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年轻一代的生活,他们上网搜集资料、通信、聊天、游戏、购物,成为“网上的一代”。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网络也构建了精彩纷呈的娱乐时空。然而,网络在给青少年人们提供快捷的同时,网上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如暴力、色情也时刻诱惑着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侵蚀着他们纯洁的心灵,借助互联网的犯罪行为近年来也层出不穷。网络的出现迫使我们重新思索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中学生接触网络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网络道德的不足愈加显现,加强学生网络德育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为人们打开了一扇神奇之窗,网络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学习,提供给人们海量的信息和资源,也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身处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学生获得了比过去更大的学习空间,基于网络的学习方式不断地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3.
网络的普及,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当然也就会改变着我们的阅读和浏览。青少年是网上“冲浪”的先锋,而网上信息资源纷纭庞杂、良莠小齐,迫切需要一种网络资源的导航服务,为他们从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寻找、鉴别、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网上资源。中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网络视听节目、博客和点对点的网络等互联刚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网络必将更广泛地走入社会的各行各业,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深刻地改变我们所处世界的面貌。但网上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也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了严重危害,这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还直接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清理‘网上黄祸’.救救孩子!”已成为许多家长和老师痛心疾首的呼声。基于此.对于网络特点的正确认识,对青少年的聚集群——中学生网络心理及其对策的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用虚拟手段为人类开启一方全新的文化空间,人们在网上可以工作、学习、查询、购物、旅游、聊天、游戏等。网络文化以其无可抵挡的魅力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青少年在网络的飞速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是网络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最积极的参与者。 然而,网络世界并不是一方净土,现实文明的阴影同样在网上折射。网络文化混杂着种种不良因素,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许多消极影响,我把这种文化糟粕称之为“网络垃圾文化”。目前,互联网中最应引起全社会  相似文献   

6.
吕梅 《辽宁教育》2010,(7):31-3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以强大的辐射力和感染力吸引着众多的学生,他们可以从网上更快、更多地获取信息,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和乐趣,但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也对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冲击。如何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作用,已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的发展使人类的工作、生活、学习方式得到了极大改善。青少年是最早接受互联网的群体之一,他们受互联网的影响也较大,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力度、深度和广度影响着广大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网络以其便捷、大容量、交互性强等新特点,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都起着其他媒介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应该看到,随着在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上的量变引发了青少年在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质变,在互联网虚拟世界里,随着网络日益为青少年所熟知和使用,各种各样的网络道德问题也浮出水面,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基础设施,为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提供了一个广阔平台。网络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学生,一方面为他们获取知识与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一些不良信息同时也在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已经成  相似文献   

9.
人类文明迈人21世纪,我们迎来了互联网信息时代。网络已日益成为人们了解世界、掌握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人们越来越习惯从“网上”获取信息。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6年1月发布的第1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数量达到11100万人,其中18—24岁的青少年学生比例最高,达到35.1%。这说明学生群体已成为我国网民的主体。网络时代的网络文化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同时也在深刻地影响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情感、思想与心理。特别是接触网络最多的青少年学生。当前,如何引导学生选择和参与上网,让网上的有用信息积极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让他们做到上网有益,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加强对青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传播信息的新媒体,越来越成为当代广大青少年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新途径,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互联网为学生学习和获得信息开辟了新渠道,为他们的交往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工具。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还不十分成熟,对社会现象缺乏客观的评价,对自身的控制能力不够,加上社会环境的压力进一步  相似文献   

11.
李海成 《文教资料》2008,(7):199-200
当今的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然而,有些内心空虚的青少年过于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虚无缥缈的网络生活中,长此以往,对他们的身心会产生无法预料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抵制网络毒品的侵蚀.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网络的匿名性以及青少年自身的需要为他们在网上进行宣泄提供了新的途径。但是这种新的宣泄方式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要努力克服其消极影响,利用其积极作用对青少年因势利导地开展教育。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信息化浪潮和计算机的日益普及,网络正在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对青少年学生影响尤甚,因此有人称当代青少年为"网上的一代"。然而,部分青少年只是掌握了熟练的上网技巧,并未很好地掌握上网的道德规范,出现了诸多不良网络行为,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面对网络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学校要以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学习网络知识,不断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使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网络。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网络化的信息技术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上网,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新事物十分敏感的青少年正以巨大的热情置身于网络之中,成为网络的主力军,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中交友、娱乐和学习,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成长,不论是网络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还是它给人们提供的丰富内容和参与平台,都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心理发展、价值观念等各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人们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疾病--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15.
生活在21世纪的青少年学生,深刻感受到互联网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的变化,也同时体验到对他们精神和灵魂的震撼。互联网满足青少年的自娱自乐,但也让青少年心灵发生扭曲。因受互联网影响而出现的一系列不良思想和行为,正在青少年学生中蔓延。互联网中良莠不齐的内容,冲击着学校德育工作,也对我们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发出挑战。在当前形势下,关注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成长,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交往正越来越受到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青睐。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交往环境的同时,也给他们的社会交往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文章就网络对职校生社会交往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对职校生的网络交往进行正确引导作出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村地区也快速融入到了网络世界。互联网让学生扩大了视野的同时也严重影响到部分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一、网络负面因素对农村中学生的影响1.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影响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互联网给农村中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眼界,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但另一方面,一些带有反动、迷信、色情、暴力、凶杀等倾向的不良信息也夹杂其中。许多自制力较弱的农村中学生出于好奇,在网上游览一些不良信息,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我们要重视青少年的成长.当前是一个新媒体时代,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给生活和学习带来了便利.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也会给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带来一些不良影响.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网络文化现象,把握青少年所处的网络环境,针对学生实际,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网络发展正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各个层面,也包括青少年德育教育.如何发挥网络对青少年德育教育的积极作用,消除负面影响.从网络层面上看要加强网络法规建设,伦理道德建设;加强安全防范;同时要大力发展青少年网站;从教育层面看,要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细化教育目标,创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只有全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净化网络空间,才能把青少年培养成“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20.
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的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尤其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网络给青少年带来了丰富的知识、信息。同时,网络中的负面因素也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形成。针对网络环境给青少年德育带来的负面作用,我们需要重新构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德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