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嘉应学院学报》2017,(7):78-82
人才培养是特色大学的根本,特色是其本色。地方特色大学要从大学的首要任务和落脚点——人才培养出发,进行人才培养的科学定位:在打造特色的同时进行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特色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进行分阶段定位;优势是一所大学"特色"形成的依托和保障,应进行优势定位。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切实采取彰显地方特色大学特色的"地方性"与"独特性"的人才培养策略:依托底色,凝练人才培养特色;以区域社会发展需求为基点打造特色新专业;面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分层次、分类别地建设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2.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提高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更需要学校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现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地方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体现生本性、系统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特征。湖北文理学院近年实施的“21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最大限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出发点,以六个“符合”为目标,对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了适应性改革,充分体现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人才培养定位是区别不同办学主体差异化办学任务的重要依据,是统筹规划人才培养活动的基础和前提,而知识变革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产生着重要影响。职业本科教育“以何为高”“凭何而高”的问题尚无定论,回答这个问题需从知识论视角出发,以人才的知识需求为起点,厘定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定位。智能时代的技术知识呈现边界模糊化、精细化和综合化的特征,构成了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的内在逻辑。遵循此逻辑,职业本科应着力培养工程型、复合型、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并按照“规模适中”的原则科学控制培养规格。在此培养定位之下,应变革理念,将“全人”理念贯穿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变革教学模式,以数字化知识推动职业本科学科建设;变革课程知识,以复杂性知识为核心构建职业本科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4.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是造成我国工程教育质量下降和工科毕业生竞争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以研究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为主线,在对工科院校进行分类分析和对工程人才培养层次和类型界定的基础上,研究工程人才培养定位的原则,并讨论如何有效地实现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  相似文献   

5.
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作为改革的切入点,探讨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思路和具体做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创新,在把握高职教育定位以及专业定位前提下,围绕增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探索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旅游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旅游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抓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可以遵循以服务为宗旨紧贴产业发展需求、以特色为核心符合学校办学定位、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全面发展需要的"三原则"。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教学实施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优化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7.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发布和实施,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了新引擎、新动能。信息化2.0时代,中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时代定位、肩负新的时代使命。文章提出信息化背景下高职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三条路径:以信息化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塑造高职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信息化增进高职教育资源共享,赋能高职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内涵建设;以信息化促进高职教育生态融合,完善高职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8.
职业本科学校应清晰认知自身使命担当,坚持“类型不变、模式不变、定位不变”原则,聚焦稳步发展进行深入思考。职业本科学校基本办学职能包括人才培养、服务区域“、技术学科”形态的科学研究。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的办学进路与实践样态为:坚持类型赛道,廓清人才培养定位;坚持产教融合,构建命运共同体;坚持高层次定位,逆向设计高质量人才培养方案;以技术知识为特征,加强本科课程供给;以高阶“双师”为核心,推进教学团队建设;以“技术学科”为基础,赋能人才培养和区域服务;以场域革命为支点,撬动学习革命。  相似文献   

9.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地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以质量体系为核心,深化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以质量定位为指针,统筹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以质量标准为依据,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体系;以质量保障为手段,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  相似文献   

10.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要从政策法规、认证评估、社会需求、实践经验中寻找充分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内涵要满足思想政治性、专业性、适应性和发展性要求,并符合学术立法的程序.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探索了人才类型定位、服务面向定位、质量结构定位和毕业生预期成就定位.  相似文献   

11.
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最关键的是要围绕"人"与"制"两个互为前提、互为条件、互为对象的元素建立起"以制理事"的管理模式,进而促使大学校长正确处理管理实践中各种具体的"事"与"人"的关系,把"事"和"人"关系的处理纳入规范化的"制治"轨道上。在这个轨道中,大学校长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是有效运用"制"来理事的前提。以制理事管理行为较高的可预见性与可操作性以及管理过程的透明性特征意味着大学校长的权力将受到限制,决定了大学校长需有正确的权力观。卓越大学校长的成长绝不能脱离现代大学制度中的"制治"。  相似文献   

12.
中国计划经济下的企业人事管理所涉及的是具有干部身份的人,实行的是"国家直接管理,统包统配"、"能进不能出"为主要特征的固定工制度;随着中国宏观经济体制改革一步一步的迈进,企业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也向纵深发展。根据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特征,将改革开放后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划分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计划体制内的"放权让利"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改革开放中期双轨制下的"两权分离"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和改革开放深化期市场经济导向化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3.
“双元制”职业教育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近年来,随着德国经济结构、就业结构以及接受职业教育的观念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双元制”职业教育也遇到了许多的问题与挑战。但是面对种种问题和各方面的意见,德国政府则是坚决而鲜明地坚持“双元制”职业教育不动摇的方针。由此可见,“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德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有关分析,试图从中获得一些启发,从而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经验,以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档次。  相似文献   

14.
当前高校在班导师制度推行过程中存在着作用有限和效果不佳等问题。文章在问卷调查的实证基础上,认为应从宏观理论视角、中观制度建设和微观精细管理三个层面入手,积极营造舆论氛围,建构“辅导员+班导师”的伙伴关系,强化过程管理,健全评价体系,促进班导师管理从“自律性”向“精细化”转型,实现班导师制度从“有限补充”到“积极作用”转变。  相似文献   

15.
安徽师范大学国家级地理科学特色专业建设点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个高校与中学合作的"H"型教师的职前培养模式,即以"双导师"为抓手构建合作化的培养模式,以"课程群"为目标建设特色化的课程体系,以"大课堂"为理念重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七个一"为基础搭建全程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功利主义教育下以"由外而内"为特点的"外来型"学习动力体系日趋式微。改变当前中小学学生逃学、厌学现状的理想路径,是充分发掘教育中的审美意蕴,建构以"由内而外"为特点的"内发型"学习动力体系:学生学习动力之源不仅仅是他者的"肯定",更是自我内心的喜悦;学生不只是为了一个看不到的结果而"吃苦耐劳",更是在享受当下的学习过程时"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17.
《老子》"上德不德"章中存在着一个价值观念体系。对此体系,我们可以作出"上…"、"下…"之分。所谓"上…"者,指"道→上德→上仁→上义→上礼"之迭为体用关系的价值观念体系,而所谓"下…"者,则指这一观念体系中彼此间体用关系的散解,并因此分别沦落为"下德""下仁""下义"和"下礼"。分析这一价值观念体系,对于我们把握《老子》在处理儒、道等关系时的双重维度具有重要的分析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天人知识"认知理论体系(N+H=K)和相关的"知识-非知识"、"科学-非科学"划界标准为基础理论,以人类科学中的相关史料及新成果为基本素材,探讨数学基础理论中"存在"、"觉数能力"、"觉数行为"、"实无穷-潜无穷"、"确切数"与"不确切数"这几个重要概念及之间的必然联系,在一个新的数学哲学理论体系中进一步分析、研究、认识与"无穷"概念相关的"数"及其"数量体系"的本质,认识与"不确切数"相关且有别于传统"形式分类法"的几种新数量体系.  相似文献   

19.
文章深化“产学研”涵义,提出“产、学、管、研、刨”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高职信息专业为例,分析了如何构建以“产”为中心的教学环境、以“学”为主体的学习体系、以“管”为手段的保障制度,激励师生出“研创”型教学成果。  相似文献   

20.
应用文是在逻辑话语系统中展开表述的。相应地,应用文的写作规范也必须与其写作的话语系统相匹配。按照"文系——文类——文种"的文体分类范畴,在逻辑话语系统中构建应用文写作规范,应该以"文系"和"文类"为重心。"文系"规范是所有应用文写作都必须遵从的规范,可以将其划分为基本规范、思维规范、书写规范和表达规范;"文类"规范是对应用文中各个大类而言的,它重点在"以类取法"的意义上对"文种"提出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