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17-18世纪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发生过一段插曲,就是欧洲产生了一种东方情调的装饰艺术风格,这种风格也称"中国风格"或"中国情趣",主要表现在装饰艺术领域,在建筑、绘画、园林上也有所体现;受到从中国进口的橱柜、瓷器和刺绣等外销艺术品的影响。也正因此,注入了这许许多多的"中国元素"的罗可可艺术才如此大放光彩,充满了神韵。  相似文献   

2.
解读 China     
英语中的China是汉语“昌南”一词的音译。“昌南”指的是昌南镇,即瓷都景德镇的旧称。18世纪以前,欧洲还不会制造瓷器,故中国瓷器,特别是昌南镇的精美瓷器很受欢迎,欧洲人以能获得一件昌南镇瓷器为荣。这样欧洲人把“昌南China”作为“瓷器”和生产瓷器的“中国”的代称。久而久之,欧洲人把China的本义忘却了,只记得它是“瓷器”和“中国”。下面,我们来寻觅英语中含有China的  相似文献   

3.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欧洲出现了犹太启蒙运动。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这场运动的中心在德国。19世纪中期后,运动的中心从德国转向东欧,尤其是俄罗斯。东欧的犹太启蒙运动基本上照搬了德国模式,德国模式不仅本身存在着弊端,而且移植到东欧后,在东欧产生了“排异”,最终走向了衰微。东欧犹太启蒙运动是犹太人“融入”欧洲社会的最后一首挽歌,它的幻灭使更多的犹太人走向了犹太复国之路。  相似文献   

4.
瓷器源于中国,而欧洲瓷器源于德国.德国瓷器有300年的历史,它影响着西方的餐桌文化、饮食文化和艺术审美.1708年1月15日,被视为是欧洲瓷器的诞生日.那一天,在萨克森的威腾堡,炼金术士贝特格第一个破译了中国陶瓷密码,制作了欧洲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件陶瓷.后来,萨克森国王奥古斯特二世害怕制瓷技术外泄,将陶瓷工厂迁到了一座叫梅森的小城.  相似文献   

5.
瓷器起源于中国,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其制作工艺举世无双。欧洲直到18世纪才出现瓷器。在13世纪中国瓷器传至欧洲到最终采用高岭土生产瓷器的几百年间,中国古代瓷器的配方、工艺及原料秘密一直成为欧洲各国欲求的“圣方”。据美国畅销书《天地万物之始》说:“陶工们想方设法要复制出闪光釉,但由于缺乏高深的化学知识,没能被解中国的配方”。今天,人们都知道,瓷器的主要  相似文献   

6.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18世纪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成名作,毋庸置疑,是它使歌德,同时也使德国文学走向了世界。它自问世二百多年以来,以其穿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吸引了无数读者,曾经震撼了全欧洲整整一代人的心。那究竟这种穿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指的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是它深刻地剖析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与矛盾,有人认为是它在书信体形式叙事艺术上有新突破,但我却认为这种感染力主要来自于作品中“优美的情感生活”。在我看来,从古至今。不分国家。最容易打动、感染甚至震撼我们心灵的是——情与爱。  相似文献   

7.
活动     
北京中国清代外销瓷展主办方:首都博物馆时间:2010年2月4日至5月9日(周一闭馆)地点:首都博物馆地下一层水景庭院(O厅)16世纪起,中国外销瓷器大量进入欧洲。据保守估计,18世纪中国瓷器输入欧洲的数量在6000万件以上。一些中国外销瓷按照西方人审美情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瓷器闻名天下,在西方,同样有梅森瓷器驰名欧陆。历史上,中国与欧洲诸国有商路相连,在东西方互通有无的过程中,萨克森选帝侯对中国的瓷器爱不释手,遂命人仿造中国瓷器。经过不断尝试,西方人也掌握了烧瓷的技艺,并在1710年成立了“梅森(Mei8sen)”国立瓷器制造厂。由此,德国的梅森瓷成为了欧洲瓷器的代表,全欧洲的瓷器制造业都受到了它的影响。梅森瓷也成为了世界闻名的瓷器。梅森瓷的标志,就是两把交锋的蓝剑。  相似文献   

9.
本文详细分析比较了十八世纪中国清代服饰与西方罗可可风格服饰的形成与发展,探讨了中西文化交流对当时服饰带来的影响,论述了这两种服饰在结构、纹饰、形制等方面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0.
王春峰 《新疆教育》2012,(3):111-112
罗可可的艺术家们在追求创作优雅、精致而有完美的艺术品时的艺术态度和他们凭借艺术主题的自由发挥,抒发他们对天然人性的赞美与热爱,对其后的美术运动乃至当今的装饰艺术都有深远的影响,它那优美典雅的装饰性风格和辉煌的艺术成就向人们阐述了罗可可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象征。当时艺术风格受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杜巴莉夫人等人趣味影响,致使美化妇女成为压倒一切的艺术风尚,罗可可艺术以轻快优雅的风格使绘画完全摆脱了宗教题材,用愉悦亲切舒适豪华的场景取代了圣徒痛苦的殉难,在反映现实上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1.
18世纪初,随着大量的茶、咖啡和糖被荷兰、英国进口和分销到西欧市场,欧洲全球大众消费便拉开序幕。在整个18世纪,茶和咖啡的价格迅速下跌使平民能够消费这些商品。因此,18世纪下半叶,茶、咖啡和可可成为欧洲人,尤其是市民的普通饮品。当时有一种非常形象的说法,当18世纪末曼彻斯特的一名工人在享用"跨越大陆的一杯茶"的时候,他从中获得四大洲的能量。这杯茶包括中国或锡兰的茶、荷兰或英格兰的代尔夫特瓷茶杯、非洲奴隶生产的南美糖。糖的热量和茶、咖啡的咖啡因能够为从事高强度劳动的工人提供所需能量和兴奋剂,它们的普及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18世纪末欧洲工业革命进程。  相似文献   

12.
发斜财     
早在19世纪30年代,中国商人已把中国的瓷器茶杯打入欧洲市场。虽然其漂亮的外观、柔和的质地得到了欧洲人的认可,但不知为什么,欧洲人只喜欢看,却很少有人买。中国的瓷器商人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好放弃了欧洲市场。当时,一位中国瓷器的爱好者和收藏者——日本的稻本一男,正在欧洲游历。他看  相似文献   

13.
王昀 《文教资料》2008,(25):71-73
绪论   15世纪,新航路开辟以来,中国走入了欧洲人的视线,巨大的利益刺激着欧洲商人频繁往来于中西之间,大量的中国外销艺术品被运往欧洲各地,瓷器成为欧洲人争相追逐的珍品.南于只靠购买根本满足不了欧洲人对瓷器的需求,所以他们开始自制瓷器,欧洲的制瓷事业终于在18世纪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14.
无政府主义又译作"安那其主义"。它19世纪后半期流行于欧美各国。它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主张个人的绝对自由,反对一切强权,建立一个无政府共产社会。这种思想最早出现于18~19世纪初的欧洲,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施蒂纳和法国的浦鲁东、俄国的巴枯宁等等。无政府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1906年到五四运动前后以天义派、新世派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模式很多,当人们在比较和分析这些职业教育模式时,都普遍对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有所偏向,西方国家称其为“欧洲的师表”。同样,“双元制”也受到我国教育界的普遍青睐,许多地区和学校争相开办了“双元制”班,中央领导也曾多次指示:“要重视研究德国双元制经验”。19世纪初,德国的工业落后于英国几乎整整一个世纪,到20世纪初就迅速崛起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而在本世纪又两度从战败迅速走向强  相似文献   

16.
德国最终于19世纪摆脱了落后状态,成为当时欧洲大陆的第一强国。其强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学教育的发达,特别是柏林大学的兴盛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作为19世纪德国大学改革的典型.柏林大学开创了大学的“德国世纪”,并为德国迈入欧洲强国之列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1984年,潜水员塞弗林松发现了沉睡在海底两百多年,被厚厚的淤泥所覆盖的哥德堡Ⅰ号沉船殘骸,再一次引起轰动。1986年开始,哥德堡Ⅰ号沉船的考古发掘工作全面展开,人们先后捞上500多件完整瓷器和重达8吨的瓷器碎片。这些瓷器大部分绘有中国传统图案,少量绘有欧洲风格图案,显然是哥德堡Ⅰ号为特定客户专门订购的“订烧瓷”。令人称奇的是从沉船中打捞出来的茶叶,由于密封得好,尽管在海底沉睡了两百多年,居然大部分保存完好,开箱以后,用热水冲泡,依然清香扑鼻。动漫时空哥德堡Ⅰ号考古发掘不断传出的振奋人心的消息,令越来越多的瑞典人变成了“古船迷”和“中国文化迷”。其中有一群热心人决定以哥德堡Ⅰ号为原型,建造一艘仿古商船——哥德堡Ⅲ号,沿着先人的航线,再次远航中国。46动漫时空1994年,重建哥德堡号的计划正式启动。2003年6月6日瑞典国庆日,崭新的仿古海船哥德堡Ⅲ号正式下水。2004年9月3日,瑞典为哥德堡Ⅲ号举行盛大的命名典礼。2005年8月,这艘全长58米,排水量1250吨,使用18世纪工艺建造的仿古商船开始在波罗的海上试航。2005年10月2日正式首航中国。47动漫时空责任编辑郑志军按计划,哥德堡Ⅲ号沿着哥德堡Ⅰ号所走...  相似文献   

18.
化艺术如同商品一样,有着很强的流通性、互补性。从中国的瓷器大规模远销欧洲始,代表东方美学的中国瓷器艺术就以其特有的魅力影响着这个时代的欧洲艺术。尤其是作为欧洲艺术中心的法国,接受了中国瓷器艺术中更细腻、更美妙的一面:莹洁光润、轻巧纤美。所以在法国18世纪的洛可可艺术中,能找到许多与中国瓷器艺术相类似的契合点——华丽、精致、细腻、轻盈。  相似文献   

19.
关于16至18世纪之"中学西渐"的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的交流常常是双向的,但不一定是均衡的。16至18世纪曾出现的“中学西渐”,对当时欧洲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搜集的资料,认为中国哲学和思想对欧洲的影响是广泛和深刻的,它被英德法的哲学家内在的吸收了,其余风流韵一直影响到19世纪。但随后西方主义对中国学术界的影响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20.
《午餐》     
这是一幅贵族家庭生活风俗场面。华丽的罗可可风格的室内装饰,画中人物高贵的生活举止和环境陈设,从一个侧面再现了当时贵族阶层的生活现象。画家沿用古典主义的艺术技巧、造型手法反映贵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