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体系的建构与建设,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客观要求,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学科定位应该是,它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又是领头的学科,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生命工程学科.其建设思路是,要增强学科意识,作好发展规划和培养方案,形成研究方向的特色,抓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队伍的培养,加强学科建设评估工作.同时,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地位.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体系的建构与建设,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客观要求,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学科定位应该是,它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又是领头的学科,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生命工程学科。其建设思路是,要增强学科意识,作好发展规划和培养方案,形成研究方向的特色,抓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队伍的培养,加强学科建设评估工作。同时,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地位。  相似文献   

3.
哲学社会科学本身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它的话语体系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鲜明地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一定要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一定要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一定要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加强对外宣传,必须加强对人民的正面教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走向社会、走向大众,必须坚持积极的批评、鉴别和独立自主精神。  相似文献   

4.
声音     
《教育与职业》2007,(16):18-18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国务委员陈至立近日提出要创造造就名师大家的机制和环境,努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  相似文献   

5.
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进程的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也蓬勃发展,成果丰硕。为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充分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方法论原则,同时,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整体性视野,并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为主导话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置于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背景之中。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形成既是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全面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科本身的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形成以后,在一级学科层面上探讨其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科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及建设合力,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形成既是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全面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科本身的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形成以后,在一级学科层面上探讨其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科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及建设合力,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8.
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是新时期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思想武器。哲学社会科学要实现理论的突破,必须时刻坚持马克思主义、时刻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哲学社会科学永葆先进性、永驻科学性的力量源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本质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王继先 《文教资料》2009,(16):105-107
充分整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平,发挥研究优势,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全社会得以顺利推进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重要的思想保证,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院校必须承担的政治任务和社会责任。本文从研究的工作原则和队伍建设两方面入手,初步探讨了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研究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近日,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建设推进方案》,强调要整体推进不同学段、不同类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专业教材建设,用5年时间,重点建设200种精品教材,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中国特色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系列.  相似文献   

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中国学术角度看,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学说和学派占据着重要甚至统治地位。中国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为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派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研究其产生、发展的过程对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曾几何时,编写种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成为一种哲学盛事.如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形成了由体系建构转向问题研究的趋向.似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编写已不再引人注目,教材的编写按照以往的方式已不能继续运行,也无益于增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深入发展.现在,更为需要的是适合于理解和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新原则、新观点和新方法.但问题研究也会反过来推动体系建构和教材建设.  相似文献   

13.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贯穿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是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任务,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认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贯穿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意义和尚存在的问题,探索其创新路径,这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决定了中国社会科学各学科必须确立并建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本体论和方法论前提,以建立各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近几年的一些研究数据表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社会科学学科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结合。只有深切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社会科学学科的内在辩证关系,才能真正实现源自西方的社会科学的中国转型,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科学的真正结合,社会科学才能在中国现实中发挥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产生以来,为各主要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学术思想资源,挖掘这一学术史资源,在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研究并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学科的关系,是学界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黄琳庆  焦艳 《高教论坛》2010,(7):103-106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需要.本文在介绍马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立及硕士点设置的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评估目标和评估体系,并从管理机制和科研、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导师队伍建设、学术氛围四个方面探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这为我国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构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指明了方向。全面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研究和挖掘其中所蕴藏的理论精髓:坚持学科引领,建设高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坚持教育为本,建设高标准思想政治课程群;坚持与时俱进,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与思想政治课的融合机制。  相似文献   

17.
张雷声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构与建设研究》(以下简称《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构与建设研究"最终研究成果,是国内首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带头学科和基础的理论学科。加强理论建设和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中心任务。当前,要充分认识加强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把握理论建设和研究的主要任务和要求,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理论建设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贯彻以及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作用日益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呈现出进一步繁荣发展的可喜景象。但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在发展,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指导,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依然是摆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20.
李明桂 《河南教育》2018,(12):51-53
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是一篇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性任务,总书记在谈到学科建设时,指出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中原工学院党委在加强学科体系建设时,提出要首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放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