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西 《留学生》2014,(24):20-23
正哈金,原名金雪飞。第一个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华人作家,1956年生于辽宁,1977年考入黑龙江大学英语系,后在山东大学攻读美国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移居美国,目前佳在马萨诸塞州,在波士顿大学教书。用英文写作,除了写小说还写诗在美国,哈金的生活很简单,早上7点起床,每周去学校上两次课,剩下的时间,留给阅读和写作,直至凌晨一两点。日复一日。1956年,哈金出生在辽宁大连金州一个军官家庭,14岁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段军旅生涯成为了他之后创作的一系列代表作的重要体验。许多年后,当他从妻子那儿听到,关于一个中国军医为了和妻子离  相似文献   

2.
哈金(Ha Jin)是美国华裔作家中优秀作家之一。哈金的文学创作始于诗歌创作,后才转型到小说创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哈金创作出版了大量英诗,2017年出版的《哈金新诗选》收录了哈金近年创作的汉诗。论文试从主题分析着手对哈金的五部诗集进行整体性梳理,对哈金不同时期使用英语和汉语写诗的动因做出推测,追踪哈金不同时期诗歌创作语言对族裔性表达的贡献。哈金回归汉诗写作,翻译出版中文短篇小说集、诗集,一方面代表了哈金作品的族裔性的回归,另一方面也难于回避迎合读者群体的动机。  相似文献   

3.
在众多作家热捧20世纪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今天,哈金却反其道而行,直接走向深广久远的19世纪俄罗斯文学,致力于以长篇小说的形式来创作“伟大的中国小说”。哈金笔下的人物具有普遍的救世情怀、反省意识和忏悔精神、爱的迷茫和无奈,其作品对于俄罗斯文学的继承和发展有着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批判与反思:哈金诗歌主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华裔作家哈金不仅在小说创作上取得了斐然成就,其诗歌创作同样闪现了耀眼的光芒。然而,目前国内学者在哈金作品研究中大多仍关注其小说创作,对其诗歌研究却很少涉及,甚至无人问津。该文选取他用英文创作、在美国发表的第一部诗集《于无声处》来探讨其诗歌主题。作者认为,这部诗集主要表现了沉默中的普通民众对20世纪60至70年代中国“文化大革命”含泪的调侃和心酸的嘲弄。在作品中,诗人对“文革”给人民造成的伤害进行了深刻地批判和反思。就其主题而言,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对生命价值的拷问,二、对爱情观的反思,三、对黑暗的揭露、批判与讽刺。但与中国当代文坛中的反思文学又有所不同的是,旅居美国的哈金在对“文革”进行批判和反思时也有满足西方人猎奇心理的倾向,甚至有明显地刻意丑化和故意捏造的迹象,这也是我们要批判的。  相似文献   

5.
个人记忆与历史再现——谈哈金的流散身份和文革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流散写作和流散者批评成为国际学界关注的焦点.哈金作为一位典型的流散作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华人流散文学的难得素材.他的流散身份一方面带给他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同时又使得他站在两种文化的边缘,对其加以观察和反思.他在中国特殊的军队生活经历留给他深深的记忆,成为他抒发情怀、从事文学创作的源泉;他的流散者身份又使得他的文学创作与众不同:独特的叙事方式、多彩的题材和巧妙的构思,揭示了人性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同时,哈金的文革书写也进一步加强了西方读者业已形成的东方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6.
以批判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作品而赢得中国读者喜爱的杰克·伦敦,也发表过不少描写中国和华人的作品,丑化华人形象,宣扬“白人至上”论和“黄祸”论。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他的这类作品中的代表作,揭示杰克·伦敦笔下的中国形象所透露的种族主义思想,进而探索他这类作品赖以产生的社会文化土壤及其恶劣影响,以期加深我们对其作品的了解以及对作家本人思想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7.
哈金与其他华裔作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作品主要讲述中国人的故事。作为新一代华裔作家,关于其本人及其作品一直以来存在争议,他在赢得了认可和诸多荣誉的同时,也受到很多评论家的强烈指责。本文旨在通过对哈金主要的三部长篇小说《等待》《疯狂》和《战争垃圾》进行主题分析,来论证哈金的作品描写的是整个人类的心灵世界,是对普通人生命境遇和生存状态的关注,体现的是对普通人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经过一百多年的奋斗,中国移民在美国被视为“模范少数族裔”。华人的吃苦耐劳和任劳任怨使他们成为受欢迎的廉价劳动力,也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受到比其他少数族裔更多的歧视和排挤,甚至连政府也制定排华法案,限制华人移民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在《中国佬》中追溯了历代华裔美国人的经历,反映了华人从未被当作真正的美国公民,他们所受的待遇总是与“中国”发生关联,他们的社会地位深受中美关系的牵制的史实。  相似文献   

9.
“现在最糟糕的情况奠过于学生不爱看书!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多看点书很重要,什么书都可以看。”日前,世界著名华人数学家、“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首位华人获得者丘成桐在广州谈及中国学生的状况,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学生虽然勤奋,但他们读的书未必有美国学生读的多,美国当然也有差的学生,但美国好的学生看书的时间比中国学生还要多,因为他们在中学、大学都要写研究报告。需要看很多书才能写得出来。”  相似文献   

10.
布勒特·哈特的华人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勒特.哈特的作品再现了十九世纪美国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使他成了“地方色彩”(Local Color)文学的代表人物。哈特的两篇作品《异教徒中国佬》和《异教徒李顽》都以中国移民为主人公,但在对待华人的态度上,哈特是自相矛盾的:他一方面谴责针对华人的暴行,同情华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另一方面,他所塑造的华人形象是歪曲、片面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反映了作者和美国大众的东方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1.
范培松的《中国散文史》基于对散文本性的“生命”理解,从“史”的构架到体例分期上.着眼在一个“变”字,以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下散文主体的“自我”精神裂变为经纬.整合了意识形态制约下的社会文化心理及作家的精神气质和艺术个性,在客观再现“史”的同时,融入了著者大量的生命体验和激情,从而派生出一种形象生动的阐释效应。一种通常学术著作所缺乏的人生意味和阅读快意。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的研究者长期以来忽视了对“革命文学作家”以外的作家的研究。现在“重写”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话语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为此,我们重新发掘并研究在历史中被遗忘的作家和作品。其中徐卓呆在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中付出的心血和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笔者认为徐卓呆是成就最高的中国早期剧作家。本文评估了徐卓呆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所建立的精神家园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如何重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成为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和挑战。当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精神家园的重建,既不能走复古的道路,也不能走西化从而否定传统的道路,而应当在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外来文化之间保持一种张力。现代只有根植于传统才有深厚的生命力,正如传统只有再生于现代之中才获得生命力一样。当代中国文化重建的方向应当是立足于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视角,汲取传统与外来文化的精髓,创造出既不属于古代又不属于西方,同时又表现出了我们时代根本精神的新的文化形态。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这一复兴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新的精神家园建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作家由于特殊的时代变迁,都有过相当的“苦闷期”,他们在这一特定时期的创作都起到了“以文学对抗精神疾患”的作用,以“一斑窥全豹”,本文主要以鲁迅为例,分析他在苦闷期的创作、审美心态以及由于文学的“治疗”最终达到了对现实的精神超越,显出鲁迅生命哲学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5.
美国名的新闻教育家威廉是世界上第一份《记守则》的制订。20年代,他先后两次来华讲学,被当时的中国新闻学称赞为“吾人师表”、“世人模范”。他所提倡的关于记以道德人格为首要条件、超然独立的政治立场和勇敢不屈的精神品格等新闻伦理思想对中国资产阶级新闻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的中国评论界,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研究异军突起,成为美国文学研究中的一朵奇葩。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是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学者美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中的一个主流声音,还是中美多元文化相互影响和结合的产物。美国亚裔文学的学术性研究始于1982年,直至今天,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已成功的走出边缘地位,迎来了美好的春天。三十年以来,国内学者应用了多元和多维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对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品进行了研究和解读,研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由此以汤亭亭和谭恩美为例,对国内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学研究、叙事学研究和文体学研究作一个总体回顾,并提出建议和展望。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品的形式研究具有很大的空间,而且前景比较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7.
蒋希曾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始终以中国革命事业和美国华人走向革命为文学创作题材的第一个华裔左翼作家。他与关国左翼文化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作品尽管只有一本诗集《中国革命诗》,三部小说:《中国红》《金拜》《出番记》;以及一部三幕剧《死光》,但他的创作成就却得到当时美国进步文艺界,诸如著名作家辛克莱、德莱塞等人的高度评价,他的革命活动也得到美国人民和一些重要人士的广泛同情和支持。这位曾沟通了中美两国劳苦大众的心声,促进了两国进步文化交流的第一位美华左翼作家,将永远名垂中美文化交流的史册。  相似文献   

18.
英裔美籍作家、汉学家罗伯特·白英,二战时来到中国.他一生编撰著述一百多部,其中三分之二与中国有关.这些著作成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世界通往东方的重要窗口.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白英的作品在海内外很少被提及,国内也是近两年才有文章专论他对中国现代新诗的翻译.本文结合白英在中国的经历,探讨白英的创作、翻译和学术研究,展现这一跨文化交流案例,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二战前后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及其对中外文化互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进程中象征主义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象征主义思潮在“五四”时期传入中国,为中国作家开辟了新的视域,但作为一种畀质的文学思潮进入中国现代文学,呈现出历时与共时结合,吸收与反拨多元融合的复杂态势。本文着重以鲁迅、戴望舒为例,谈谈他们在各自的创作中对象征主义的艺术融合,从而代表了中国现代作家对象征诗艺的运用已经超越了单纯借鉴和模仿的层面,向更为圆熟的艺术创造发展。  相似文献   

20.
詹氏是中华民族中的一个重要家族。詹氏家族的代表詹敦仁是一位具有神格的历史人物。詹敦仁具有双重的神格。詹敦仁的第一重神格为公刘神格,这主要体现在詹敦仁带领民众拓土开疆、创立安溪县这一史迹之上。詹敦仁的第二重神格为屈原神格,这主要体现在詹敦仁品质高洁,在民众的心中成为一座道德的丰碑这一史迹之上。研究詹敦仁的神格,不仅可以为詹敦仁纪念馆的兴盛和发展提供理论根据,而且还可以为团结海外华人提供精神指导,庶几共同发展中华大文化事业,为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