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二十世纪以降,现代教育目益成为中国教育历史演进的主体形态。中国现代教育是指自鸦片战争之后逐步拓展的,经过洋务教育、维新教育、“新政”教育、“五四”新文化运动教育等若干时段并变革至今的不断适应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教育形态。中国现代教育是一个描述现代中国社会的教育总体特征的范畴,它是在并只能在中国古典教育与现代教育抑或中国传统教育与中国现代教育相互对待和互为比较中才能确立起来。中国现代教育萌生于二十世纪初年,以1901年改书院为学堂的诏令和1902年的壬寅学制和1904年的癸卯学制以及1905年停废科举为制度标志。中国现代教育的萌生不是某个单一制度因素所能决定的,它乃是由多个制度因素合力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期晚清社会内外交困,有识之士希望通过教育改革培养新式人才,制定新学制成为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癸卯学制应运而生。癸卯学制是一部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学制。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  相似文献   

3.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政策的晴雨表。中国自1904年颁行第一个学制来历经百年沧桑,折射出中国教育从封建走向现代、从兴学堂到立学制、从照搬外国到创立有特色的现代学制的历史进程。随着新世纪到来,自1992年沿用至今的“六、三、三、四制”面临历史挑战,推进学制创新将成为关系中国教育世纪发展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之初,内忧外患之时局、西学东渐以及中国传统史学的近代转捩,均为中国法律史教育新篇章之开启奠定了基础。"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均不同程度为中国法律史学科的创建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新学制的语境下,中国法律史教育呈现出短暂的繁荣景象,这种发展态势虽因日本侵华而中断,但依然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就法律史学发展史而言,这一时期属于我国法律史学的萌生阶段,其所取得的诸多成就大大促进了中国法律史学的发展,然而由于时代局限性,其简单模仿日本学界的弊端以及学科建设失范等缺点表现得依然明显,给当时以及后来中国法律史学发展造成诸多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癸卯学制作为清末新政期间极其重要的制度创新,对20世纪中国学校教育制度产生过重大影响。其颁行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兴办新学,使各级各类新式学校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践,为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拟以近代社会转型为背景,以癸卯学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为依据,结合该学制实施后的实际效果,进一步探讨其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反动,随着20世纪60年代以来北美及澳洲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北美及澳洲的"现代教育制度"正向"后现代教育制度"转型.在后现代背景下,美、加、澳等国学校教育制度不断分化,具有了"告别整体性和同一性"的后现代特征.体现了多元化、灵活化的后现代学校制度趋势.  相似文献   

7.
《新教育》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教育杂志之一。它积极宣传杜威、孟禄等的教育改革思想、推动"六三三"学制的酝酿形成、倡导"教育独立"运动等,成为当时中国教育改革的思想源之一,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由"模仿日本"向"取向美国"的转型,影响了当时的舆论导向和教育政策的制定,调适了政府与民间的教育诉求,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演进。  相似文献   

8.
公元1904年1月13日(农历癸卯年11月26日),清王朝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经正式颁布后并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教育学制.在规定必修学科里小学设"中国文字",中学设"中国文学",就此改变了传统语文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相混合的局面;是中国具有学科意义的独立化的语文教育之滥觞.虽然"癸卯学制"为中国新型学校制度的建立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整个学制几乎完全抄袭日本学制,因此带有极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清末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内容考证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叶,在“西力东侵”和“西学东渐”等外力逼迫下,清政府拉开了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探索的序幕。1902年《壬寅学制》及1904年《癸卯学制》的颁布,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出现了具有独立形态的教育层次——研究生教育,虽然它还处于草创阶段,只具备形式上的特征,但却开创了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历史篇章,为以后中国发展研究生教育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张超  谢佳 《文学教育(上)》2008,(23):153-153
一、中美德三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一)百年回眸:中国高等教育发展 1、20世纪上半叶的外来影响 (1)世纪之初日本的影响: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至20世纪20年代是一条全面模仿日本教育的道路,1902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和1904年“癸卯学制”皆是日本学校教育制度的翻版。  相似文献   

11.
孟禄与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名教育家孟禄1921年的来华调查与讲学,是20世纪20年代中美教育交流史上的一件盛事。通过整理有关献资料分析孟禄对近现代中国教育理论、制度与实践的贡献,探讨他对20世纪20年代中国教育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西学东渐”带来的先进教育观念、新式办学体制和分科课程设置等全新的教育模式,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中国新式职业技术教育的萌生,也为20世纪乃至当今中国现代职教事业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由大学的历史追溯本科教育的双重制度传统,探讨了作为其载体的经典文本教育以及17世纪以后人文教育的转向、18世纪以来经验科学的形成、20世纪以来大学体制的现代化并回溯有关的争辩,分析了本科教育与现代社会问题的关涉,最后提出将"经典的科学"与"经验的科学"相结合而使教育落实为基于"人的科学"来完成的"人的培育"这样一种活动.  相似文献   

14.
清末近代农业教育兴起之初,近邻日本对其影响不容小觑.其时中国农业教育学制体系、课程设置、规章制度等基本仿照日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农科留学生的目的地国家主要是日本;大量日本农学教习纷纷来中国任教.这些因素均在客观上促进了清末中国农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近代学制始于封建社会走向穷途末路的清末。当时的中国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这种剧变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是巨大的,教育也不例外,而且是首当其冲。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也像其他领域一样,步履蹒跚,举步维艰,直到20世纪初,才大体上构建起近代学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和西方都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教育,两者都围绕着古典著作而存在,有着十分相似的属性和呈现形式。在19世纪之前,传统教育一直作为中国和西方教育的主流模式存在,西方由于工业革命引发了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并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现代教育;而中国则受到外部力量的刺激形成了现代新学制,成为世界教育思潮的一部分。这一转变过程是新时期国学教育价值和定位的基础。国学教育在教育理念的属性上是一种居于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的教育形式或教育理念;在时间上,国学教育处于现代社会之中,属于现代教育的一部分;在教育理念上,国学教育除了在教育内容上以古典化的内容为基本取向之外,也应拥有独立的教育目的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一20世纪初,以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等为代表的一代教育家,在动荡不安的中国社会领导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平民教育运动,为近现代的中国教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对这场运动做出的贡献,1943年晏阳初与爱因斯坦、杜威等一道,被西方学界评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教育中的国家主义:回顾与讨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影响20世纪中国教育的国家主义教育理想直接来源于18-19世纪欧洲现代民族国家在形成时所产生并依赖的国家主义及其教育理想,是欧洲近代日益高涨的国家主义教育理想在中国独特社会背景下的进一步发展,并与欧洲各国国家主义教育理想一脉相承,交相辉映.国家主义教育理想对20世纪中国教育的支配性影响是全方位、多方面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主义教育理想有着不同的性质和内容.国家主义教育理想在20世纪中国现代教育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值得关注的学术论争,主要集中在国家主义与国际主义、国家主义与个人主义、国家主义与平民主义、国家主义与人文主义等几方面.在21世纪,国家主义教育理想对于中国大陆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来说依然有其合法性与正当性,同时应该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融合世界主义的理念、关怀与责任.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处于教育转型的关键时刻,这时期清政府进行的教育改革主要包括废科举、改学制以及新的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和教育结构的整体规划等,这些措施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近代教育制度终于开始在中国确立并推广开来。  相似文献   

20.
刘幸  施克灿 《教育研究》2021,42(11):86-95
作为一个对应于英文"eduction"的译词,"教育"创自日本文部省官僚箕作麟祥之手,并且在创始之初,就指向了现代教育体制的一些重要特征.但在明治时代的前20年,以"学"、"教学"为核心的传统话语体系仍旧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且随着"儒教主义"的盛行,一度在日本占据上风.1890年《教育敕语》的颁布,最终宣告了"教育"一词成为主流,并且浸透到了普通日本人的话语之中.这个转变,一方面见证了文部省推行现代新式教育的成功,另一方面也见证了日本教育逐渐偏向天皇体制的过程."教育"一词在20世纪初随着各类东洋新名词传入中国,但中国人接纳这一新词,主要是从建设现代教育制度的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