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年龄总是一年比一年长。但俗话里却有“年年十八”的说法,广告词里更有“今年二十,明年十八”的语句。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不过是一种修辞手法。对这种修辞手法,本文名之为“悖谬”。所谓“悖谬”,就是在表达某一意义时,故意采用违反常识的说法,以求收到风趣诙谐、委婉含蓄的效果。下边列举一些较有代表性的例子,粗略地别为五类,并作一些分析。第一类,以“三只手”(扒手)、“四眼”(戴眼镜的)、“三头六臂”(超乎寻常人的本领)、“四脚朝天”(仰面八叉)等较为常用。以上各例  相似文献   

2.
英语委婉语,即 Euphemism 源自希腊语,由词头“eu”(意即 good)和词干“phemism”(意即 speech)组成,意谓“words of good omen”(吉利之语)或“good speech”(优雅的说法),通常指“用一种不能明说,能使人感到愉快或含糊的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金银句     
★如果我们会表达的话,我们会对爱的人说“我爱你”,会对恨的人说“我恨你”,可惜我们往往不会表达,所以我们微笑着面对所恨的人,漠视自己所爱的人。——(成都读者何娟推荐) ★过度地了解,反倒容易减少美感,读诗做人,常是如此!  相似文献   

4.
“ぁりがとぅごぃます”和“ぁりがとぅござぃますした”是日语里最常用的表达谢意的说法。这两种表达方式在意义和用法上存在着细微差别,如何区分使用这两句话,问题就在于说话人是基于什么样的认识,是对于什么所表达的感谢之情。  相似文献   

5.
“和”的通常用法是表联合,而“和”运用“联合”不当极易造成病句。“和”运用不当造成的病句有这五类:一、搭配不当1)主谓搭不当①我访问了几个村子,那些愉快的笑容和爽朗的笑声至今在我的耳边回响。(简析)“愉快的笑容”与“回响”搭配不当。②天安门广场上,到处飘动着彩旗和  相似文献   

6.
“莫属”的“莫”不是副词严浩《一“非”障目》(《咬文嚼字》)1997.2)中说,“非洲人莫属”,当为“非非洲人莫属”。此话准确无误。文中有两种说法,笔者不敢苟同。严文说:“‘莫属’是文言用语,常和‘非’一起,构成‘非……莫属’的格式。”此说不妥。这种格式当为“非……莫”。《史记·屈原列传》:“以为非我莫能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是豺狼之声也。狼子野心。非是莫丧羊舌氏矣。”假  相似文献   

7.
我国学者张培基等人编著的《英汉翻译教程》指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翻译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和科学性的艺术.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有很大的差异,要真正掌握英译汉的技巧并非易事.在英译汉的过程中,有些句子可以逐词翻译,有的则需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加以处理才能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如英语中表达否定的方式很多,有用否定词(not,no,never等)表达的,也有些是由否定词缀(un—,dis—,im—,in—,—less等)表达的.还有些英语句子尽管在结构上是肯定形式(没有否定词或否定词缀),但所表达的却是否定意义,这种否定可称作“含蓄否定”.在翻译这些句子时,往往需要突破原文的形式,采用变换结构或说法的方式,把英语中的含蓄否定在汉语译文中明确地表达出来,这种翻译技巧,译界称为“反译法”.英语中有哪些词或短语可表达含蓄否定以及怎样翻译这些含蓄否  相似文献   

8.
某次刚刚下课,一位年轻学人问我:“你怎么理解中国人很中庸的说法?”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那只是一种价值建构。而建构只是表达一种愿望,激发建构者形成这种愿望的社会现实可能与这个愿望恰恰相反。”  相似文献   

9.
1998年春在纽约时,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汉字,确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语特别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劬劳”“芳草”“眷眷”“依依”……都能使受到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已,这是从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最最能体现汉字中文的这些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从表达的需要出发,往往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运用特殊的语言形式,获得一定的修辞效果。《故乡》写杨二嫂同“我”说话的腔调就是一例: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能“大叫起来”的,应该是具有发音器官的人、动物,或者是备有发音装置的物,声音本身是不能“大叫起来”的(按一般的用法,“声音”可以和“响起来”搭配)。但是,我们读到这里,并不感到生硬别扭,更不觉得是错误的,因为这种写法符合刻画杨二嫂这一特定人物特殊性格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同学们在日常的英语学习中,会遇到一些“似是而非”、“乍难非难”的题,就连平时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面对这样的“陷阱”也会感到迷惑,出错率也不在少数。这里我教同学们几个识破这类“陷阱”的招数。一、注意不要受固定搭配的影响同学们对英语中的某些词组的固定搭配或习惯表达往往记得比较牢固。由于受此影响,很多同学在解题时不免会“见景生情”,从而忽略了其真正意义的表达而掉入“陷阱”。如:1.Iwon'tcomeback August5and7. A.until B.both C.between D.for 告诉你:not...until...是固定搭配,同学们容易误选A,但如果仔…  相似文献   

12.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要寻求可寄托之物以表达自我内心感受,这种借物以求得内心的情感的寄托所得到的鲜活的艺术形象,即所谓“意象”。简而言之,意象乃寓“意”之“象”也,换用另一种说法就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相似文献   

13.
搭配不当是高考病句考查的重点之一,而并列短语往往是造成搭配不当的主要“病灶”。利用并列短语这个标志词可以帮助我们迅速辨析搭配不当。归纳起来,因使用并列短语而造成搭配不当的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人们说话或写文章,有时由于句子不通,使意思表达得不清楚或不准确。例如: (1)为了骄傲自满,他受到同志们的批评。 (2)舞台上优美的舞蹈和动听的歌声,传到我的耳中。 (3)他不但很瘦,而且精力很充沛。例(1)“为了”是表示目的的介词,“骄傲自满”并不是受批评的目的,而是受批评的原因。因此,“为了”应改为“由于”。例(2)主语部分包括“舞蹈”和“歌声”两个方面,而谓语部分“传到我的耳中”只能与“歌声”搭配,不能与“舞蹈”搭配,因为舞蹈只能看到,不能听到。例(3)两个分句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反的,它们之间应该是转折关系,而不是递进关系,应把“不但……而且……”改为“虽然……但是……”才恰当。  相似文献   

15.
一、动词的搭配及其变通译法。大家知道,动词的本义是“站”的意思。如:(一位教师站在那里。)动词的本义是“给”的意思。如:(请给我一本书。)但是,这两个动词除了它们的本义之外,还可以和很多的词搭配在一起,表达出各种不同的转义(即引伸义)。现将动词的搭配及其各种变通译法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6.
工学矛盾是职工教育的老大难问题。当前,工学矛盾主要表现为: 1.时间安排上的矛盾。这是通常意义上的工学矛盾,即所谓“企业工作忙,实在抽不出人学习”。实际上,这种说法往往是部分企业轻视教育的一种托辞。 2.选送对象上的矛盾。一些企业领导往往喜欢指派一些文化基础较好、不在关键岗位工作的非应培对  相似文献   

17.
一词语的超常搭配(“超常搭配”含义可参阅王德春主编的《修辞学词典》)是一种变异性的言语表达手段,它在言语交际中发挥巨大的表达作用。笔者曾在《浅论超常组词》《武汉大学学报》1988年增刊号)一文中分析了超常组词的语义情况,其分析方法与分析结果同样适用于超常搭配。这是因为所谓“搭配”是由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言语单位构成的,而其中某一项的语义变化都对整个搭配结构的整体语义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句式杂糅是指一句话两种结构形式纠缠不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造成结构混乱的病句类型。修改这类病句,可以依据上下文的需要选取一种结构形式而淘汰另一种形式。句式杂糅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举棋不定同一内容,往往可以采用不同的说法,说话、写作时由于拿不定主意既想用这种说法,又想用那种说法,结果把两种说法杂糅到一起,形成两句混杂。可图示为:“×”,“?”代表一句话或一种结构形式,“\”代表意思相同的另一句话或另一种结构形式,它们交叉出现在一句话中。例如:听了张海迪的报告,对我启发教育很大。这是两句话的交叉…  相似文献   

19.
部编五年制语文课本第六册《喇叭花》一文中的“花蔓(wàn)”的“蔓”和第九册《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的“蔓(màn)延”的“蔓”,其字形究竟属于什么结构呢? 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质疑:按照各种版本的语文基础知识专著的说法,“蔓”字下边部分“曼”属于上中下结构,这种说法无庸置疑是正确的,现在再加上部首“艹”,哪该属于什么结构呢? 为了讲清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要认清什么是汉字结构。汉字结构是指汉字各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由于汉字极其繁复,各种版本的论述又详略不一,名称众多,但有其规律,我认为对小学生不必  相似文献   

20.
说话的学问     
亦舒 《老年教育》2009,(9):25-25
说话确有好听难听之分。最普通的例子是,英国人从来不问别人“你能不能听得见?”而是问“我说得是否清楚?”看,客气与不客气差了十万八千里。同样的一句话,负面的说法是“他在妒忌我”,而正面的说法是“我可能有叫他不顺眼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