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1 毫秒
1.
新闻记者①的权益问题.虽然日益得到重视,但在实践中屡有发生的“记者公权益遭受自侵害”的问题,我们的理论研究仍然有所忽略。笔者提起对该问题的关注,分析原因.寻求解决出路,尽可能减少因记者公权益被自损害而殃及广大受众的知情权.避免因部分记者的自侵害而有损整个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2.
《新闻导刊》2005年总161期发表张晓远、曾娅妮的文章《新闻记者的公权益与自侵害》。文章说,实践中屡有发生“记者公权益遭受自侵害”的问题,而寻求它们的解决出路,既可能减少因记者公权益被自损害而殃及广大受众的知情权,也可以避免因部分记者的自侵害而有损整个媒体的公信力的情况发生。文章指出,记者的权益有两种:一为公权  相似文献   

3.
新闻记的权益问题,虽然日益得到重视,但在实践中屡有发生的“记公权益遭受自侵害”的问题,我们的理论研究仍然有所忽略。笔提起对该问题的关注,分析原因,寻求解决出路,尽可能减少因记公权益被自损害而殃及广大受众的知情权,避免因部分记的自侵害而有损整个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4.
《新闻传播》2006,(4):36-36
《新闻导刊》2005年总161期发表张晓远、曾娅妮的文章《新闻记者的公权益与自侵害》。  相似文献   

5.
记者采访权的界定与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是记者主要的工作方式,一般人都认为,新闻媒介及记者对于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任何事情,都有权进行采访。但是,现实生活中,新闻记者采访遇阻的现象越来越多,记者因进行舆论监督性质的采访遭致暴打的事件也频频发生,另一方面,记者因新闻采访侵害了被采访人的权益而被告上法庭,新闻单位及记者“败诉”的“新闻官司”,也不断增多。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现有法律和新闻政策出发,对记者采访权的概念界定和具体限制作认真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新闻记者在实施舆论监督、维护他人合法权益、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做出了不少贡献,但在这个过程中记者的多项权益却屡屡受到侵害。本文论述了记者权益受侵害的三种方式:暴力式侵权、软暴力式侵权以及公权私用式侵权,并归纳出侵权方式的特点。基于此,本文从法律层面出发,结合其他方面提出了保护记者权益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赵仕杰通报社会,该省各级法院将为新闻单位提供六条司法保护。这六条司法保护是: 1、记者在采访中遇到围攻、殴打、伤及人身权利时,人民法院应对违法者依法惩处,坚决为记者提供司法保护; 2、对存在问题而又不正视问题、反而阻挠记者采访、侵害记者采访权的,人民法院应对记者的权益予以司法保护; 3、对新闻单位和记者的一切合法权益,人民法院依法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8.
廖建国 《青年记者》2017,(19):79-80
记者在自媒体上的表达一直因“公”与“私”的身份问题备受争议.经过不断探索,宣传管理部门针对记者自媒体信息的传播、分享与评论活动,建立起了比较系统的规章.知法明纪才能守法执纪,为此本文探讨记者在自媒体中编发微新闻①时需遵从的政策,以资其用.  相似文献   

9.
记者受到侵害,往往因负面新闻而爆发,跳出近期几个事件本身,根据我在财经媒体圈了解到的新闻媒体生存现状,我想媒体和记者个人都需要进一步反思负面新闻报道的目的和方式是否有问题.  相似文献   

10.
作为社会监督的重要形式之一,舆论监督在完善我国法律监督体系、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防止权力滥用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舆论监督的这种特殊作用,在行使监督权过程中就极有可能发生暴力抗拒采访等危及记者人身安全的情况。针对当前新闻记者权益遭受侵害日益严重的现状,笔者就记者在舆论监督中人身权保护的刑事法律适用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1.
史平 《出版发行研究》2003,(5):55-57,54
近几年来,因图书质量等问题把出版发行企业告上法庭的事例每每不断。而作为出版发行企业如何在营销过程中,既维护自身的权益不受侵害,又能保护读者的合法权益,是值得业界人士深思和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两权益论与维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闻工作者的权益问题上,笔者主张两权益论。新闻工作者的基本权益有两类:一是公权益;二是私权益。何谓公权益?就是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从业人员代表公众应该行使的权利。具体而言,公权益指的是新闻传播权益:即法定的新闻采访著作权益、编辑出版权益、媒体的经营权益、舆论监督权益。何谓私权益?即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3.
服务失误指服务表现未达到顾客对服务的评价标准。从这一角度看,图书馆读者工作中服务失误普遍存在。借阅服务失误按读者遭受损失的类型可分为过程失误和结果失误,两种类型失误均造成读者权益受损,包括借阅权受限、财产权受侵害和时间成本增加。为避免因服务失误而侵害读者权益,图书馆应推行服务承诺制,建立读者申诉机制,从而规范借阅服务,有效维护读者权益。  相似文献   

14.
岁末年初,各地批评拖欠民工工资的报道不断见诸媒体。然而,就在传媒业内部,一些“打工记者”的权益同样受到侵害,却常常不被关注。 想起这个话题,缘于一位记者朋友的遭遇 前不久,这位毕业于郑州大学新闻系的记者去郑州一私营企业帮工人讨要工钱,而这家私营企业主情急之下竟振振有词,“大记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闻舆论监督职能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已意识到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他们在利益或身心等权益方面受到侵害时,经常会向新闻媒体进行投诉,期望寻求支持和帮助。在此状况下,记者(尤其是中央级、省级媒体驻站记者和地方记者)无形中就担负着如何把握和处理问题性质的重要任务。问题的实质把握得好,就会及时协助政府正确处理好矛盾;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记者在采访中受到非法阻挠乃至人身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也有些记者的采访因行事失当而致纠纷与非议,如何正确地认定、对待和运用记者的采访权,也由此成为新闻界的一个时鲜话题.  相似文献   

17.
记者权益被侵害的事件越来越多,记者须有自卫意识. 被恐吓、辱骂或毒打是每年新闻人从业生态盘点中的一个不变的主题.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媒体公开报道有关记者被毒打、被恐吓、被辱骂、被传唤的事件不下30起.  相似文献   

18.
刘宁 《青年记者》2017,(26):22-23
记者主要是从事新闻采集工作和新闻报道工作的人,记者最常用的工作方法就是采访,采访就是对信息进行采集和整理,通常情况下记者都是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进行面对面交流.记者主要通过报道和披露社会事件,让公众有知情权,有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揭露社会中侵犯他人或者公众权利的事件,力求做到公正公平,维护公众合法权益.正是由于这份职业的特殊性,记者在采访报道中自身的合法权益有时会受到威胁甚至伤害,记者的采访权、报道权、批评建议权、生命健康权、财产权和人身自由权等权益会受到侵害.如何更好地保护记者的合法权益,让记者更好地进行采访和调查,消除他们可能遭受侵害的顾忌和担心,成为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新闻     
◆云南法院为新闻单位提供司法保护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日前宣布,该省各级法院将为新闻单位提供6条司法保护。这6条司法保护是:1、记者在采访中遇到围攻、殴打、伤及人身权利时,人民法院应对违法者依法惩处,坚决为记者提供司法保护;2、对存在问题而又不正视问题、反而阻挠记者采访、侵害记者采访权的,人民法院应对记者的权益予以司法保护;3、对新闻单位和记者的一切合法权益,人民法院依法予以保护;4、新闻单位和被批评者发生纠纷时,人民法院应在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公正裁判的基础上,尽量采取调解方式解决,依法…  相似文献   

20.
张秀 《当代传播》2020,(2):82-84
人脸识别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网络公领域与私领域的界限不断被打破,个体权益的法律保护备受挑战,智能技术的伦理问题不断凸显。媒介伦理中的伤害最小化原则强调,人脸识别技术应该在个人信息、个体权利和个人自由等方面实现对个体权益的伤害最小化。只有将智能人脸识别技术对个人隐私权、财产权和自由权的侵害降到最低,才能更好地发挥智能人脸识别技术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