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周作人的小品文由前期浮躁凌厉之巅向平和冲淡之谷转变,追求一种闲适蕴藉、“自我表现”的趣味之风;但透过其柔和的笔调,却又可以发现其散文貌似平淡实质蕴含“苦”和“涩”之味。由此,构成了其小品散文存在平淡与苦涩矛盾对立纠缠的二元风格。具体言之,“平和冲淡”不是周作人散文的唯一风貌,“凌厉苦涩”也不是周作人散文的仅有格调。周作人的散文风格是既“平和冲淡”又“凌厉苦涩”的,是由辐射性与内敛性这二元相结合的统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对立又纠缠。周作人小品散文纠缠于二元之间的复杂风格,既让我们看到了其散文丰富多彩的一面,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其颇受争议的一生。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多元化,当代文坛兴起了“散文小品”热。许多现当代乃至明清时代作家的散文小品被重新结集出版,编成系列推出,并被冠以“幽默人生”、“诗意人生”等众多名目。可你知道最早倡导这种“美文”的人是谁吗?他就是周作人。周  相似文献   

3.
一以林语堂为代表的“论语派”,是出现在30年代文坛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它以提倡“幽默”文学而出名,在现代文学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学阵营,对“论语派”提倡“幽默”文学所进行的尖锐的批判,曾被看作是30年代文艺思想斗争的一个  相似文献   

4.
“读书记”是周作人20世纪30年代散文创作的主要形式,是周作人散文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探索成果.读书记体现了周作人广、杂的择书视野,旧而新的思想趣味和“漫谈式”或“点评式”的言说方式及文章风格,尽管他的读书记抄的是别人的书,但其中无处不浸透着他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和鲁迅是最重要的两位散文家,他们分别开创了中国现代散文的两种不同文风。如果说鲁迅是讽刺派散文的宗匠;那么周作人则是闲适派散文的鼻祖。本文将周作人的散文按照其中“流氓鬼”和“绅士鬼”的不同含量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激烈,后期闲适;前期意气风发,后期苦涩滞重。本文还将周作人的散文与梁实秋以及林语堂进行比较,他们都是闲适散文派的大师,但他们的幽默,闲适趣味又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相似文献   

6.
鲁迅曾说:“五四”时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而这是与周氏兄弟的贡献分不开的。郁达夫曾评价说:“中国现代散文的成绩,以鲁迅周作人两人的为最丰富最伟大。”可以说周氏兄弟是我国现代散文的开创者和奠基者,虽两人走的是完全不同的散文创作道路:鲁迅将随笔散文发展成匕首与投抢的杂文,并逐渐形成文学领域中的新体裁;周作人则把随笔散文发展成平和冲淡的小品散文,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五四”时期,周作人不仅在文学理论上大力提倡创作“美文”,而且在实践上身体力行,致力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从“五四”前后…  相似文献   

7.
李广田20世纪30年代乡土散文的创作是一个师承、借鉴和创新的过程。周作人作为李广田乡土散文创作的引路人,他的文学理论与小品文创作在文学观念、文章内容、文体样式、文章风格、取材方式上对李广田30年代乡土散文的创作影响很大。在周作人的影响下,李广田的散文集在乡土想象中以风景、风情、人物为基本内容创造了一个富有诗性的乡土画廊。李广田师承周作人,但他30年代的乡土散文绝不是简单地去重复周作人的散文,而是在师承中创新,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与晚明小品之关系,自始至终受其民族情感变化的制约。上世纪,1911年归国乡居时期的《越中"游览记"录》,是周作人推崇晚明小品之发端;20年代至30年代初,是周作人寻找新文学源流、推崇晚明小品及进行理论总结时期;1933年之后晚明梦幻破灭,周作人推崇晚明小品的视角发生了转变,继而转向对中国新文学源流的探溯,但局限明显,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一向以黑幕纪实、打斗凶杀、香艳情欲故事为装饰的“地摊文学”,近年却堂而皇之地摆出林语堂《幽默小品》、周作人《闲适小品》、梁实秋《雅舍小品》……。一度被冷漠的现代作家小品散文,已成为时下畅销书。生命形态相对粗糙美感经验相对贫乏的读者大众,终于悟出文学与人生的某种契合: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确,真情出乎朴素与平淡。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以一位成年者的豁达心态咀嚼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的散文有着重要的影响。五四时期,他举起“文学为人生”的旗帜,以散文为武器,抨击封建文化及军阀统治。他积极倡导“美文”,并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一生笔耕不辍,共创作了20多部散文集。五四时期至20年代中期,是他散文创作的鼎盛期。30年代后走向衰微。清隽纯净、平和冲淡、空灵自然是被公认的散文风格。对于他作品风格的形成,行家评论不乏有精辟之见。或曰得力于中国传统的文化,或谓吸取西方小品之精华。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百家之长,对其风格的成因作进一步的研究,并就正于专家和广大的读者。  相似文献   

11.
试论周作人对“苦涩”审美境界的追求张晓雄有人说煎药的时候,和着中药味读梁漱溟的书,效果会出奇好,因为梁先生的书中是会流淌出浓浓的中药味的。我们在品尝周作人的小品散文时,恐怕也会产生同样的感觉。周氏的散文明显有着和中药一般的味,那就是“苦涩”。他在许多...  相似文献   

12.
作为现代散文大家,周作人是少数能在散文理论和创作方面均有建树并影响深远的作家之一。在为俞平伯散文集《燕知草》写的跋中,周作人提出了散文必须将文词、内容、文风等"适宜"地安排起来写作的审美构想,倡导节制有度的写作。本文将通过对周作人散文创作的分析,从周作人散文的理性思想、苦涩而幽默的文风、杂糅调和的语言文字和兼具知识与趣味的内容四方面来阐释周作人散文"适宜"的审美追求和实践,以助于对周作人散文及美文写作的审美要求和美学构想有更清晰、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周作人的佛禅意识与小品散文创作胡绍华周作人的一生并不信佛,但佛学一直是他“杂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本世纪初直至30年代末从资产阶级人性论和人道主义观点出发,漠视佛教修持的终极目的而取其道德实践的现实意义,对合于世俗人情物理的“戒律”及其有关经论甚为赞...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蜚声文坛的周作人被誉为“小品之王”。他一生所写的小品有三千余篇,如一篇篇单独看去,这些作品似乎是微不足道的“草木虫鱼”、名物民俗之类的“小品”,而集合起来看,它们则画出了一个他所见到的整个世界,也构成了一个自由舒卷、气象万千的艺术境地。 《乌篷船》是周作人小品散文创作处在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15.
1930年代,论语派以《论语》等期刊为依托,提倡并实践幽默性灵小品文。此种小品文体现了论语派创新散文文体的努力。闲谈结构、个人笔调、杂糅语言是论语派小品文的文体创新路径,主张以闲谈结构促进散文体裁的解放,以个人笔调改变板滞文风,以杂糅调和的语言突破工具论语言观的束缚。通过对这些新的结构、笔调、语言的强调和运用,论语派更新了散文文体观念,创造了新的散文样式,提升了散文的艺术品位,为散文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中国散文的成就,与外国散文理论与创作的译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美文”、“纯散文”的概念及其具体分类,幽默与“絮语散文”等的倡导,受到韩德、小泉八云、厨川白村等外国作家的散文理论与创作的积极影响,周作人、王统照、沈泽民、鲁迅、林语堂等在译介与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陈秀珍 《南平师专学报》2010,29(6):57-59,71
林语堂一向以"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座右铭。从小就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并接受了良好的西式教育的林语堂最终回归传统并从中找回自己的感情和价值依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最先提出把英文homour译成"幽默",于30年代提倡幽默,并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加以实践,与周作人互为呼应,使闲适、幽默小品的创作一时盛行起来。林语堂散文的幽默,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其一,幽默对人生必须抱一种从容达观态度,它是温厚的,超脱的;其二,幽默是一位冷静超远的旁观者,常于笑中带泪、泪中带笑;第三个要素是"自然"。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 ,由于小品美文的流行 ,周作人的文化小品文以其冲淡、自然、优美的特点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周作人 ,字岂明 ,我国现代作家 ,鲁迅的二弟 ,“五四”时期一度为文化战线上的一名闯将 ,后思想逐渐消沉。 1937年日本占领北京后 ,他曾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全国解放后 ,他从事文史和翻译工作 ,著作颇丰 ,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小品文和散文方面。 30年代时 ,他和林语堂一起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 ,文章自成一家 ,曾被誉为白话美文的典范。这篇《故乡的野菜》就是他的一篇优秀之作。文章通过对故乡三种野菜的介绍 ,以…  相似文献   

19.
《龙坡杂文》充满着一种纯朴、真挚的人文情怀 ,渗透着作者的学术意识与创意性。《龙坡杂文》属于散文小品一类 ,是周作人等人散文风格的一种延续与变异  相似文献   

20.
从周作人的散文观出发,探讨周作人散文理论及创作对台湾现代散文理论和创作的影响。指出台湾现代散文理论是对周作人"美文"传统的承续;在台湾散文创作中,无论是题材、语言,还是风格等方面,也都明显地借鉴了周作人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