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在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前期和后期,曾颁布过两件重要文书:《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改新篇》。这是内容显然不同的两个具体施政纲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洪仁玕撰写《资政新篇》的动机和目  相似文献   

2.
蔡长春 《新高考》2009,(12):38-39
必修I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一节对《资政新篇》是这样评价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这是当今历史学界的主流评价,代表了大部分人的观点。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更多地了解《资政新篇》,本文结合《资政新篇》发布的背景和内容,对《资政新篇》作一全面而客观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赢政自号"始皇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同时他在地方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故夏曾佑称:"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就文字而言,许慎《说文解字叙》记载"(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由此可知李斯、赵高、胡毋敬各作一篇字书,都有可能对秦朝小篆改定而做过文字规范统一的整理工作,而小  相似文献   

4.
清华简第八辑中《邦家之政》一篇,是阐述战国时期儒家为政观念的简文,但其中却充斥着如节俭、薄葬、均分、尚贤等墨家的思想主张。这些观念与几乎同时代的孟子为政观念颇有不同之处。与孟子相比,持《邦家之政》为政观念的一派儒者更近似《荀子》中所提及的主张与墨学相近的"俗儒"。就现有的传世与出土文献来看,孔子之后,"子张之儒"其主张与墨学最为接近。由此观之,将孟子定为荀子认为的"俗儒",综合现有的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来看,乃是后世对《荀子》的误解。按荀子对于"儒效"的理解来看,将主张与墨学差异极大的孟子定义为"雅儒"似乎更为公允。  相似文献   

5.
第四章太平天国后期及其失败一、《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和评价1859年洪仁玕来到天京,总理朝政。他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方案《资政新篇》,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政治方面,主张立政的关键,“惟在于设法用人之得其当”。强调制订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集权,反对“结党联盟”等分散、离心的倾向。经济方面,主张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事业、金融事业,奖励民间开矿,奖励发明制造,实行专利制度。文化思想、风俗习惯方面,主张建立学馆、医院,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禁止庙宇寺观,破除溺婴  相似文献   

6.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所颁布的一个统筹全局的施政纲领,其社会经济基础是《天朝田亩制度》实施受挫后,天国领袖们重新调整实施了有关的新政策奠定的.《资政新篇》问世后,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而未在太平天国辖区得以实施,但其社会效应已在同时期的清政府内得以验证,其历史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7.
正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三单元主题是"诗文精粹",入选了三篇课文:《三打白骨精》《词两首》(李清照的《如梦令》、张志和的《渔歌子》和《螳螂捕蝉》)。我们都知道,所谓"精粹",是指精美纯粹,可以说是精华、精髓,最好的意思。《三打白骨精》《词两首》的入选很好理解,《螳螂捕蝉》的故事很简单,体裁就是一则小寓言,为什么把它归入诗文中最好的,我想揭开这其中的奥妙。古典文学研究者指出,先秦的士阶层以辩说进身。一个无官无职的平头百姓凭借辩说"一言合意,立取卿相,一语不智,垂橐而归"。由此,战国诸子在向君王辩说时,可谓极尽所能  相似文献   

8.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尽管先后作为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出现,但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产生背景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初,太平天国刚定都天京后为巩固政权而颁布的革命纲领。此时的太平天国攻城掠地,所向披靡,正处于蓬勃发展之势。《资政新篇》是1...  相似文献   

9.
《论语》一书形式简单、字数精简、内涵深刻,无处不渗透春秋动乱之际,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哲学家的缜密思维以及立足宏观、着眼微观的弘博智慧。全书涉及为学、为政、为师、为父、为君、为臣、为子等众多立世、兴国、辅君、育子之学。不管一个人处在何种位置、何种角色、何种身份始终避不了"孝"。纵观全书二十篇其中明确提到"孝"有19处,其中《学而篇》多达5处、《为政篇》高达6处。此两篇是个体修己、齐家、治国的关键之处,"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从修身立世出发,才能达到家齐、国安、天下顺。如何将《论语》中的孝道传递给受学者,个人觉得主要从以下三点出发。  相似文献   

10.
博士生,全称"博士研究生"。所谓"博",就是"广取博纳,博采众长";所谓"士",就是"责任意识,担当精神";所谓"研",就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所谓"究",就是"正本清源、寻根问底";所谓"生",就是"创造创新、生机勃勃";而所谓"博士研究生",就是在学术方面博采众长、切磋琢磨、创造  相似文献   

11.
墨子在《尚贤》、《亲士》、《所染》、《鲁问》等篇中有其光辉的人才思想。墨家对于人才称之为“贤士”。所谓“尚贤”(尚与上同),就是任用贤能。墨家多次强调尚贤的重要性,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而在今天的中国,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杨健 《历史学习》2003,(10):28-28
2003年高考(广东)文理大综合卷第7题是一道历史题,笔者觉得这道选择题答案不够严谨,现分析列举如下,不当之处,请同仁指正。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两广地区占有独特的地位。回答7—9题。7.兴起于广西桂平的太平天国,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部文献的共同特点是A.试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B.脱离了社会现实,流于空想C.反映了农民的理想追求D.受到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此题所给正确答案为B。笔者认为B答案不够严谨,《资政新篇》不能实施原因是脱离了社会现实,但不能说它流于空想,《资政新篇》不是农民意识的产物,洪仁之所…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文化教育的宝库当中,蒙学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所谓"蒙",古籍中的解释是:"物生必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由物及人,就引申为人处在蒙昧无知的状态之中,故须启蒙,或者发蒙.所谓"蒙学",即"启蒙"之学. 据《大戴记》等典籍记载,夏商周时就建立了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这样的学校在汉代称"书馆"或"学馆",教师称"书师".学校以识字教学为主.汉代教学童识字的书,如《仓颉篇》、《训纂篇》、《凡将篇》、《滂喜篇》等都已亡佚,只有史游所撰《急就篇》流传下来.全书为三言、四言、七言韵语.三言、四言隔句押韵,七言则每句押韵,以便诵习.  相似文献   

14.
乐燎原 《当代学生》2012,(24):28-29
主持人龙吟:在一些经典的诗词中,往往能通过一字一词总览全貌,这便是"诗眼"。诗眼,是理解诗词的一把钥匙,抓住了它,就容易深入理解诗词的主旨。有时候,"诗眼"是作者偶然得之。有时候,"诗眼"是作者事先确立,这便是所谓的"一字立骨"。诗法指津"一字立骨",也称"一字经纬",是古典诗词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所谓"一字立骨",具体说来,即以某个核心字词(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愁"字)或关键短语(如柳永《雨霖铃》中的"伤离别")作为诗词作品立意的根本,使之成为整篇诗词布局谋篇的枢纽,该篇诗词的整体内容均受这一字的制约与驾驭,主旨的表达就显得更为鲜明而集中。  相似文献   

15.
儿童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入不知而不愠(yun),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注释:说:同"悦",愉快、高兴。愠:怨恨。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论语·为政》)注释:罔:迷惘,迷惑。殆:危险。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i)。"(《论语·为政》)  相似文献   

16.
《昼帘绪论》是南宋胡太初撰写的一部官箴书,较为系统地总结提炼了宋代州县政治体系中的官箴文化。《昼帘绪论》中的官箴文化主要体现在"清廉""慎行""勤政"三个方面,该书文字简练而内容丰富,既有为政之理论观点也有为政之实施举措。《昼帘绪论》中的官箴文化,既为我们了解南宋基层社会的政治生态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献材料,在后世影响层面亦具有可资借鉴的时代意义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孔子关于学习方法所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学而思”。对学生,他强调学思结合,要求学生能积极认识治人之道,对这种“道”能融会贯通。所以,他既重视学,又重视思,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下引《论语》只注篇名)所谓“温故而知新”(《为政》),正可作为“学而思”的注解。“温故”而不能“知新”,就是“学而不思”;如果不“温故”而欲“知新”,那当然就是“思而不学”了。学与思结合才能学习好,才能得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因此,他以为对于那些不去追问事物原因的思想懒汉,是无法进行帮助的…  相似文献   

18.
小序《尚书·周书》自《大诰》至《立政》十一篇,七千多字,内容相当具体而丰富;它们都是周公的文献,而周公乃是缔造周朝,制定典章制度的主要人物。《周书》所反映的,有对殷遗民的政策,有训诰成王施政和用人的原则,还有周公虑后的设想。如  相似文献   

19.
法制观念是指人们重视、遵守和自觉执行法律的思想意识,以及对法律制度的看法和态度.我国长期以来,由于“人治”高于法治,即所谓“为政在人”,“其人存政举,其人亡而政息”.在人治思想的  相似文献   

20.
<正>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是一篇写人记事,虽然着墨不多,却能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方苞的这篇散文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写作范例和学习经验。疏疏几笔显其特征。方苞在散文创作上认为:"刘子厚称太史公书曰"洁"非谓辞无芜累也,明于体要,而所载之事不杂。"(《书萧相国世家后》)所谓"体要"就是要抓住特点"所载之事不杂",就是不要杂乱无章,在这一点上《左忠毅公逸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笔墨经济画形象。这篇散文着力塑造了左光斗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