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4 毫秒
1.
东西方绘画艺术具有不同的文化精神、不同的审美理念、不同的艺术形式,一句话它们是具有不同特质的“有意味的形式”。当代绘画艺术审美理念已呈多元化发展趋向,面对西方美学体系采取“拿来主义”、立足本土学习东方的美学体系同样是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体验,都是艺术家综合艺术思想知识体系的宝贵收藏。对比审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绘画艺术风格特征,力求创造“有意味的形式”特征的艺术“混血”个体。  相似文献   

2.
“有意味的形式”作为 2 0世纪西方现代绘画的主要美学理论之一 ,其重要的论证依据是后印象派绘画 ,而后印象派绘画无论在作品的“形式”和“意味”方面都具有探讨和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论"含蓄"     
“含蓄”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具有多方面理论意义,其内涵主要体现在审美理想、艺术作品特征、审美创造方法、审美风格等方面。“含蓄”具有意蕴深厚、委婉曲折、意味悠远等特点,其功能在于能给欣赏者无尽的审美趣味,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含蓄”的成因既有浅层的艺术因素,又有深层的文化性格因素。“含蓄”这一古代美学范畴已融入当代审美理论之中,并被广泛运用于当代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评论。  相似文献   

4.
绘画被称为“造型艺术”,具有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绘画艺术属于二维空间的艺术,以再现为主,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表现性;绘画艺术的题材非常广泛,一切可见的、或者可以转化为视觉形象的均可入画。以水墨为代表的中国画与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画大异其趣,具有“以形传神”与“模仿自然”的独特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5.
现代派绘画是西方国家政治、经济、科学、哲学以及美学思想发展的必然,是19世纪末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工业迅猛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察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它的主要特征是对传统绘画的一种否定,是一种无统一风格的艺术思潮,它追求形式上的变革,利用绘画“符号”使作品变得含有某种“意味”;它追求艺术上的抽象化、直接性、自动性和潜意识的自我。  相似文献   

6.
“透视法”的应用在西方绘画中是与他们的“幻觉主义”的“写实”画法息息相关,这种“幻觉主义”的艺术形式又是直接服役于“叙事”性绘画的美学需要。而中国绘画传统自始至终一直停留在所谓“远景短缩”的阶段,始终也没有表现过西方绘画中所能表现的“焦点透视”的关系,其根本原因是一种追求艺术表现力的美学上的探究。  相似文献   

7.
绘画是一门独特的人文学科,它的发展有一整套完善的美学理念,这种美学理念影响并指导着中西传统绘画的发展与创新.而中西传统绘画美学由于中西方在思想源流、文化内涵、技巧方法上的不同又存在一定的差异.中西方绘画美学客观的比较分析,对加强绘画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西方绘画美学比较体系的建构也有利于互相取长补短,更好地丰富和发展中西方民族绘画艺术.  相似文献   

8.
东西方绘画的空间观不同,其表现也不同。中国画以含蓄、简约、疏朗为美学标准,以内涵、灵境、神韵、意趣为审美趣向;西方绘画受到科技新成就的影响,所以,油画追求真实的立体空间效果。中西两大绘画艺术体系有着不同的特征,最根本的差别在于东西文化思维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西方“现代派”绘画的形成,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绘画形式的不断变换,深印着时代的痕迹;非直观是“现代派”绘画的重要特征;其反传统的“革命性”意味推动着新生的艺术渗透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现代绘画观念得益于古典绘画的精髓,同时又扬弃其形式法则,在发展中消亡又复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10.
贝尔的美学是西方现代艺术的理论基石,他以形式意味与审美情感这主客相融的两面构成他的形式主义美学,从而取代了传统美学主客相分的认识论模式,并对后来的西方美学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逸”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范畴。“逸”是一种人生态度与艺术审美的自由创造,而“逸”在中国画的形式审美取向上则主要体现在于对程式化的画法之逸出或超越,脱略规矩方圆,超越一般的艺术表现程式,进入一种审美创造上的自由天地。“逸”虽然最终发展成为中国画的至高品格和绘画美学的一种境界追求,但由于不同时代的审美思想变迁,“逸”的审美批评话语在各个时代中的美学内涵也随之发生不同程度上的变化或侧重,具有一种历史性衍化迁替的话语特征。同时,“逸”的表征形态不是惟一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重新梳理研究的,厘清这种审美思想衍化的时代特征与历史规律,对于我们思考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是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吴冠中,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绘画中一位著名的画家。他的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在当代艺术界可谓是独树一帜,驰名海内外。他坚持不懈地奔走在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念的道路上,在绘画中坚韧不拔地践行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他用独有中国特点的笔墨构成方式来阐释西方的形式美理论,从而创造出了既有东方美学风格又有国际艺术特点的现代水墨画,为中国现代绘画观念的演变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英国著名的视觉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曾把能引起不同于一般感觉的“审美感情”的艺术形式称为艺术的“有意味的形式”。按照审美积淀论的界说和解释,这种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必然与人类深层的文化结构相同形,它的形态必然反映着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活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晶、文化的产物。语言艺术中也有着种种这类“有意味的形式”。汉语中的对偶,作为汉族人富有特色的表达手段,能满足汉民族的特殊审美需要,它以汉语特有的材料浇铸成型,其中深深地积淀了汉族文化的哲学意识、审美意向,映现着汉族思维方式和表述特征,是汉族文化中的“有意味形式”。  相似文献   

14.
明代艺术奇才徐渭有着明显的"内儒外道"人格特征,其精彩绝伦的绘画艺术亦彰显着道家的审美追求:其一,笔墨构建"形简象拙"的绘画风貌特征与道家审美理念相契合;其二,创作动因"娱情""率性"的绘画深层意蕴与道家审美取向相契合。徐渭绘画的美学意蕴对当下的绘画艺术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将西方美学中关于“有意味的形式”与我国古典文论中“风骨”论的审美内涵,从总体上加以剖析、比较的同时,还从与“意味”、“形式”对应的“风”、“骨”着眼,在更深的层次上阐述了它们的异同;并指出怎样从整体上辨别和把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西方油画风景与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在绘画题材、构图、透视、笔墨、色彩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和迥异的表现方法中国传统山水画尚“意”,重视物象内在精神和作者主观情感的表现,是一种人格化的自然,带有主观表现主义的特征;西方风景油画重“理”,以客观再现自然风案为目的.可称为自然的人化西方人通过对风景油画的描绘采实现对客观世界物理形式和谐的把握,在理想的视觉形式中寄托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中国人通过山水画艺术来彰显自身的心理和谐.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和人与自然的心灵沟通西方油画风景与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虽然都是以自然景观作为表现对象,结果却是大相径庭这种差异性之所以产生,究其原因是由于两种绘画体系所接受的文化、哲学思想及审美趣味的不同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沈泓 《文教资料》2013,(1):52-53
中国传统山水画与油画风景是中西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画坛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作为中西方两种不同类型的绘画艺术形式,表现对象都是以自然景观为主,但绘画形式却因为两种不同的审美理念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18.
从创作理念上探索"精神性的意味"之相关内涵,从"意味"着眼"形式",再从"形式"追索"意味",视绘画艺术创作过程为一种"生命形式"的表现,一种富于更高度精神性之意味与富于灵活空间形式美学的艺术表现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在悠悠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形成了中西美术两大绘画体系,即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与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以上两大绘画体系各有其鲜明的艺术特征和根深蒂固的文化根基,从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西方艺术尚形,而中国艺术尚意;西方艺术重再现、重理性,而中国艺术重表现、重感性.通过中西美术比较,既可以找到其不同之中的相似之处,进而找到这些相似之中的不同,从而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中找到自身文化上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个性挺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为人类文化增添光彩。黑格尔曾经把东方艺术概括为“象征艺术”。中国书法的艺术个性、纯形式美、抽象性、表现性、力度感等审美特征,有力地支持着黑格尔。可以说,在视觉领域,中国书法是“象征艺术”的顶峰,是专事追求着象征意味的艺术。它不象绘画、雕塑等具有确定的再现形象,它完全脱离了对客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