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自媒体不实信息的概念及其隐性危害进行了分析与调查验证,认为自媒体不实信息指互联网或基于互联网的即时通信工具终端用户利用自媒体途径对外发布的各种不真实、不确切信息.不实信息导致人们在判断事物时产生"盲人摸象"般的臆测,并进一步引发碎片化传播的信度降低,使受众滋生"狼来了"般的麻木心态等隐性危害.加强对特定人群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应对不实信息隐性危害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2.
网络举报是公民举报权利和媒体监督结合的产物。网络不实举报侵犯了被举报者的合法权利,破坏社会伦理道德,造成社会公共秩序的混乱。建议对网络不实举报行为进行立法,严厉查处网络不实举报行为,加强自媒体平台监管立法,畅通规范线下举报制度,提高自媒体信息传播主体自身素质,杜绝网络不实举报现象,完善媒体监督功能,充分保护公民合法权利,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相似文献   

3.
自媒体传播有其公共性内涵,当前自媒体传播已成为社会公共性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是,自媒体传播中尚存公共性缺失的现象,包括传播中存在大量不实信息、对公共事务关注不够、传播行为缺乏理性以及过度商业化所引发的公共性流失。基于自媒体传播的公共性内涵,自媒体传播中的公共性实现途径包括培育自媒体用户的理性精神和公共精神、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自媒体平台的自律以及建立公共权力机关与自媒体场域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4.
自媒体传播有其公共性内涵,当前自媒体传播已成为社会公共性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是,自媒体传播中尚存公共性缺失的现象,包括传播中存在大量不实信息、对公共事务关注不够、传播行为缺乏理性以及过度商业化所引发的公共性流失。基于自媒体传播的公共性内涵,自媒体传播中的公共性实现途径包括培育自媒体用户的理性精神和公共精神、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自媒体平台的自律以及建立公共权力机关与自媒体场域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网络、移动终端等各种新媒体迅速发展,推动了我国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受众获知信息的渠道也不断丰富,可以说,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人人参与的传播多元化时代.但是,无论何种传播媒体,其核心依旧是“内容”,即传播的关键在于信息,“内容为王”依旧是媒体发展的根基. 恪守“内容为王“ 传播媒体进入多元化时代,受众往往可以通过手机等自媒体平台,成为信息传播的“生产者”和“发布者”.多元化的媒体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渠道,而信息传播的目的是影响受众.  相似文献   

6.
廖建国 《青年记者》2017,(19):79-80
记者在自媒体上的表达一直因“公”与“私”的身份问题备受争议.经过不断探索,宣传管理部门针对记者自媒体信息的传播、分享与评论活动,建立起了比较系统的规章.知法明纪才能守法执纪,为此本文探讨记者在自媒体中编发微新闻①时需遵从的政策,以资其用.  相似文献   

7.
自媒体技术拓展了公共传播的空间范畴,唤醒了公众表达的权利意识,并为其提供了“人人皆可发声”的传声筒.作为公共传播的典型形式,自媒体的传播者不仅要忠于自身的利益,还要考虑公众、政府等多方公共利益,所发布的信息应具备公共之善.据百度指数统计,2019年1月1日至11月10日,“自媒体”百度搜索指数日均2949次,同比上涨18%;资讯指数日均144321次,同比上涨121%.然而,自媒体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信息乱象.国家网信办于2018年曾先后约谈微信等12家自媒体,责令各自针对自身存在的信息乱象,按照统一标准自查自纠,落实整改.  相似文献   

8.
近一个时期以来,随着“三鹿奶粉事件”、“柑橘生蛆事件”的发生,社会上对媒体食品卫生安全事件的报道热议不断,甚至有政府官员公开指责媒体违反相关规定传播不实信息,有恶意炒作之嫌。  相似文献   

9.
媒体技术的变革使信息传播、呈现多元化,舆情形成、传播的规律相应发生改变,由传统媒体呈现、升温、爆发到熄灭,变成了新媒体启动、传统媒体助力,新旧媒体共同作用下骤起骤落式的舆情“大剧”.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传播的“自鸣”与“自明” 在传统媒体传播模式下,舆情传播多为两种模式:一种是经由政府宣传部门或传统媒体构建的舆论场来集中呈现;另一种体现为散落在坊间的集合性意见,经由人际或组织内口头传播而呈现.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这种传统舆情传播模式被打破.  相似文献   

10.
“二次元IP”阅读热在2017年达到高潮,它的阅读主体是以90后、00后为核心的“网生代”.“二次元IP”阅读热折射出网络对信息传播中“反议程设置”进程的催化.“反议程设置”的实质是信息传播的主体由媒体演变成受众,受众成为议程的意见领袖,主导信息传播的全过程.“反议程设置”的出现是网络和自媒体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未来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媒体需要认识到“反议程设置”的利弊并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助力网络时代信息优质传播.  相似文献   

11.
谭世平 《青年记者》2006,(10):18-19
只顾眼前利益而疏远“三农”不仅是媒体的责任缺失,在经济上也是一种短视和自虐。  相似文献   

12.
近期,“金庸去世”的不实消息逐渐平息后,人们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该消息的最初传播载体——谈博上,引爆微博信任危机。在中国,当微博的媒体属性被扩大后,微博便以新兴自媒体的姿态为人们提供另一条信息传递的渠道,但因公民新闻未经把关便进入该渠道,使得微博上的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虚假信息的裂变式传递给网民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需要构建真正的“更正与答辩”平台来维持微博信息环境的清洁。  相似文献   

13.
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与依赖的新媒体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流通平台,但这其中却隐藏着不少或虚假或浮夸等不实信息,这也折射出自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在快速、自由的发展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基于这一情况,本文研究了自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所可能存在的包括真实性有待考究、合法性尚不规范、客观性有失中立等风险,并结合当下实际提出了风险规避策略,以期可以给新闻传播事业带来具有价值性的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雪桦 《中国出版》2013,(15):51-53
自媒体传播,尤其是微博等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平台,在传播渠道层面打破了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垄断",从而使得自媒体全民传播的特点更加全面地展现出来。就自媒体的传播主体而言,在信息传播中集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于一身,因此通过微博等自媒体传播,用户不但可以满足强烈的信息需求欲望,同时还可以实现社会角色的主动性转换,从而满足话语表达等权利需求。因此,我国微博等自媒体用户的增长速度十分惊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  相似文献   

15.
《世界新闻报》因雇员非法窃听私人电话信息的丑闻曝光而被关停,这份拥有750万名读者、自我标榜为“记录并创造历史”的老牌报纸,为肆意突破媒体操守的红线付出了“永远消失”的代价.当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有时可能不顾他人的隐私权,传播侵害他人隐私权的事实.因此,本文就新闻自由与隐私权保护的边界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张莉 《青年记者》2017,(14):12-13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论坛、博客、交友网站、微博、微信和自媒体平台渐次出现,网民数量大增.截至2016年底,仅新浪微博的活跃用户就达到了3亿个.与此同时,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备受质疑.近年来的重大舆情中,绝大多数的不实信息都源于网络传播.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受制于信息传播方式,无法与网络抢速度,在舆情引导中处于被动地位.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提高“把关人”在舆情引导中的主导作用,是实现信息质量和速度齐头并进的重要保障,也是政府有关部门和传统媒体应当担负起的传播责任.  相似文献   

17.
张才刚 《青年记者》2017,(17):99-100
以微博、微信、网络视频等为主要形态的自媒体,因其私人性与个性化而被称为“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这种集分享、互动与社交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媒体,以其独特的内容生产模式改变了社会信息传播的传统格局,也为“内容创业”提供了契机.相关机构发布的《2016自媒体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微信公众平台账号数量超过2300万,每天新增认证数达到1万;自媒体融资项目69个,其中33个超过千万元.在“内容创业”大潮中,自媒体的商业价值凸显,内容变现成为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8.
在“自媒体时代”,青年一代利用网络来表达自我的利益诉求,自我就拥有一个发布的平台,自媒体与后现代性的特点融合,使得信息的传播更为碎片化和无中心感。“自媒体”的发展趋势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掌握好话语权。把握好舆论方向,倡导多样化,用包容的心态和平等的交流方式来和青年一代沟通,形成良好的沟通渠道,提高青年人的媒体素养。  相似文献   

19.
张宏伟 《编辑之友》2016,(12):47-50
在媒介融合时代,专业生产体系和用户生产体系相互交织,不同个体使用不同的传播渠道和终端,不同媒体平台表达的层次和场景也有所差别,进而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信息传播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用户偏好个性化信息聚合式的表达,具有“带入感”和“浸入式”的多元呈现和有效融合的表达,以及能够激活、协调和整合以个人、群体、圈子等为单元的社会传播互动的表达.电视新闻节目的表达创新应当基于这些需求偏好,深入研究沉浸传播和互动传播,充分利用和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有效整合和运用全媒体资源,提供良好的新闻消费体验.  相似文献   

20.
近一个时期以来,随着“三鹿奶粉事件“、“柑橘生蛆事件“的发生,社会上对媒体食品卫生安全事件的报道热议不断,甚至有政府官员公开指责媒体违反相关规定传播不实信息,有恶意炒作之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