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众教育是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从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变的重要标志。中国古代教育素有“教民”传统,重视社会教化是传统教育的特有功能,与近代民众教育既有本质性的区别,又有自然的内在联系。系统梳理从古代社会教化到近代民众教育转变的历程,了解古代不同阶段社会教化的状况和近代民众教育发展的基本类型,从施教目的、制度、内容、方式和效果入手,揭示出“民众”历史地位的变化,乃是从古代社会教化向近代民众教育转变的核心,也是近代民众教育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传统教学化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政府教化意志为主导,以广大民众为教育对象,在长期教化实践中形成了一套“重民”,“养民”,“教民”的教化观,在近代各种新文化思想的冲击下,传统教化思想逐渐向“国民”观,“新民”观,“民智”观等方面转变,社会教化也逐渐向近代社会教育转型。  相似文献   

3.
博仔 《湖南教育》2005,(18):10-11
晏阳初(1890—1990),原名兴复,又名遇春,字阳初,四川省巴中县人。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与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其主要著作被编成《晏阳初文集》、《晏阳初全集》。教育思想要点平民教育“四大教育”“三大方式”“化农民”与“农民化”  相似文献   

4.
一、从“反哺教育”到“互哺教育” 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长期以来基本上是处于“前喻”社会(即前辈教导后辈),社会文化传承主要是自上而下的顺向传递。与此相应,在教育领域,传统教育通常是以代际传递为特征,也就是作为知识主体的父代将知识“哺育”子代。在这节,父代总是扮演教化者角色,子代总是扮演被教化者的角色,父代对于子代具有绝对性的知识权威地位,体现了双方在教育上的不平等性。  相似文献   

5.
王刚 《现代语文》2013,(11):25-27
绪论 教育在文化传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途径和有效方式。中国历来重视教育,在古代就非常重视发挥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学记》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汉代教育家董仲舒在其《对贤良策》中,总结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向汉武帝提出建议:“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相似文献   

6.
王阳明是明代中叶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继承了程朱理学及前儒学说,在自己的戎马生涯中,悟出了“教化”之道,提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的教育理念;他教育思想中蕴含的立志勤学、有教无类、戒傲戒躁、慎交友、重人伦、师生和谐等精神在当代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新教育”不是中国社会土生土长的教育,而是外国引进的。因此,从引进之时就存在中国化问题。随着新教育的发展,它和中国社会的脱节问题愈加突出,更多的教育家认识到这一问题,并投入到中国化教育改革中,20世纪20~30年代形成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教育家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很大成绩。教育家们强调中国教育改革要立足中国国情,吸取中外教育经验。在实践中他们都对国民教育和乡村教育给予了较多关注。而今,国际交流愈加频繁,中国化问题仍然存在。而且当时关注的国民教育和乡村教育目前仍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所以,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对当今教育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一、洞(问题)之一:中国传统教育观本身就是“官文本”的教育观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的经济形态是以小农经济为主,改朝换代无数次,但是中国的小农经济依然是周而复始地延续着,这和我国的教育形式,教育思想有着很大的关系。我国的教育发展史很长,从殷周时就开始有了学校的建立。古代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的社会构建方式和经济发展形态。古代国家学校的建立和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使皇帝子孙通过学习掌握治理国家、统治国家的能力,中国的古代国学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六德”、“六艺”、“六行”,多是诗、书、礼、乐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传统化是在以儒学的为核心的汉族化与少数民族化长期撞击和融合中产生和发展的,汉族化对少数民族化的影响和少数民族化对汉化的渗透的核心理念是对“夷狄”的教化观。由于各民族化的互到动变迁,“夷狄”教化观表现为以德厚夷、华夷一家、夷汉一家、以夏变夷等不同的理论变式。其实践都是在中国传统化赋予教育的教化功能上展开的,表现了中国古代对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唐太宗长子李承乾在被立为太子17年后,最终因谋反而被废,教育不当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唐太宗在教育上存在四点失误:(一)没有抓住李承乾思想变化的症结,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二)所选东宫辅臣只知犯颜直谏,多不称教化育人之职;(三)不懂得批评艺术,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四)表达爱的方式不当,使承乾自暴自弃。  相似文献   

11.
论个性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历史上的个性教育思想借鉴中外历史上教育家们的个性教育思想,对于坚定我们的个性化教育思想与信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中,儒家教育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孔子是儒家教育思想的鼻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思想的教育家。这一思想对今天的个性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影响。孔子能够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教育,他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够因人而教。他能够发展每个学生的长处,因而他的学生成就也各不相同:有的长于“德行”,有的长于“言语”,有的长于“文学”。西方古代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家被认为是“道德枢机”,这使得中国古代特别重视“为政以德”。“德治”不仅是古代社会治理的一大法宝,而且也是考量统治合理性、合法性和正义性的一个核心因素。由此也就决定了统治者尤其推崇“以德服人”的教化。  相似文献   

13.
张俭民 《教书育人》2006,(11):22-23
孔子作为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一生在教育活动上倾注了很多心血,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中国文化经典《论语》便是孔子与其弟子对话的实录。解读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发现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交往理念。孔子主要是通过立足于现实生活的、真诚的对话,使师生形成对社会现象、教育规律等方面的理解,在彼此启迪的过程中,完成对学生道德的教化和知识的传播,实现其“完人”的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孔子的对话教育本质上反映了他的师生交往理念,这种交往理念的核心就是“对话”。虽然孔子的教育思想存在历史的局限,但其对话的师生交往理念至今仍闪烁着智慧之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教育内容和西方古代教育内容存在诸多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十分复杂,除了社会因素的影响外,更主要的是因为中西教育家本身的政治观、哲学观、人才观所决定。他们的不同主张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作用。可见教育家的主体意识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是教育史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教育内容和西方古代教育内容存在诸多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十分复杂,除了社会因素的影响外,更主要的是因为中西教育家本身的政治观、哲学观、人才观所决定.他们的不同主张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作用.可见教育家的主体意识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是教育史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一位文武并重的教育家和实践者.孔子继承、弘扬、积淀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文武合一"教育传统,这对于今天改革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者具有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17.
“教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作为一个与儒家伦理道德原则和社会政治原则密切相关的范畴,‘墩化”范畴的批评原则和特征不仅为古代文论家推崇,而且“教化”范畴在当代语境中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教化”范畴所呈现出的思维模式,已经渗透于我们民族的大脑、灵魂和发肢,我们在许多当代文论中都能看到它的踪迹和影子,“教化”范畴在当代文论建构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儒家意义上的榜样教化概念为切入点,才可以深入理解古代社会治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儒家多向度的阐释中,教化的本旨即榜样教化,其主要表现形态是身教示范.究其实质,榜样教化是一个关乎社会治理思想与实践的复杂性概念.作为"直接示范"的榜样教化具有层级式的权威示范之特质,其丰富的内在意蕴与社会治理的目标内涵达成了高度契合,由此成为儒家社会治理思想的内中之义.作为"间接示范"的儒家榜样形象则从经典走向了生活,在以社会教化活动为重要标志的古代社会治理实践中得以再现与演绎,由此在社会化转向过程中推动了社会教化目标的顺利实现.在现代转化的视阈下,上述资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是中国教育界最早注意到农民教育问题的人,也是带头热情地奔向农村当乡村教师的教育家。他从中国“以农立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五的客观实际出发,创造地性提出了“乡村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大计”的科学命题。今天,深入研究和领会陶行知的这一思想,对于提高对农村教育的认识,加速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程,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乡村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大计”,是陶行知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   

20.
李磊 《教学考试》2023,(8):22-24
<正>历史教学中会涉及许多概念,理解概念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至关重要,它直接涉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方法掌握、价值观的认识等多个方面。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许多易混概念,而且有些易混概念仅有一字之差,非常容易混淆,最终会影响学生历史学习成绩的提高。下面以“法治”与“法制”这两个概念为例,谈一谈易混概念的辨析。一、古代“法治”与现代“法治”在学习统编历史教科书选择性必修1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时,有细心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老师,中国古代政治特点不应该是“人治”吗?那本课的题目为什么是“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呢?中国古代有“法治”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