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高功率脉冲激光对TC4合金表面进行冲击处理,用X-350A型X射线应力仪测定了其激光冲击处理后的残余应力分布,并分析了残余应力的分布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激光冲击处理后的材料内部显微结构得到了改善,有利于提高其机械性能,为控制激光冲击过程中的残余应力分布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本文主要分析了选择性激光熔化IN718镍基高温合金温度场分布规律,在考虑材料相变潜热以及材料热物性参数随温度变化的基础上,建立了选择性激光熔化的三维温度场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了激光沉积过程中不同沉积层温度场分布规律,并探讨了激光功率和扫描速度对IN718镍基高温合金温度场以及熔池的影响,最终确定了最佳的成型工艺。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以来,纳米碳纤维凭借着其自身独特的化学特性以及物理特性逐渐的引起了当今人们对它的热切关注,并调动起了人们研究纳米碳纤维的积极性。本文采用先进的制备纳米碳纤维的方法,即聚合物共混纺丝法,将直径小于两百纳米的纳米碳纤维成功的研制了出来,并深入的对共混聚合物的纺丝工艺条件、相容性,以及碳化温度对产物性能、结构和形态的影响进行了探讨。除此之外,还将此实验所制备出的纳米碳纤维加入到环氧树脂当中,来研制出纳米碳纤维与环氧树脂的复合材料,同时简要的论述了纳米碳纤维的添入对复合材料性能及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非定常传热学原理,应用先进的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模拟了均匀激光束加热砂岩时的温度场分布,模拟结果表明,砂岩内部的温度沿径向分布与激光光束强度的径向分布几乎完全一致;由于砂岩的热传导性能不佳,温度沿着轴线方向迅速下降,在轴线方向温度梯度较大;在激光束光斑的边缘,温度沿径向迅速下降,温度梯度也较大。同时,砂岩表面随着激光加热时间的增加温度在逐渐增加,且单位时间内砂岩表面升温率在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5.
改善材料表面应力的新技术在材料加工、焊接、表面改性等领域,激光应用新技术正在实用化。尤其是通过激光改善金属材料表面应力的技术更引人注目。通常用喷丸强化处理改善材料表面应力,而激光表面强化处理比喷丸强化的应力改善效果更佳,可强化到板材内部。在材料表面上通过水等介质将脉冲状激光聚焦照射到某一面积时,瞬时产生等离子。由于利用水等惯性介质,可抑制其膨胀,内部压力急剧上升。激光表面强化就是利用这种高压等离子体形成时产生的冲击波,对材料表面进行塑性加工的技术。施工环境基本上在水中,但不一定处于浸渍于水中的状态,通过…  相似文献   

6.
结合工程实例进行灌浆廊道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的非稳定温度场与应力场的仿真计算,研究了外界气温条件变化和水化热释放、混凝土应力状态等随龄期及分层浇筑对结构温度和温度应力的影响。提出温控防裂措施,重点研究低温天气施工时保温层对表面特征点应力的影响,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碳纤维为增强体的新型材料,和传统钢材相比,碳纤维具有抗压、抗剪、耐高温、耐腐蚀、质量轻等优点,然而碳纤维脆性较大,在冲击过程中容易发生失效断裂,为了弥补碳纤维材料的不足,相关学者研制出了碳纤维-铝合金增强金属复合材料,这种材料可以兼具碳纤维和铝合金的优点,目前也已成为军事航空航天领域轻质防护结构的重点发展方向。碳纤维-铝合金增强金属复合材料的轻量化及抗冲击性能是它能够在众多复合材料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此领域内专家对碳纤维-铝合金增强金属复合材料的抗冲击性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运用大型有限元计算软件sysweld,对Q420不锈钢管多层多道焊接头的温度场和残余应力场进行数值分析。研究了焊接温度场和预热温度(层间温度)对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如果不进行焊前预热,那么冷却后焊接接头中的残余应力水平很高,进行焊接预热以后(层间温度),纵向残余应力峰值、横向残余应力峰值、钢管壁厚方向残余应力峰值以及Von MiSe等效残余应力峰值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采用200℃的预热温度(层间温度)时,Von MiSe等效残余应力峰值水平可以降低144Mpa。  相似文献   

9.
在材料加工、焊接、表面改性等领域,激光应用新技术正在实用化。尤其是通过激光改善金属材料表面应力的技术更引人注目。通常用喷丸强化处理改善材料表面应力,而激光表面强化处理比喷丸强化的应力改善效果更佳,可强化到板材内部。 在材料表面上通过水等介质将脉冲状激光聚焦照射到某一面积时,瞬时产生等离子。由于利用水等惯性介质,可抑制其膨胀,内部压力急剧上升。激光表面强化就是利用这种高压等离子体形成时产生的冲击波,对材料表面进行塑性加工的技术。施工环境基本上在水中,但不一定处于浸渍于水中的状态,通过在加工表面放水,材料表面形成水膜,即可获得同样的处理效果。 激光表面强化工艺具有下列特点:良好的激光远距离传输性;通过处理头的小型化,也可进入工件狭窄空间处理;激光照射时无反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目的是开发研制基于焦耳热的复合材料固化装置,其原理就是利用碳纤维作为加热源,在其两端加上直流电源,直接加热复合材料受损的界面区域。内容包括稳压直流电源的选择和温度控制器反馈的监测及调控,要求所研制装置的电压可调,可以实现无极调控,并且通过调节电压使得温度可控,令所需固化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加热过程稳定可靠,使复合材料受热均匀,达到预设温度后,自动停止加热。本装置可以达到用简易的设备来修复复杂结构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使得碳纤维附近界面区域的环氧树脂固化,使树脂与碳纤维具有良好浸润性,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界面修复。较传统的复合材料固化加热方法而言,基于焦耳热的复合材料维修固化装置是由内部直接加热,操作更加简单便捷,加热更加均匀。  相似文献   

11.
运用ANSYS对某城市明挖地铁车站顶板进行温度应力模拟。分析温度场和温度应力场形成的原因,为混凝土设计提供温度裂缝控制措施验算的可行性模型及办法。  相似文献   

12.
利用新型复合材料碳纤维(CFRP)对混凝土结构进行修复加固及补强,是近几年发展较快的一项新型高效的技术。它是利用改性环氧树脂类胶结材料将碳纤维布(CFRP)粘贴于混凝土表面,达到对结构补强加固及改善受力性能的目的。该项技术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在建筑物、桥梁、特种结构物等各类土木工程中均有大量成  相似文献   

13.
采用焓方法对Nd:YAG脉冲激光导致的不锈钢材料表面熔凝过程的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结合材料的结晶动力学和快速凝固理论,对材料微结构演化的几个重要参数,包括凝固速率、冷却速度和界面温度梯度做了估算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为掌握该类型高压储氢瓶的火烧失效机理,促进气瓶火烧安全设计发展;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火烧气瓶三维数值模型,并在Fluent软件中对工作压力35MPa容积74L的铝内胆碳纤维全缠绕复合材料储氢气瓶在火灾环境中的热响应进行分析。通过建立了局部火烧和整体火烧两个燃烧场,模拟得出复合材料气瓶在不同火势、不同受热部位下气瓶的气瓶表面的热通量分布、燃烧场的温度分布规律以及气瓶内部氢气的热响应规律。模拟发现,局部火烧下复合材料储氢瓶外表面最高温度为475.7℃,整体火烧下气瓶表面最高温度为654.1℃;气瓶内氢气的温度、压力在前50s内没有明显变化,之后逐渐增大,最后呈线性升高趋势,而整体火烧下瓶内氢气的温升、压升速度要明显高于局部火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纤维片材、树脂基体及混凝土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因素出发,结合复合材料的相关知识,采用细观力学的方法,定量分析了碳纤维片材(CFRP)加固混凝土梁结构的温度应力,并给出了界面剪应力的解析式,使解析解更加合理化.  相似文献   

16.
谭晓东 《科教文汇》2007,(10X):216-217
本文从纤维片材、树脂基体及混凝土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因素出发,结合复合材料的相关知识,采用细观力学的方法,定量分析了碳纤维片材(CFRP)加固混凝土梁结构的温度应力,并给出了界面剪应力的解析式,使解析解更加合理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介绍碳纤维超低温力学性能实验所选用的原材料,即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T700/TDE-85预浸料,及其它组成要素的特点;另外,本文着重介绍了在实验环节涉及的实验方法,例如:复合材料超低温处理、复合材料微观形貌观察、复合材料拉伸强度测试等。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槽型梁的温度场及温度自应力,按照设计图纸制造了一片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槽型梁,并通过仪器测试了梁体跨中截面24小时的温度场分布情况;根据热固耦合分析理论,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分析了在最高、最低温度时梁体的温度自应力。研究结果表明,该梁在温度最高时的温度场分布最不平衡,温度自应力最大;在最不利温度场作用下的应力水平较低,能够满足规范设计要求,该槽型梁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边界元的数值计算方法(BEM),计算了在不同外部应力作用下材料内部具有不同形态的微裂纹尖端区域的应力场情况和应力集中因子,得出了在不同应力作用条件下微裂纹尖端区域的最大主应力场分布和应力集中因子,并给出了不同应力条件和裂纹形态与应力集中因子的关系。在裂纹尖端这些高应力区内一些与结构畸变有关的效应如原子外层电子能量增加与逃逸现象等是能够发生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微光夜视仪结构入手,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采用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的微光夜视仪进行了耦合分析,得出了结构内部温度分布情况,热应力引起的变形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