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笔     
我在廊坊的一家腌臜小馆里,看到那张脏兮兮的过塑菜单主食一栏中,在西红柿鸡蛋面、炒饼、米饭之间赫然写着:方便面。当然,你若点这道主食,店家不是给你一包面再拎一瓶开水让你自己泡,而是给你煮好,再加点菜叶子,并问你加不加鸡蛋。有不少中学生中专生及打工仔打工妹常到这里来点这道方便面加鸡蛋,我见他们吃得热气腾腾香喷喷的。  相似文献   

2.
都说母爱是伟大的,我可是个自私的母亲。别人看我给小孩记日记,连声赞扬。其实我是因为我对自己4岁前的事情一概懵懂无知,所以我给自己的小孩写日记,免得她到时问我,我无以作答。再说,我记日记的时候.我可以把自己为她所做的一切写进去,等她长大了,白纸黑字为证:你看,我把你养大容易吗? 我还有些自私的地方,实在愧对孩子。譬如,孩子还在肚子里时,单位照顾我不必到外地采访。我怕拉新闻部的后腿,就在长沙东奔西跑。采访任务倒是完成了,可孩子快出世了,一照B  相似文献   

3.
1983年,因工作需要,把我借调到院办公室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常接触到实用文体写作.开初写起来很吃力,又由于“临时代办”的思想,也就仅仅是应付而已.但事不凑巧,1984年院领导再三动员我,要我留在办公室工作,我只好服从调动. 由于工作性质变了,对报纸上登载的新闻注意看了,广播里的新闻节目留心听了.看到和听到别人写的好新闻连声叫好,可自己却不知怎么写,  相似文献   

4.
初学者的话     
1985年4月,我由明水县米粉厂调到明水县粮食局担任秘书工作。工作的实践,使我逐渐注意看报纸登载的新闻,留心听广播里的节目了。看到别人写的好新闻连声叫好,可自己却不知怎么写,身边的新闻不声不响地溜掉了。正在这时,邮电局的同志向我推荐了《新闻与写作》,此后,每月的下旬,我总是怀着急迫的心情盼着《新闻与写作》的到  相似文献   

5.
1999年10月23日,一位白发老人来到湖北大学校长办公室,一进门就急切地问:"这是40年代的湖北师范学院吗?"当校办的同志肯定地回答"是的"时,老人激动万分,连声说:"我可找到母校了!我可找到母校了!"  相似文献   

6.
体味爷爷     
爷爷在走完他95年的历程后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爷爷一生没住过医院.去年11月,得知爷爷生病的消息后,我不顾差途的疲惫,匆匆赶回老家,送他到医院看病,离开他时我心里总不踏实,两天后我再次回到乡下老家,看爷爷病情有所好转,才放心地回到单位.谁知4天后的一个下午,家里打来电话,说爷爷不行了,当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赶回家时,爷爷已安祥地离去.我抱着爷爷左摸右看,怎么也不相信爷爷就这样地走了,他是那样平静和安祥,分明就是劳累一天后晚歇睡熟了.  相似文献   

7.
李建军 《大观周刊》2011,(51):155-155
2008年3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上课的铃声骤然响起,我依然像往常一样.迈着缓缓的步子平静地步入教室。没想到.待我喊了声“上课”之后.回应我的不再是往日那句机械平淡的“老师好”了.而是饱含深情的一句久违的祝福:“老师,生日快乐!”我感动得连声道谢。转身一看黑板,上面赫然写着“李老师,祝您生日快乐”一排大字……  相似文献   

8.
一封表扬信     
《西安档案》2007,(6):26
2007年6月15日,一位中年妇女手里提着一个小包急匆匆地来找高陵县档案局副局长任兰英。见到任局长后,她一边从包里取出一封信双手交给任局长,一边激动地连声说:“谢谢!谢谢!谢谢你们档案局的王亚娟同志帮我爱人解了燃眉之急。”看了这封信后,任局长才了解了事情的大致经过。  相似文献   

9.
编辑与厨师     
到食堂吃饭,总要先看看菜单。有合口味的菜,价钱贵一点也愿意买来。由此我想到了编辑工作。人们常把报纸、刊物、书籍,称作精神食粮。在读到报纸标题、刊物的目录、出版社的新书广告时,我经常想到老师傅们的菜单。从这个意义上说,编辑也可以算是“老师傅”吧?  相似文献   

10.
讲几个"笑话"开头吧——1、视网膜实验的材料来自小鸡胚胎。一次看老师取材,她不知道身后除了我还站着一位初来乍到的本科生。只见他拿过鸡蛋,娴熟地"哒哒"敲敲,蛋壳破掉,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方便地保护期刊编辑部的重要数据,利用VFP的项目管理器,创建数据表、主程序、参数设置窗体和资料备份窗体,实现了期刊资料的自动备份.将该程序安装在编辑部的任何一台计算机上,并将其添加到启动子菜单中,即可方便地实现程序的自动运行.  相似文献   

12.
报纸是办给广大读者看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者就是消费者,读者就是市场。作为一名编辑,如何在版面操作中进一步体现读者意识、市场意识,也就是群众意识,我认为宜强化“菜单意识”。 所谓编辑的“菜单意识”,是个比方,一个版面就好比一桌大菜,编辑就是厨师。这桌菜是烧  相似文献   

13.
一新华社大院里有一处奇特的“早市”,上市的是来自全世界的“鲜活商品”——世界最新消息。每天早上7时20分,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所属的一些报刊的同志,便准时到二层楼一间办公室里“赶早”订货。款待他们的,是一份“××编译室选用稿件及处理情况登记表”。“交易”的双方都喜欢把它简单地叫做“菜单”。 3月31日,我赶去参观了这个“早市”。从这天的“菜单”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前一天或几小时前发生在世界各地的重要事件和评论。比如:英国有报刊  相似文献   

14.
我是1978年2月从农村知青点入伍的.当年在新疆边境小城阿合奇县武警中队当新兵的我,因为感动于一段警民情深的故事,试笔写了一篇题为《99个鸡蛋的故事》的稿件,很快在《克孜勒苏报》刊发了出来.这是我新闻之路的启航点.从此,我从基层报道员、新闻干事、宣传处长再到创办部队报刊,从来没有离开过新闻宣传岗位.  相似文献   

15.
天下第一秤     
郑心雨 《浙江档案》1998,(12):33-34
一天晚上看电视时,我无意中收看到中央电视台《日行八万里》摄制组在杭州摄制的一组镜头.  相似文献   

16.
五月末,总社编辑部交给我们一项任务:采写反映军人在和平环境中勇于献身的稿件。于是,我离开硝烟弥漫的云南边防前线,同福州军分社的揭衍珍同志一起南下,开始了在深圳特区的采访活动。出发时我背着前线发的绿色帆布背囊,主要是觉着旅行方便。但当地同行见了,连声说“土”。就连我随身带的几包云南产“红塔山”牌过滤嘴香烟,他们也好心地劝  相似文献   

17.
上小学时,我就有一个写作梦:梦想自己能当一名作家。于是,为了不增添父母的经济负担,我就到村里藏书的人家当“短工”,报酬只有一个:借书给我看。在给人家扫地、放羊、割草等“义务劳动”期间,我断断续续看了《西游记》、《天下第一棍》、《月塘演义》等古典和武侠小说。不久,我竟痴痴地在练习本每一页的背面写起“小说”来,还请爱读小说的村里人品头论足。结果,村里人、老师和父母都说我“不务正业”。  相似文献   

18.
一、典型宣传不能绝对化。对典型要历史地看、全面地看、发展地看,即辩证地看。要把握好宣传的时机、分寸和度。要历史地看,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典型不可能生来就是。它也有一个发展过程,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当然,在宣传典型时,需要不需要涉及到它的幼稚...  相似文献   

19.
书痴·书情     
上中学时,听语文老师讲酷爱读书的人常说:"饿了不找饭馆,而是找书馆"的故事,颇感幽默.因为那时我爱看书,大都是从学校图书室借来的,主要是各类小说.开始是课间和课外看,后来发展到课堂上也看.老师告到家长,父亲责骂,母亲则风趣地说:"要是考大学论看书多少,你一定能考上大学".  相似文献   

20.
说老实话,读书的时候,由于我比较欣赏“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点,因此呢,就比较重理轻文.我高考四次,语文最多考过57分。一九八○年,我在史家中学复读时,一学年只写了一篇作文,作文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一九八二年,我回村在民办小学代课.教个小学班,对我来说,还比较轻松.因此,我一天除了上课,没什么事,要消磨时间,除看电影就睡觉,经常半天、整天地睡.赶上节假日去内江市看电影,有时,一部电影就会重复看上几遍. 去年五月底,我的人生道路来了一个大的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