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主要选取1951年~2018年通辽市11个观测站日最高气温≥35℃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法分析年代高温日数的变化情况;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分析年高温日数周期变化情况;使用ArcGIS软件形成空间分布图进行空间分析,插值采用IDW反距离权重法。通过分析通辽市近68年中高温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通辽市年高温日数平均值年代际表现为逐渐增多趋势;通辽市高温日数大值区空间上集中在中部偏西地区,趋势系数表现为下降的地区也出现类似的分布,位于西部偏北和东部偏中地区;通辽市高温日数在整个时间尺度上存在1个偏多中心和2个偏少中心,分别是2003年和1996年、2016年,经历了6个10年左右的高—低转换期。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伊春5个气象站点历史雷暴资料的统计,结合其地理气候特点,分析小兴安岭地区雷暴的空间分布特征、月际、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小兴安岭地区雷暴具有明显的局地和时效特征,地形地势是影响该地区雷暴的主要因子;南部地区雷暴日数明显多于中北部;春、夏、秋季是小兴安岭雷暴发生季节,主要出现在夏季,占全年雷暴总日数的76%;雷暴日数的年际差异比较显著,雷暴日数总体上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3.
基于1971-2012年内蒙古地区116站逐日降水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内蒙古地区暴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时间变化看,21世纪以来暴雨日减少显著,但暴雨强度却呈现增强趋势;暴雨日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90年代是暴雨多发年代。空间分布看,暴雨发生频率自西向东迅速递增,东部地区是内蒙古暴雨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暴雨最少发生的地区是内蒙古西部地区;大兴安岭山脉东南麓中雨贡献率最大,其余地区小雨贡献率最大,总体上看暴雨贡献率最小。  相似文献   

4.
那曲地区降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那曲地区七个气象观测站,近四十年降水资料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那曲地区各地均呈典型的单峰型降水,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半年,干、湿季变化十分明显;那曲地区各地降水空间分布差异显著,降水量总的分布趋势是由东向西递减;那曲地区东部的降水日数、降水强度、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均高于那曲地区的中、西部;那曲地区各地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降水量总体呈缓慢增加趋势,并且中、西部降水量的增加趋势明显高于东部。  相似文献   

5.
利用美国冰雪资料(NSIDC)中心提供的Historical Soviet Daily Snow Depth Version2(HSDSD)逐日积雪深度,研究了欧亚大陆1961-1990年间冬、春积雪雪深的时空变化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冬、春积雪的雪深的空间分布大体为相似,主要高值区在欧亚大陆高纬度的中西伯利亚附近,以及它的东部地区;(2)欧亚大陆中高纬度的雪深在冬、春季节主要的表现是东部雪深和西部雪深的反向变化特征,冬春雪水当量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发生年代际变化,80年代之前雪水当量是偏多的,末期雪水当量逐渐再减少,欧亚大陆东部与西部的雪水当量变化相反;(3)欧亚大陆冬、春季雪深的年际变率大体为相类似,积雪年际变率的最高值,主要出现在高纬度的东欧平原的西北部、西西伯利亚的北部以及中西伯利亚的北部,大高加索山脉附近的变率有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6.
利用黄河源区12个测站近45a的年平均气温资料,采用EOF、小波分析、Mann-kendall等方法对黄河源区气温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源区年平均气温的空间变化均具有很好的整体一致性,反映了年平均气温在1960s到1980s期间一个较为平缓的增温过程,1980s后期开始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平均气温的增温趋势与年平均气温大致相同,以冬季增温幅度最大。小波分析显示,黄河源区的年平均气温在近45a里主要存在着2年和4~6年的年际变化周期,以及14年的年代际变化周期。在空间分布上,结合EOF和线性倾向估计分析表明,源区中南部升温幅度较小,东部和北部较大,以源区北部升温率最高。另外,各季节气温与年平均气温的变化特征基本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近40年中国东部地区夏秋粮作物农业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我国温度和降水特征发生相应变化。东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分析热水条件带来的粮食生产的潜在变化,对于未来粮食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东部地区129个气象站1955年-1990年逐年气象资料,计算了夏秋粮作用逐年和多年平均气候生产潜力,并分析它们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平均气候条件下的气候生产潜力不足以反映我国气候资源的特征。受季风气候影响,气候资源的年际变率大,优势年景夏秋粮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相差可达2.8倍-7.4倍。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对我国东部地区夏粮作物影响不大,没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年际间的波动,但对秋粮作物有明显影响:一是空间变化的差异,长江中下游地区秋粮作物潜力增加,而其他地区减少,但有些年份整个东部地区秋粮作物潜力都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隆子县近35a(1981—2016)自动气象观测站的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对隆子县近35年降水距平变化、最长连续无降水日变化、春季(3—5月)最长连续无降水日变化、夏季(6—8月)最长无降水日变化进行建模,得出其拟合关系,并分析山南市隆子县干旱特征分析。探讨了山南市隆子县近35年来干旱年际变化特征和季节变化特征,并简要说明气象干旱防御措施。近35年来山南市降水总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增加率为0.4mm/10a;山南市隆子县近35年来年连续无降水日数呈现不明显的增加趋势;近35年隆子县春季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春季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极值出现在1984年3月,为155天;近35年隆子县夏季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夏季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极值出现在1984年6月,为42天;从干旱空间特征分析,隆子县隆子镇、日当镇个别地区干旱风险等级为高等级,其余大部为中等干旱风险,隆子县北部、东部干旱风险等级最低。  相似文献   

9.
根据通辽市10个站近51年的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本地区≥30℃高温日数的年际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市≥30℃高温日数空间上呈中部偏多南北偏少的态势;各站高温日数的年变化趋势都是呈上升趋势,上升最快的也都是扎旗站,各站与全市的变化趋势基本是一致的;通辽市历史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扎旗高达43.7℃,出现在2007年6月10日;全市高温日数年代最高值出现在21世纪的前11年。  相似文献   

10.
对内蒙古自治区119个气象观测站1973年—2021年春季和夏季的逐年、逐月高影响天气(包括高温、大风、沙尘暴、雷暴、降雨、暴雨)日数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其变化趋势及分布特征,结论显示:从年际变化看,1973年—2021年内蒙古地区高影响天气中年高温日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大风日数、年雷暴日数呈显著下降趋势,以上均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年降雨日数、年沙尘暴日数有减少趋势,但均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从月际变化看,高温日数、雷暴日数、降雨日数、暴雨日数最多的月份为7月,大风日数、沙尘暴日数最多的月份为4月;从空间分布看,高影响天气高发区主要集中在内蒙古西部偏西地区、东部偏南地区、中部偏北地区;从突变检验看,高温日数突变年份为1996年,且之后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大风日数在1990年后呈现显著减小的趋势,但其发生突变的时间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降雨日数存在突变性,发生突变的年份为1975年、1978年、1981年、1986年、1988年、2013年;雷暴日数突变年份为1994年,且其具有十分显著的减小趋势;沙尘暴日数1979年至今减小趋势十分显著;从Morlet小波分...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天津滨海国际机场2008—2017年每隔半小时发布的METAR报文、ERA-Interim数据以及探空数据等,分析了近十年天津市霾日数变化特征,并从湿度、风场、压力场等方面进行霾的成因分析,此外还挑选一次持续性霾天气进行个例分析,结果表明:1)天津市年霾日数从2008年逐年上升,在2014年达到十年间最高值,之后有明显下降趋势,2017年降至十年间最低值。2)从季节分布来看,天津地区霾天气呈现全年易发的特点,但总体来看,秋冬较春夏多,其中12月最多,5月最少。3)一日之中,霾出现的概率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清晨6点以后霾的出现频率剧增,高峰值出现在9-12点,午后,霾逐渐消散或转为轻雾。4)在霾天气发生前后,能见度、温度、湿度、风向风速均有显著差异,冬季霾在刚出现时,风向变化不明显,以偏南风为主,此后风向顺转,在霾消散的过程中,以西北风为主。5)逆温层的存在和大气层结稳定是霾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表现为多个逆温层,逆温层高度较高,厚度较大。  相似文献   

12.
西北地区1962年至2000年降水量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翀  李晶  任志远 《资源科学》2010,32(12):2298-2304
利用1962年-2000年中国西北地区46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量数据,以线性趋势分析、小波分析以及Mann-Kendall法为基础,对中国西北地区降水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近40年来年均降水量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主要存在25年左右的年代振荡周期以及4年和9年左右的年际振荡周期;②降水空间分布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的趋势,基本上呈连续分布。而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中部和东部以及吐鲁番盆地东部降水分布最少,并以此为中心向外扩展,平均降水量逐渐增加。降水增加区域主要分布于降水量较小区,降水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于降水量较高区,降水变化不明显区域则处于前两者之间的过渡区;③降水量少的地区降水增加趋势强烈,降水量偏多的地区降水减小趋势强烈。西北地区整体降水量并不是在下降,而是侧重于上升,以整个西北地区来讲上升幅度则很小。  相似文献   

13.
昌都地区近52年雷暴气候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昌都地区7个气象站点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记录,通过数理统计和小波分析,研究了昌都地区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年际变化、月变化、周期变化等。结果表明:昌都地区雷暴日数较多,年际变化大,年雷暴日数从上世纪80年代起呈递减趋势。雷暴的季节变化呈抛物线型,即夏季为雷暴高发期,春秋次之,冬季发生的概率小。从小波分析结果看,昌都雷暴日在1981年以前存在2年左右的震荡周期,1984年以后存在5年左右的震荡周期。丁青站的年雷暴日数存在11年震荡周期和4年左右的小周期。  相似文献   

14.
近50年浙江梅汛期降水分布的时空及环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EOF和REOF方法分解出浙江梅汛期降水的4种主要分布型,其空间分布年代际差异显著,浙西北分布年代际特征明显,而浙西南、浙东北、浙东南分布分别在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以后出现变化增强趋势.80年代以后,浙江降水分布趋于同相变化,区域间(浙东北型和浙东南型)降水变化震荡加剧.小波分析揭示了浙江梅汛期降水分布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周期.环流特征分析显示,浙江梅汛期降水分布与西太平洋副高强度位置及冷空气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5.
统计了鄂尔多斯市1971年~2016年11个气象站46年实测的大风、扬沙、沙尘暴资料,详细分析了鄂尔多斯市大风沙尘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6年来鄂尔多斯市大风沙尘天气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鄂尔多斯市大风日数从西北部向两侧呈现逐步减少趋势,扬沙和沙尘暴多发地区主要位于西部和南部地区的沙漠与沙地;从年代变化特征来看,20世纪70年代鄂尔多斯市各地区均为大风沙尘多发年代,之后各个年代大风沙尘的发生次数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但在21世纪以来,伊和乌素站发生大风、扬沙的次数有增加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地面站春季积雪日数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胡豪然  彭骏  毛晓亮 《资源科学》2010,32(1):149-156
利用高原地区1962年-2004年64个地面站积雪资料,揭示了该地区春季积雪日数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高原地区春季积雪日数空间分布局地差异显著,多雪区集中在巴颜喀拉山东段和藏北高原东南部,少雪区主要是藏南谷地、柴达木盆地以及川西干暖河谷地带;②空间分布可以概括为6种类型,青南高原东部型、藏北高原东部型、川西高原南部型、青藏高原东北部型、西藏东北部型以及川西高原东部型;③青南高原东部的春季积雪日数呈显著增长趋势,青藏高原东北部呈减少趋势,川西高原南部基本没有趋势变化,其余分区内各测站的线性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春季积雪日数仅在青南高原和川西高原东部地区存在由少变多的显著年代际变化,分别出现在1975年和1982年前后;④高原地区的春季积雪日数主要以准2年、准6年以及准10年的周期振荡为主。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隆子站从1961~2005年的12月至4月份的各月沙尘暴出现频数资料,对隆子县近45年的冬春季沙尘暴的年际、年代际以及相应季节的月季的频数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隆子县历年的沙尘暴频数年际、年代际分布以80年为界,80年以前的频数多于历年的平均值,80年以后其频数基本少于历年平均值;70年代是沙尘暴的一个高峰期,60年代次之,进入90年代后沙尘暴天气很少出现;从月季分布上看1、2月份出现频数最多,12、3月次之,4月出现最少的分布特征和规律;从周期变化特征来看,不管是冬春季、还是冬季亦或春季均存在准3年和6年的明显周期振荡特征;从要素相关来看,大风天气是形成沙尘暴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两者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18.
利用江苏省各基本站、一般站的逐日和逐时降水资料,对2011-2018年暴洪的1小时最大降水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小时最大降水量超过20毫米时易产生暴洪;通过分析暴洪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月际变化等表明:暴洪的发生频次总体上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夏季发生率最高,7月、8月和6月是暴洪最多发的月份;在空间分布上,长江以北地区较长江以南地区多发;不同季节下的暴洪发生率在空间分布上又有着显著的差异,即春季苏北、苏中、苏南各有一个高发中心,夏季时西北地区为绝对高发区,秋季时西北、苏南均为高发区。  相似文献   

19.
南通地区1960 年-2007 年气温与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涛  陶辉  杨强 《资源科学》2011,33(11):2080-2089
以南通地区7个观测站点逐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降水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法、滑动平均法、Mall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1960年一2007年南通地区气温、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变化趋势和突变、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年-2007年,年际变化以最低气温的较大增幅和较早突变为特征。季节变化以秋冬季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增温明显,且冬季降水量增加,以及秋冬季增暖突变较早为主要特征。周期变化上,气温和降水参数多存在较大时间尺度上较为稳定的变化特征,如牟平均气温21—30a和春季降水量14—25a时间尺度的变化。小尺度上(10a以下)的变化较为频繁,但不是很稳定。总体上,南通地区气温突变时间要晚于我国西部和中部地区,而降水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1961年~2004年东北地区四季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Anusplin插值软件对东北地区146站1961年~2004年四季降水量进行空间化处理,各季区域平均MRE分别为春季14.3%、夏季14.1%;秋季18.1%;冬季25.1%。对栅格数据采用空间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四季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春季,整个时段呈弱增多趋势,但不显著,1980年代前增加,之后减少;夏季呈减少趋势,1985以后呈显著减少趋势;秋季整个时段呈弱的减少趋势,1990年代开始显著减少,2000年以后略有增加;冬季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呈波动增多趋势,近10年增幅较大。从空间分布上看,春季,黑龙江北部和东部部分地区、吉林东部降水显著增多,增幅为(3~9)mm/10年,辽宁中部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减幅为(3~7)mm/10年。夏季,东北大部地区降水以减少为主,黑龙江中部和辽东半岛地区显著减少,减幅为(20~40)mm/10年。秋季,东北大部地区降水减少,黑龙江东部局部、吉林中部和南部部分地区显著减少,减幅为(6~10)mm/10年。冬季,黑龙江大部、吉林大部降水显著增多,增幅为(1~3)mm/10年,辽宁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显著减少,减幅为(1~2)mm/1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