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辛雅  靳雪娇 《林区教学》2022,(10):121-124
名校集团化办学作为一种跨边界组织,实现了不同层次、水平的学校结合,使校际间物理边界共融共通、价值观念重组统一、身份意识解构重构,催生出校际间合作交流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为教师获得外部的专业知识开辟途径,增强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促进“教师领导者”产生。但是集团内教师专业发展仍然面临边界意识阻碍教师融合的深度和广度,缺乏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集团组织结构和保障机制等难题。因此集团内要积极创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合作性组织文化,同时完善“专业取向”的学术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机制,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代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国际主流议题。以江苏省一所集团化小学为考察对象,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以揭示和解释学校场域中教师与学校文化互动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状况为研究目的,以“教师为社会行动者”为前提假设,从教师个体发展、学校文化演化和专业发展秩序三个维度构建了教师与学校文化互动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个案学校的资源搭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场”空间;文化秩序中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则;权利规约中形成了教师个体间的“地位”;关系集结下构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秩序。学校场域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指向应是教师个体的自立、自觉与自新的内在发展,而“非完美主义”秩序的建立则为其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江苏省苏州市沧浪教育集团通过构建“沧浪奋斗者”教师文化体系,增强集团教师的文化认同感,以文化唤醒、专业赋能和协同共生等发展路径,强化教师的综合育人意识,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激发教师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引导教师从外铄走向内生,“澄澈自生”地成长,以此来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推动办学品质的提升和集团的发展。江苏省苏州市沧浪教育集团同时抓住集团化办学的契机,打破教师培养的校际壁垒,通过优势互补、研修共进,整合五校资源组建团队,为教师提供便捷多维、多层互动的平台,以此来实现集团内各校成功转型升级,实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集团化办学彰显了优质学校的荣光,也弥补了薄弱学校的不足,成为推进教育公平的有效路径。但集团化办学的目的不但要办好教育集团,更要提高集团加盟校自主办学能力,最终实现加盟校进入“后集团化办学时代”。这就需要集团化办学既要聚得起也要分得开,从而在统一集团办学理念的同时保有加盟校的自主办学思考,在实现教育资源输送的同时教会加盟校有效使用,在集团管理中通过集团校际治理促进加盟校校内治理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日益成为广大教研人员和基层学校教师关注的话题。如何开展校本教研,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找到一条最佳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使教师尽快驾驭新课程,由“经验型”转变为“研究型”教师,成为摆在全市各级领导和学校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在充分调研、  相似文献   

6.
集团化办学是赋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集团化办学过程中易出现教师组织凝聚力不强、专业发展力不足、课堂变革力不够等关键问题。集团化办学教师发展提升机制,包括教师发展文化机制、教育人才培养机制、课堂教学共振机制、教师发展激励机制、教师发展评价机制,五大机制全面带动教师发展,促进集团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谢辰  方征  梁迷 《教育导刊》2023,(7):43-50
研究采用自编的基础教育集团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对AA优质教育集团503名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第一,基础教育集团教师对集团化办学总体满意度达到了较高水平,集团教师在集团领导与管理维度上的满意度最高,在工作强度维度上的满意度最低;第二,集团教师在自我效能感、发展需求、工作强度、工资待遇、学校规章制度、集团校长领导与管理六个维度上的满意度在不同学校等级间存在显著差异,除工资待遇外,学校等级越高,满意度越高;第三,教师自我效能感、个人发展需求、工资待遇、学校规章制度、集团校长领导与管理因素对集团化办学整体满意度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且集团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对解释集团化办学整体满意度的解释力最高。未来基础教育集团发展应注重提升集团校长的网络领导力、关注教师个人发展需求、协调集团成员校间的教学安排、淡化学校等级观念。  相似文献   

8.
以北京市1066位中小学教师为样本,考察教师学习动机、学习活动方式、学习内容等方面的现状,探查教师学习的影响因素与专业学习需求。结果显示: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学习的内部动机较强,而外部动机表现得较弱;有助于教师学习的活动形式主要为自主学习、校内教研与"师带徒"活动、跨校教研活动以及市区校教师培训项目。教育改革形势与发展趋势、所教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教师职业道德与理想等学习内容对教师的影响较大。阻碍教师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缺乏学习时间与自主选择权。研究建议:一是要切实减轻教师负担,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与教师学习环境;二是要激发教师的学习动机,促进教师主动学习;三是要建构自主、合作、信任的学校文化,为教师学习营造和谐的学校生态。  相似文献   

9.
李伟 《辽宁教育》2011,(11):21-23
有人说,没有好的教师就没有好的学校,反过来,没有好的学校就没有好的教师。一所学校要想成为品牌学校,必须打造一支“理念前瞻、师德高尚、业务突出、善研乐学”的教师团队,打造这样的教师团队,必须制订一套适合本校校情的校本研修策略,搭建一个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10.
实施学校集团化办学后,教育集团内校际教研活动的开展对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集团内优质均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调研发现:集团内校际之间合作流于形式,集团核心校优质资源的输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牧区学校教学管理队伍薄弱、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的问题,集团内校际教研活动存在碎片化、浅层化、低效化等问题。本研究构建了基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县域集团教研共同体,并对其推进策略进行了探索,为教育集团内教研工作的困境提供策略支持。  相似文献   

11.
王军 《教师发展研究》2021,5(1):109-117
教师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路径.对教师学习的本质、影响因素与路径特征等三个根本性问题的探究,是实现高质量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最近十年的93篇相关文献进行编码分析后发现,教师学习是"系统中的"和"交互下的",其本质是个体与系统多重互动中教师整体变化的过程,它受到教师所在整个系统的复杂影响,呈现出"三个面向"与"三重取向"的路径特征:面向复杂教育教学实践,实践取向的教师学习成为趋势;面向差异化教师,个性化教师学习正在发育;面向多变环境,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或将成为教师学习新常态.复杂性、整体性、系统性、交互性、实践性、差异性等是当前理解教师学习的关键词,日常化、校本化、团队化、高科技化等成为教师学习实践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教师作为教育现代化“人”的要素,其现代化同样是一个缓慢的渐进性过程。借鉴哲学本体论层面的研究,可以从工具性存在、关系性存在、精神性存在等三个角度理解教师职业存在的本质。教师教育观经历了第一代以“教师培训”为核心、第二代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正在向第三代以“教师学习”为核心逐步转变的过程。基于此,在教师学习过程中应当遵循情意原理、强化内隐属性、遵从同构迁移等三个过程性原则,以促进教师及教师教育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校变革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只有教师成为学校变革的积极支持者和变革动力,学校才能走上具有生长性的持续变革轨道。支持教师成为变革动力的最重要途径是教师学习。教师学习具有传递经验、促进学校成员间融合与创生新知识等功能。指向支持学校变革的教师学习,要根据学校的变革需要精心设计教师学习活动,要引导变革阻力在教师学习活动中积极转化,要倡导指向教学研究的教师学习活动,要通过培育教师学习小团队建设合作的组织文化。  相似文献   

14.
教师是学校知识的传播主体,教师的知识管理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推动力,决定着学校的竞争力和未来的发展。教师在认知上能掌握知识管理的理论知识和了解其目的,在技能上能熟练地去获取、转化、运用和保护知识,这是提升教师知识管理能力的基础。但开放的态度和尊重学术的价值观才是提升教师知识管理能力的根本。  相似文献   

15.
在教师发展领域,基于原有的教师“专业发展(PD)”“持续/连续专业发展(CPD)”,戴杰思教授进一步提出并强调教师“持续专业学习与发展(CPLD)”的概念。他认为,CPLD项目本质上是对教师实施的系列干预活动,主要是通过有意识地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和发展机会,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实现学校的积极变革和可持续发展。在CPLD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重视教师的内因作用,特别是他们的情绪韧性;同时,学校在开展CPLD项目过程中,需要从四个方面保障其有效性,即正确认识教师学习的本质与改变、重视教师专业性、提升学校领导层重视度、创建专业学习共同体。由于教师工作的复杂性,CPLD项目实施效果的测量和评估需通过构建长期、多视角立体式的测评模式探索其有效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在教师教学中的作用受到了广泛关注。基于此,文章首先阐释了智能技术在优化课堂教学、助力个性化教学、创新教学模式、驱动精准教研、推动家校协同等方面对教师教学的赋能;之后,文章省视了智能技术之于教师的本体隐忧、思想隐忧、技术隐忧与实践隐忧,并对这四种隐忧的内涵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文章提出教师隐忧的消解路径,即"一个教育理念的回归""两个发展方向的平衡""三大重要能力的提升""四种教师角色的重塑"。文章从隐忧消解的视角,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方向性建议,可为智能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理论和路径层面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依靠源自学校内部的力量而进行的持久的学校革新,应该采取不同于以往的革新方式;促成教师基于角色转型和职业生活方式改变的专业力量的兴起,是决定学校变革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师领导这一新的角色被视为教师增权、促进变革和教师专业社群建设的必然选择。教师领导意味着教师要成为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领导者,要推动其他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促进学校内部领导群体的形成。教师领导的途径包括"参与"、"互动"和致力于生成"合作文化"。  相似文献   

18.
At a time when much attention is being paid to teachers’ effectiveness, there is little regard for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professional support. Although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acilitators are frequently involved in school improvement projects,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interventions they should carry out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se interventions. In this study, five facilitators’ interventions are operationalised. Multilevel regression analyses show, that the intervention “guiding the process” explains a significant part of variance in teachers’ knowledge, attitude and concerns with respect to an innovation and the degree of implementation. The interventions “team training and coaching”, “creating conditions for innovation at school level” and “individual coaching” explain a significant part of variance in teachers’ knowledge with respect to an innovation. In general, it appears tha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acilitators have considerable influence on teachers’ knowledge and concerns and reasonable influence on teachers’ attitude and the degree of implementation.  相似文献   

19.
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研究采用中西部5省16787位在职教师的调查数据,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教师选拔方式、学校保留策略对中小学教师留任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城乡教师的留任意愿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不同选拔方式进入教师队伍的教师留任意愿存在显著差异,且存在城乡异质性;学校保留策略对教师留任意愿均存在显著影响,且城乡样本无显著差异;学校综合办学水平越高,教师留任意愿越强;学历越高,职称越高,年龄越小的教师留任意愿越低。研究建议:城乡地区采取差异化的教师补充方式,县城及以上地区在公开招考教师之余,通过“定向培养”和“代课教师转正”方式扩大高质量教师供给,缓解县城学校大班额现象;乡镇和村屯要以公开招考为主,将招聘符合教师质量要求的代课教师作为重要的补充方式;学校要运用多样的保留策略,增加教师职业发展机会、决策参与程度和行政支持力度,减轻教师工作压力或稳步提高教师薪酬;学校管理者需重点关注新任职、高学历和高职称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师留任意愿。  相似文献   

20.
在STEM教育起步阶段,课程选择是教学实践的首要问题。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国家或地方非营利性组织机构”提供的支持或指导型STEM课程、“第三方机构”提供的直接交付型STEM课程以及学校自主开发或与其它组织合作开发的校本开发型STEM课程构成了STEM课程可选择的三种类型。其中,兼具“学生发展立场-学校改革创新-教师专业实践”多重内涵的“校本开发型STEM课程”是办学主体实践智慧的凝结。国际上主要从教育决策、学校发展定位、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开发方法和策略等四个方面展开STEM课程校本开发的研究和实践。STEM课程校本开发的国际经验为我国STEM教育起步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