠韵词,有双声兼叠韵词;从<诗经>用韵和谐声看,平上常相通,去入常相通.<诗经>之所以拥有如此...  相似文献   

12.
从音乐学的角度来解读《诗经》,认为它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部歌词集。在乐谱无传的情况下,通过对《诗经》文本的节奏句式、韵部转换和章节划分三个方面的考察,在杨荫浏先生的研究基础上,作了更全面细致的分析,认为同调反复的分节歌形式是《诗经》时代的基本曲式,而后代民歌与艺术歌曲的一些常见曲式,在《诗经》时代已基本具备。  相似文献   

13.
<诗经>语气词兼有足句、押韵、咏叹和表示句子各种语气等多种功能.辨析<诗经>语气词这种种不同功能,为了解西周、春秋时期句子的语气和语气词的特点提供了较真实可信的原始口语材料.作者对<诗经>语气词动能的研究共写成三篇论文,此为第一篇,论述<诗经>语气词的足句兼表停顿、感叹语气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江有诰《诗经韵读》与王念孙《古韵谱》的用韵差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对句末韵字的入韵方式理解不同;对某些句中字是否入韵理解不同;对句末韵字和句中字是否同时押韵理解不同;对某些句子或篇章是否有韵理解不同;对某些篇章韵例理解相同,但对入韵字理解不同。通过比较发现,总体而论,江氏和王氏在研究《诗经》用韵上各有得失,江氏之得远远多于王氏。相较而言,江氏对韵和非韵的辨别,比王氏高明;江氏比王氏更注重同篇各章在韵式上的整齐性;江氏在分析句中字是否入韵时,较王氏谨慎;江氏对某些句子或篇章是否入韵的处理,较王氏有道理。  相似文献   

15.
采用统计法,全面统计了江有诰《诗经韵读》中为韵脚字标注的声调,共计277字例。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江氏给韵脚字标注的声调大部分是正确的。但同时发现,江氏未能认识到声调的发展变化,为追求"声韵谐适",改易了31字例的声调,这是他早期理论认识上的缺失,也是其古音学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据《诗经》用韵研究古四声,有四点需要分辨:一,《诗经》押韵有必韵句和非必韵句的区别,非必韵句对声音(本文关注声调)和谐的要求宽于必韵句,不重复的必韵句韵脚更能反映古声调情况的客观。二,《诗经》同部字相押,有的既同部又同声调,有的同部但不同声调。在符合一定韵式的规律性转换中,同部不同声调也是诗人有意识的换韵,应当视为四声分押。三,因假借、引申派生、语法音变等原因,有些字一字多个声调,根据音义相应的原则,应区别其不同意义和不同语法功能,以定其在具体诗句中的实际声调。四,《诗经》中,平、上、去、入各声,阴、阳、入各声,用韵情况很不同,了解古四声发展演变的不平衡性,各声应区别统计。根据上述四点主张,发现一些新的定例、韵式,以义辨音。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诗经》用韵的四声数据库,从而利用计算机对全诗305篇、1133有韵之章、1696韵段、5308入韵句的用韵关系进行分析和统计。得到以下数据:4548必韵句中,通押183句,占全部必韵句的4.02%。各声通押比依次是平声2.27%,上声5.42%,去声16.71%,入声1.44%。阴、阳、入三声的通押比依次为阴声韵5.88%,阳声韵3.29%,入声韵1.44%。阳声韵中,平、上、去声的通押比依次是1.26%、15.05%、17.86%。阴声韵的去声和阳声韵的上、去声,在《诗经》时代可能处于四声系统上发展完善的晚期。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学术史上,胡适充当着开山人的角色。《诗经》研究虽不是胡适的用力所在,但他仍是现代《诗》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诗经》的看法基本代表了当时《诗》学界的观点,而其为回应整理国故运动进行的《诗经》整理,则为后来的《诗经》研究立下了一个新范式。胡适的《诗经》研究既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也存在着种种不足,是现代《诗》学史上独特的一个。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众多关于《诗经》的译注本中,程俊英先生的《诗经注析》以其鲜明的特色独树一帜。.这主要表现在题解和注释两个方面。题解部分解题贴切,艺术分析精湛,坚持用文学标准鉴赏诗篇,并援证说明部分诗篇在后世的流变,内容非常丰富;注释部分用训诂方法释词,寓评于注,将字词释义与艺术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并标明韵读,思路新颖。《诗经注析》的注释与主题分析俱见功力,是很值得学《诗》者与治《诗》者阅读的一个注本。  相似文献   

19.
唐人议论而好称引经典,<诗>是常用者之一.考察唐代士人的议论引<诗>情形,可以看到,随着经学的统一与复兴,他们继续着汉人所建立的言说传统,以<诗>为发言立论的政治依据.不同的是,唐代经学因为与科举考试结合而出现的经学教育平民化,既使儒家经学获得前所未有的普及性教育,而重经文、轻义理,读经者多、研经者少的经学状况同时又潜藏着经学衰落的危机与变革的契机.通观唐人议论引<诗>的情形,可以见出<诗>在唐代随同政治的盛衰而有起落,而这一起落反映的是儒家经学在唐代的盛衰转变.  相似文献   

20.
苏辙是北宋名的学家,思想家和政论家,《诗集传》是其研读《诗经》的重要学术作,此书阐述了他独特的《诗经》学思想和政治学态度,其中最重要的特点,是打破了盛行千余年的《诗序》的束缚,对于《诗序》的作及其尊废提出了突破性的看法,并主张序言诗,这在整个《诗经》学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探讨了苏辙在《诗集传》中对于《毛诗序》的辩驳,以正视苏辙在《诗经》学只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