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的科举考试在清军入关的第二年恢复,为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清政府急需一批管理各级政府机构的官员,在清初满汉民族激烈对抗的特殊环境下,清朝统治者恢复开科取士的办法,录用了一大批知识分子为他们服务。清代的科举基本沿袭明代科举旧制,并连续两年举行加科乡试、会试,后来正式定为“凡乡试,以子、午、卯、酉年八月。会试,以辰、戌、丑、未年三月。”  相似文献   

2.
自从秦始皇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后,皇帝便成了至高无上的最高统治者,“万岁”也渐成皇帝专用的代名词,“万寿无疆”也为皇帝专有。然而,北朝却有一些人的名或字中明白无误地采用“万岁”或“万寿”,而且也并未因此获罪。如:京兆杜陵人史  相似文献   

3.
翻译科是清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清代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翻译科开始于雍正年间,但雍正年间只有翻译童试、翻译乡试,乾隆年间才开始有翻译会试。嘉庆之后翻译乡会试才正常化。翻译科分满洲翻译、蒙古翻译、宗室翻译,其中以满洲翻译为主。满洲、蒙古、汉军均可参加满洲翻译考试,而只有蒙古人才允许参加蒙古翻译考试。嘉庆之后,宗室翻译停止举行。道光之后,蒙古翻译停止举行,仅有满洲翻译。  相似文献   

4.
清代对乡、会试考官的甄选与简任备受重视,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考官任用制度。《清秘述闻》记载了清代历科乡、会试主考官、同考官的官职、籍贯情况。通过对清代考官籍贯的统计分类,可以看出不同时期,各地考官数量及其所占比重总体呈现出“前北多后南多”的格局,在地域上主要集中在北方的直隶、山东、河南以及南方的江南、浙江、江西等地。这种地域的变化既与政局变动有关,又与一时学风变迁有着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5.
文化考试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封建统治者为了网罗人才,由隋兴起至唐形成常科和制科二种文化考试形式。自宋至清各代基本实行“府州乡试,礼部会试,皇帝主持的殿试”三级考试制度。现据有关史料,就我国封建社会文化考试的对象、考场的设置、考场官员的选聘、阅卷等组织管理方面的有关资料综合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6.
李林 《考试研究》2013,(5):86-93
夏同騄以麻哈州学附生身份,1893年应贵州癸巳科乡试,考列第二十九名,获举人出身,座师为光绪壬辰科状元刘福姚。夏氏于1894年应光绪甲午恩科会试,不售。1898年再应戊戌科会试,考列第一百三十四名成为贡士,该科会试正主考为咸丰己未科状元孙家鼐。随后应殿试,考列第一甲第一名钦点为状元,并授翰林院修撰。咸丰丙辰科状元翁同騄在1894年乡试覆试及1898年礼部覆试中,两次作为阅卷大臣批阅夏同騄覆试试卷,故翁同騄与夏同騄这两个同名状元之间,有座主门生之谊。夏同騄科考经历中,共有三名前科状元为其受知师,由三名状元接力拔擢一名新科状元,堪谓"三魁举鼎"。  相似文献   

7.
刘希伟 《教育与考试》2012,(3):33-39,49
清代无论是学额还是乡、会试中额,均是以分区定额为基本配置原则。分区定额的基本依据,一般说来主要涉及文风、赋税以及人口三方面因素。其中,学额具体分配到不同府、县,乡试中额则基本上是以行省为单位进行配置。会试中额在清初经历了短暂的凭文录取,后经分卷制而最终发展到分省定额录取。基于此,清代科举考试的竞争方式基本上可以说是在坚持区域公平优先的基础上再进行自由竞争。探讨清代科举制分区定额原则,对当今高校招生名额的省际投放以及相关的区域公平问题,可以提供有益的历史参照。  相似文献   

8.
赵翼具有诗人与史学家的双重身份,有意识地以诗记史。他曾任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会试同考官,将见闻感受写成《分校杂咏》组诗,涉及清代会试的各个程序、各色人等、各种器物,生动细致地记述了考官在贡院中工作与生活的诸多细节,有助于从考官视角体验科举流程中鲜为人知的内幕。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的康熙皇帝中央电视台放映了电视剧《康熙大帝·玄烨夺宫》,你想知道康熙皇帝的功过吗?请看──清圣祖(1654~1722)即爱新觉罗·玄烨。世祖第三子。清代皇帝。1661~1722年在位。八岁即位,年号康熙。初由贵族鳌拜等专擅朝政,继续推行圈地,广...  相似文献   

10.
唐代开始实行科举制度时,云南还不知科举为何物。后晋天福2年(公元937年),大理国统治者开始仿效中原地区,开科取士。但取得功名的大都是“六根未净”的和尚、道士(称为“释儒”、“师道”),俗家子弟仍不知读书做官的道理。云南读书人开窍时已是元朝,公元1313年,全国首次会试,规定云南取录5人。八年后,举行第二次会试,昆明人王楫考中进士,衣锦还乡,光宗耀祖。读书人对此十分羡慕。之后,云南的学校教育很快沦为科举制度的附庸,读书人大都陷入科  相似文献   

11.
《顺治十五年武举会试录》和《顺治十五年武进士登科录》,是现存清代武科较为完整的试录文献。依据是科试录文献,考察清代初期武进士的外场成绩、籍贯分布、年龄构成、仕途发展等问题,对于研究清代武举制度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面对日益增多的宗室人员,如何解决他们的出路,成为清朝统治者需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否通过科举来开辟宗室的出路,在嘉庆前还处在争议与探索阶段,直到嘉庆年间才确立宗室科举制度。嘉庆、道光年间先后确立了宗室会试覆试制度、乡试覆试制度。清代宗室乡试、会试覆试制度完善了宗室科举制度,这一制度防止和减少了科场舞弊行为的发生,基本上达到了覆试的目的,维护了宗室科举的相对公平、公正性。  相似文献   

13.
《湘南学院学报》2020,(3):33-37
"真龙天子"一说的最早文献出处是清代说唱话本《永庆升平全传》。古人之所以将皇帝当作"真龙天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皇帝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二)人们喜欢将有本领、有作为的人比作龙。秦朝末年,人们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晚期把专制君主比作龙的习俗,将秦始皇称为"祖龙"。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帝与龙的神秘关系主要发生了三次变化:(一)汉初统治集团编造了刘邦、刘恒父子都是龙种的神话。(二)汉宣帝开始使用带有"龙"字的年号。(三)唐玄宗禁止非皇室人士在丝织品中使用龙纹。皇帝与龙的神秘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说明崇龙习俗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从而对封建政治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关于清代会试官员(包括内外闱考官及所有勤务人员),到底是由些什么样的人构成,目前学界并没有详尽的材料予以公布,鉴于此,本人将发现于国家图书馆北海分馆的《同治十年辛未科会试录》公开,以飨读者。此外,关于会试中的大总裁人数及同考官任命资格已有的研究成果也存在商榷之处,文中将一一指出。  相似文献   

15.
明代自武举开科,就有人不断呼吁开设武殿试,但直到崇祯四年,这一建议才被部分采纳,由此产生了该年始开武举殿试的说法。然而,细考相关史料,可知直至明亡,明廷都没有在武会试之上举行过由皇帝主持的武殿试;只是自崇祯四年武会试开始由皇帝钦定其中式者前二十位的名次并举行传胪、给赏等仪式而已。  相似文献   

16.
《嘉应学院学报》2017,(2):97-100
为钩沉清代杰出武状元,考据历史殿试钦点,借助文献资料法、历史考据法对乾隆年间广东嘉应州(令梅州)唯一被朝廷钦点的武状元李威光进行考述.从李威光简介、进京赴考轶事、仕宦经历等方面作了扼要的考索.考究结果:李威光是梅州五华县华城镇黄埔村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京赴考,参加壬辰恩科会试,殿试钦点,状元及第,授头等侍卫,成为嘉应州唯一武状元;在武试中以"狮子滚球"、"捺地割葱"等武艺夺得了冠军,在文试中以一篇《武论》使乾隆皇帝大喜;前后任御前侍卫、广西提标左营游击、浙江黄岩镇水师中军游击、福建烽火门参将、台湾为安平协水师副将、闽安副将等重要职务.  相似文献   

17.
科举考试中的复试制度创建于清代,是指乡、会试发榜后,对已经中式的举人、贡士进行的再次考试,其实质是对录取工作的再次认定。复试制度的建立可以分为乡试复试制度的建立与会试复试制度的建立,其时间与过程是不同的。清代科举复试制度建立的原因是保证取士公平、笼络士心、查明实际情况及维护科举制度,这也是科举复试制度的作用所在。科举复试制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体现了慎重选拔的原则,同时保证了取士质量;当然,由于各种原因,复试制度不可能根除科场的弊端。研究清代科举复试制度对于我们当今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的复试制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般而言, 清代的读书人要通过县试、府试、科试、乡试、乡试复试、会试、会试复试、殿试等十数次甚至数十次考试才能考中进士, 若要涉足鼎甲, 掇取巍科, 倘无深厚的经史根底、卓越的属文能力、高超的楷书造诣, 是不可能高中的。在这方面, 几乎没有什么侥幸可言。当然, 在决定鼎甲名次的时候, 有时  相似文献   

19.
正1天下第一错字——"避"之所说它是"天下第一",因为这字一是影响大,二是皇帝写的。此匾悬挂于避暑山庄正宫内午门中门上方,匾心有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避暑山庄。一眼看去就会发现,"避"字右边的"辛"下部多写了一横。此错字乃出自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之手,是皇帝的亲笔御书。皇帝写错了也是对的,谁敢提醒皇帝说写错了?何况皇帝有造字的特权。  相似文献   

20.
景高娃 《现代语文》2010,(5):151-153
皇帝是专制体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被奉为"九五之尊""万乘之尊"。然而,这个曾经声名显赫的词语,随着封建制度的灭亡将永远被尘封在历史烟云中。从秦始皇自称"皇帝"到清朝溥仪退位,这一称号流传了两千多年。本文通过追溯"皇帝"这一称谓的由来,考察与"皇帝"有关的别称、用法以及与皇帝有关的用语,探讨了"皇帝"背后隐含的独特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