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生产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最基本最基础的范畴。本文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生产力和知识分子”、“生产力和高科技”三个方面,论述了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范畴的丰富和发展,指出了它的理论和现实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邓小平的史学思想与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宝库,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的杰出贡献.历史的借鉴与借鉴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重视历史研究,把历史科学做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马克思、恩格斯在刚刚创立唯物史现的时候就曾指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0页)而且马克思的学说也正是“由深刻的哲学世界观和丰富的历史知识阐明的经验总结.”(列宁《国家与革命》).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本文从四个方面联系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实践,证明了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以唯物史观和唯物主义辩证法两大锐利思想武器作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方法论基础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成为科学的理论以及与西方经济学理论相区别的最本质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方法论基础、所揭示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发展规律)与其科学的分析框架之间的内在逻辑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科学性的本质体现;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是解放思想 ,反“左”防右的科学依据 ,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 ;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 ,是克服扭曲了的社会主义观念的思想武器 ;三个“有利于”标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标准的理论 ,是加快发展生产力、强国富民、促进社会进步和检验我们工作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6.
<正>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起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深刻研究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趋势,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位作用,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学说。  相似文献   

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理论;指明了当代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途径;进一步提出先进生产力标准的思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和意识能动作用的思想;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前进方向的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重要思想。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了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动力原理;深化了共产党价值观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这些新的思想创造性运用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曾经指出:“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毛泽东在听取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后指出:“不打这一仗,生产力无法提高。”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指导意义。探讨教育的科技功能,有助于充分发挥教育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实际根据和理论根据;强调在理论上必须充分肯定生产力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实践中必须全面分析生产力的逻辑层次及其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说明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论证了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具有“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性;探讨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发展趋势.指出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路线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精穷史学奥蕴,晓中外史学之奎业,是一位卓越的历史学家。他对历史学理论的阐述和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在史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给我们以深邃的启迪,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研究和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关于整个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的重要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当代运用,它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既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的本质,又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特色与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不像黑格尔那样从主观设定的观念出发,而是从生产力的发展和由此所决定的各民族、各国家普遍交往的形成为出发点,来说明世界历史的成因和人类历史的新走向。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加以批判继承、改造重塑,赋之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解释和新的规定。  相似文献   

1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在新世纪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理论。从价值观方面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使中国共产党人从多个层面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人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作为自己的历史价值追求;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自己的精神价值追求;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社会价值追求。在过去的80多年里,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其价值追求,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为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指导,全面深刻地阐述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人才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各国明的多样性也是人类明进步的动力。这一系统的富有时代特色的社会发展动力观,使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理论获得了与时俱进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不仅继承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生产力的理论,而且强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将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为首要内容的"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最根本标准,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科技思想发展和技术革命活动的历史证明,其"科学也是生产力"和技术革命的思想具有历史唯物主义基础,表现了他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的准确把握。研究毛泽东对科学技术与技术革命的科学论断和科学分析,及其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考察技术革命等主张,可以得出,毛泽东科技思想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仅是对马克思唯物主义英雄史观的继承、丰富与发展,而且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立论依据;伴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创造主体论得到进一步深化;创造主体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为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创新的产物。创造主体论不仅是人民创造历史的真实体现,也激励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8.
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唯物史观考察人类历史发展的两大基本尺度。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说明了生产力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力是许多个人本质力量的体现,人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统一在马克思历史进步的评价标准中。由此可以得出当代中国发展的本质就是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的生产力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生产力思想观和生产力发展现是邓小平生产力思想的两大理论支柱.生产力思想观重在理论层次上澄清社会主义的模糊认识,其核心是生产力本质论和标准论.生产力发展观重在实践层面上探索生产力的发展道路,主要包括实行改革、发展科技、依靠教育和对外开放.两者辩证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20.
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提出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论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提出的重要意义及其深远影响。指出邓小平这一伟大思想的提出,准确地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学说,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为我国当前所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