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性是一个历史范畴和逻辑范畴,体现为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三个方面,对应为现代化运动、现代主义运动和宗教世俗主义运动.中国现代性精神的展开是以"自反"为主导的,它带给20世纪中国人最全面的后果就是生存背景的被改写,"断裂"成为20世纪现代性的宿命.  相似文献   

2.
十七年文学中的现代性问题是199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讨论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众多参与讨论的文章中,一个常见的思维模式是从"有"与"无"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最常见的提问方式是:十七年文学具备现代性品质,或十七年文学并不具备现代性品质.而实际上,这个时期的文学应当兼有现代性与反现代性,用非此即彼的方式探讨这个问题最终只能导致一种"不见"与"遮蔽".十七年文学中健康的颂歌文学可以纳入社会主义现代性的范畴;而对作家个性的压抑和对人物主体性的排斥则具有明显反现代性的特点.在后者身上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封建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3.
罗骞 《教学与研究》2005,7(7):16-22
文章认为当今的"现代性哲学话语"对现代性的批判主要是一种观念的意识形态批判,试图将启蒙精神和启蒙原则作为最内在的因素来探讨现代性的困境.而马克思以"资本"范畴将现代概念化,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上揭示了现代性存在论上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建制,并由此批判资产阶级的现代性意识形态.然而,"现代哲学话语"没有充分理解马克思资本范畴的这种存在论意义,而是有意无意地将其指认为一种经济主义的还原论,错误地将马克思理论作为一种现代性的理论进行坚持或批判.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奠基性意义在这种错误的指认中无意地流失了.文章呈现了马克思在"资本"范畴之下展开的现代性批判同当今流行的"现代性话语"之间的基本差异,以突出马克思思想在现代性批判中的枢纽地位.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的历史境遇和它的进一步发展 ,使马克思理论在当代的实践中面临着新的课题 ,目前进行它的当代性问题研究 ,就其适用性呈现了否定论、改造论和坚持发展论的几种观点。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分歧 ,其实是对“现代性之发展”的看法不同引起的。因此 ,讨论马克思理论的当代性 ,就是弄清马克思理论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过去把现代性视为资本主义的同构物而予以批判 ,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使现代性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呈现出来。事实上现代性并不是与“历史运动”的社会主义不相关的。当今现代化的任务使我们仍然生活在现代性的框架之中 ,现代性仍然是我们的目标。这样 ,马克思理论在当代面临着适用于现代性的建设性问题 ,而不仅仅是对现代性批判的问题。实际上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邓小平理论的建立 ,马克思理论对于现代性的适用的建设性仍是一个重要任务 ,同时现代性作为一个历史范畴 ,也不能忽视对它的批判。马克思理论的当代性问题实质就是关于它对现代性进程的建设性与批判性的辩证运用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先后断裂为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而后者是对前者在美学上的反思和超越.作为美学范畴之一,审美现代性的建立自然离不开审美距离这一理论.德国社会学家和美学家的西美尔正是在审美距离的基础上,从生活距离和艺术距离两个维度丰富了前人的“距离说”,并将其运用到时尚理论,他详细深入地分析了时尚如何同过拉开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而实现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救赎的.这对我们今天的时尚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教育现代性是现代性在教育领域或范畴中的呈现或具体化。教育现代性价值诉求即在科学理性和人文理性的基础上,构建一个以"真、善、美和主体性的自由"为最高原则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来学术界对现代性的界定与言说纷繁复杂、褒贬不一,今也没有作出一个十分明确而统一的界定.因为它的内涵是宽泛的、动态的,涉及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等社会科学的范畴,且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而拓展、反思,从而衍生出与现实相关的一系列新的命题.  相似文献   

8.
摘要:“现代性”是与社会科学范畴的“现代化”对举的人文科学范畴,它不是指客观外界事物的性质,而是指人的心性气质以及外界对象在主体对象化意义上的性质。“现代性”不是单一的性质,而是流变性所构成的矛盾性。这一特性排除将现代性视为任何具体的单一价值的立场。“现代性”运用于艺术史等人文学科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研究运用“现代性”观念时,忽略了“现代性”首先应该作为一个中性描述性概念运用于对象。必须重视“现代性”与“现代化”的冲突,这尤其是艺术的特性所在。抗衡现代化一全球化的本土或传统取向。属于现代性的表现。晚清以来所有中西之争其实都以古今亦即现代性为生活世界前提。  相似文献   

9.
学校教育现代转型是一个描述我国学校教育向现代教育变革和跃迁的教育学与社会学范畴;它既表明了我国学校教育变革与发展的阶段、方式、性质,又指明了具体的目的与任务,甚至基本策略。我国学校教育现代转型,应兼具现代性与中国特色的双重属性;它涉及历史与未来、落后与先进、本土与外来等多层次、多方面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的历史境遇和它的进一步发展,使马克思理论在当代的实践中面临着新的课题,目前进行它的当代性问题研究,就其适用性呈现了否定论,改造论和坚持发展论的几种观点,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分歧,其实是对“现代性之发展”的看法不同引起的,因此,讨论马克思理论的当代性,就是弄清马克思理论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过去把现代性视为资本主义的同构物而予以批判,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使现代性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呈现出来,事实上现代性并不是与“历史运动”的社会主义不相关的。当今现代的任务使我们仍然生活在现代性的框架之中,现代性仍然是我们的目标,这样,马克思理论在当代面临着适用于现代化的建设性问题,而不仅仅是对现代性批判的问题,实际上,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邓小平理论的建立,马克思理论对于现代性的适用的建设性仍是一个重要任务,同时现代性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也不能忽视对它的批判,马克思理论的当代性问题实质就是关于它对现代性进程的建设性与批判性的辩证运用。  相似文献   

11.
学校教育现代转型是一个描述我国学校教育向现代教育变革和跃迁的教育学与社会学范畴;它既表明了我国学校教育变革与发展的阶段、方式、性质,又指明了具体的目的与任务,甚至基本策略.我国学校教育现代转型,应兼具"现代性"与"中国特色"的双重属性;它涉及历史与未来、落后与先进、本土与外来等多层次、多方面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  相似文献   

12.
风险本质上是一个现代性范畴,风险社会是现代性自反性运动的制度效应与负面后果。超越现代性风险困境的前提是反思启蒙与重构理性,因而必须重释生态启蒙。作为一种知性革命、政治运动与社会实践的生态启蒙,实质是启蒙的启蒙、理性的理性化,也是一种生态民主政治与批判性社会实践。生态启蒙要求吸纳生态理性、维护生态正义、开展生态治理与构建全球生态正义,通过重构人与人的利益分配机制与伦理道德规范而超越人与自然的二元困境,从而推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  相似文献   

13.
文化全球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现实文化语境,它正在全面地改变着中国文化的现状与功能,因此承认文化上出现的全球化现象乃是考察中国文化的一个理论前提.处于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的全球性与现代性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全球性为现代性提供了物质依托和现实内涵,全球性乃是现代性的世界性延伸.而文化的全球性与本土性之间也呈现出新的悖立与共生关系,"和而不同"将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时代的本土化策略.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了“一个框架”(即世纪性的大中国文学)、“一种追求”(即全方位的现代性追求)的思路。主张实行“晚清”和“现代”“当代”打通;“此岸”与“彼岸”打通;“汉族”“与兄弟民族”打通。提倡作全方位的现代性追求。现代性包括:社会现代性;文化现代性;审美现代性。这三性相互关联、渗透。足以构成现代性追求的经典作品,总是以精神的深广和现象的超迈而拥有“四个维度”。大追求需要大人格,需作多种寻找。  相似文献   

15.
张敏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25(10):122-125,140
针对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诘难,张玉能提出要“重树实践美学话语威信”,完善实践美学的范畴体系,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新实践美学思想,对实践美学作出了现代性诠释和建构,取得了突出成就,但整个美学界对张玉能的新实践美学思想的研究还比较零散。按照其新实践美学发展的动态逻辑历程,张玉能的实践美学从纵向上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对实践本体地位的捍卫,对实践范畴现代性内涵的初步阐释,对实践范畴体系的多层次展开;从横向上可分为三个层次:实践的多层累性与美,实践的类型与审美,实践的过程与美、美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是一种文化立场或知识立场,将其引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领域,有利于对传统政治社会学方法论和文学史观进行全面改造,有效地整合既有文学史观念,扩展研究内涵,开拓新的研究方向。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本土现代性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范畴或主要阶段:启蒙现代性、现代性文化分层、现代性整合。知识拜物教理论和方法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本土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总的来说只有两个字。即“反叛”。在艺术范畴内部的“现代性”是自觉地与古典艺术理性知识主义、社会道德主义与和谐秩序主义的传统范式相对抗.企图超越既有的艺术传统,转向感性、非理性、非秩序与艺术独立自律,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艺术价值观念;同时,在西方社会现代化的“现代性”实现过程中,现代艺术也是对其中暴露出来的危机一面的反映。艺术家们不满于社会现代性带来的诗意丧失、人性失衡与价值失落,渴望用审美的维度来拯救现代人.从而转向感性个体的审美。  相似文献   

18.
"自然"是卢梭美学思想中的核心范畴之一,也是卢梭表达现代性批判思想的一个关键概念。"自然"既表现为与上帝相对立的启蒙现代性,也表现为与现代物质世界相对立的审美现代性。"回归自然"的提出即是试图通过赋予自然以精神内容,重新建立人和自然的情感纽带,从而重塑自然在人们心中的灵性形象。  相似文献   

19.
康德为美学所确立的“审美无利害”的原则曾是审美现代性的基石之一,而杜威的实用主义美学从经验自然主义出发,系统地否定了“审美无利害”的原则。康德确立这一原则,是希望通过审美来弥合主客体的分立,而杜威否定和批判这一原则,是为了维护审美的多元个性和鲜活生动的审美经验。他们其实都属于审美现代性的范畴,只不过从不同维度出发而已。二者在这一原则的对立上,再一次体现了现代性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的特性。  相似文献   

20.
在齐美尔对艺术内部因素的剖析中,有一个核心的范畴,即艺术风格。齐美尔将风格与艺术、审美甚至现代性体验联系起来。艺术风格是齐美尔艺术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也是齐美尔"距离"这一审美救赎思想在艺术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