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黎跃进 《世界文化》2009,(9):26-26,27
说到“史诗”,人们最为熟悉的是古代希腊的荷马史诗。其实,世界最早的史诗是古代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而古代最宏大的史诗,则是印度的僻诃婆罗多》。它计有10万颂,每颂分双行排列,其诗行总量相当于荷马两部史诗总和的8倍,不少印度和西方学者称之为“史诗中的史诗”。  相似文献   

2.
杨新涯  达央 《华夏文化》2010,(3):39-41,36
<正> 《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它以口头文学形式在西藏民间流传千馀年,现已有一部分整理成书,共120多部,100多万行诗,2000多万字,是"东方的荷马史诗"。号称世界上最著名的五大史诗有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得赛》,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吉尔伽美什》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史诗,产生于公元前3000多年,有3000行;《伊利亚特》24卷1万5千多行;《奥得赛》24卷1万2千多行;《罗摩衍那》7篇1万8千多  相似文献   

3.
“传说荷马是一位盲人。……但他却让我们看到了他自己无法看见的东西”,西塞罗说的是《荷马史诗》的思想价值。的确,《谪马史诗》充分体现了“诗比历史更真实”的道理,至少,从《荷马史诗》的三大男主角身上,我们可以读出古希腊文化的三种特质:力量、荣誉和智慧。  相似文献   

4.
寻找特洛伊     
知道特洛伊的人,多是因为读过诗人荷马的《伊利亚特》。它是荷马史诗中直接描写特洛伊战争的英雄史诗。  相似文献   

5.
吕超 《世界文化》2008,(3):44-45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把世界上的诗人分为两种:第一种诗人的幸福和痛苦是人类永不停息的心潮共鸣;另一种诗人则通过作品重现整个国家和时代,并因智慧的灵光而永远受到崇敬。按照这种说法,身为“宫廷九宝”的诗人迦梨陀娑只能归属于前一种,而两部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传说的作者蚁垤仙人和广博仙人,则像恒河一样属于整个印度,他们当之无愧佩戴第二种诗人的桂冠。  相似文献   

6.
在印度文化中,《罗摩衍那》又叫《罗摩传》,和《摩诃婆罗多》并列为印度历史上最有名的两部史诗。 罗摩衍那(梵语, Rāmāya?a),意思为“罗摩的历险经历”。目前由大师季羡林、黄宝生翻译的《罗摩衍那》,是全世界迄今除英译本之外仅有的外文全译本。 记得在上课的时候,听孟昭毅教授讲,《罗摩衍那》最初仅是口耳相传,后来一位出生于婆罗门家族的作者对全书进行了整理和加工,这个作者就是蚁垤,他用输洛迦的短颂体将此史诗创作了出来。  相似文献   

7.
吕超 《世界文化》2006,(5):46-48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史称作“荷马时代”,因《荷马史诗》而得名。《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它们是古希腊这一时期惟一尚存的字史料。然而,字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至今未能破解的口头化之谜。荷马,这个世界闻名的“作家”,依然是口述时代的传说人物。  相似文献   

8.
按爪哇语,“哇扬(Wayang)”意即“影子”。畦扬戏属于10世纪前发展形成的爪哇古典玩偶剧。这种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印度南部的皮制玩偶,据说是随着印度教而传入爪哇的。哇扬戏的大多数剧本改编自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雅加达,建有哇扬戏博物馆。  相似文献   

9.
郎樱 《寻根》2006,(5):4-10
《玛纳斯》是我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这部史诗在柯尔克孜民众中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一代代柯尔克孜人听着《玛纳斯》从孩童长大成人,又听着《玛纳斯》离开人世。正如史诗所唱:“大地经历了多少变迁:戈壁上留下了石头,石滩又变成了林海,绿的原野变成河滩,山涧的岩石已经移迁。一切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啊,惟有祖先留下的史诗仍在一代代流传。”  相似文献   

10.
斯钦巴图 《寻根》2006,(5):11-18
在巍巍的阿尔泰山脚下、天山南北以及遥远的伏尔加河畔,有一部气势恢宏的伟大史诗从遥远的古代口耳相传,至今仍保持着它的艺术魅力,并越来越多地引起各国读者和学术界的兴趣。这就是英雄史诗《江格尔》。  相似文献   

11.
王泉根 《寻根》2012,(3):120-122
中国素为礼仪之邦。“礼”指的是关于礼的仪式和制度,儒家十三经中有三种是关于礼的专门著作(《周礼》《仪礼》和《礼记》);二十四史中凡是有志的都有礼志;历代的类书、会要、会典乃至地方志等,都有相当的篇幅记述礼制。在中国古代,大到国家政治制度、社会意识形态,小到个人的生活起居、待人接物,都归于礼的范畴。  相似文献   

12.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世界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从创作至今已1000多年,是目前仍在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口耳相传的活形态史诗。目前,《格萨尔王传》已流传到世界上大约40个国家和地区。对其进行研究的人遍布全世界,已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学说。  相似文献   

13.
《郑风》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地方民歌,十五国风中《郑风》21篇,篇幅居多,情歌多,美女多。《郑风》何以多情歌、多美女?推究其原因,则是富庶的经济与秀丽的山水自然美景以及优越的人文环境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醒世姻缘传》是明清之际的一部长篇白话世情小说,它以百回的篇幅写了一个两世恶姻缘的故事。因果报应观念的渗入,使这部介于《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的重要世情小说.经常被人们目为果报小说而加以批评,甚或轻视。  相似文献   

15.
由一首诗发现了一座古城刘顺宁编译在少年时代,海因里希·谢里曼就很喜欢《荷马史诗》。这部史诗描写了古希腊与特洛伊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一年之久。最后,古希腊人使用计谋,终于在大约1200年前的圣诞节攻陷了特洛伊城。人们只把这个故事看作是一个古代...  相似文献   

16.
2008年的文艺理论成果丰硕,作者阵容整齐,研究范围全面,一片繁荣局面。陆晓光的《马克思美学视阈中的“汉特医师”们——重读〈资本论〉》(《社会科学》第4期)提出,《资本论》深化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异化劳动”的美学思考,其中的重要文献是“汉特医师的划时代报告”。《手稿》主要围绕“畸形的人”讨论人道与劳动、美与劳动的关系。这预设了马克思美学理念与《资本论》视阈的逻辑联系。在《资本论》中引用次数和篇幅最多的是英国的汉特医师的《公共卫生调查报告》,它集中揭露的正是英国城市工人与农业工人的“身心畸形”。  相似文献   

17.
印度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国家,诗哲泰戈尔、圣雄甘地、特丽莎嬷嬷营造了一个崇尚艺术、非暴力、宽容仁慈的印度,《阿育王》《宝莱坞生死恋》(--傻大闹宝莱坞》,以及最近热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又塑造了一个浪漫狂热、富于探索精神的印度,而在2012年的年末,在新德里发生的一起恶性事件又让我们看到了印度的另一面,被历史掩盖与忽视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对茶有突出的描写。作者将茶的知识、茶的功用、茶的情趣,全部熔铸于《红楼梦》中,其描写茶文化篇幅广博,细节精微,作用巨大,蕴意深远,文采斑斓,远远超乎中国所有古典小说之上,为中国小说史上所罕见,以致有人说:“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相似文献   

19.
印度的细密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杉 《世界文化》2003,(6):24-25
细密画原是地中海沿岸流传的一个古老画种,后随着人口的移动,经由波斯进入印度,最初用于佛教和耆那教抄本中,充当经文、教义插画,此后逐渐融进印度的史诗、风情,宗教感日弱而世俗韵味渐出,开始表现宫廷生活及人物肖像、民间故事、神灵仙怪、花草动物等题材,充盈着诗意的人性和浪漫的情感。细密画画在面积不大的黄麻纸或蚕茧纸上,纸页事先用玛瑙抛光并磨平。画时,先以墨线勾画图稿,微细的线条毕现物象的毫发;接着依了线稿平涂水彩,深浅错落,层层渲染,色泽因而温润明艳,光洁如珐琅。形象方面,侧脸正目的人物一律表现手法古拙天真,其源头可一直…  相似文献   

20.
编后     
《中国文化》2012,(2):255-255
《中国文化》已经出版三十有六期了。一个值得重视的数字,特稍增篇幅,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