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刊中报     
2003年第1期·课文背景知识·鹳鹊古楼今何在在教古诗《登鹳鹊楼》时 ,学生们朗朗诵读了“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突然有人问 :“老师 ,鹳鹊楼在哪?如今还在吗?”就是 ,鹳鹊“楼”到底在哪儿呢?雄伟的风光是否依然如故呢?原来 ,这“鹳鹊古楼”在山西省永济县西北的古蒲州城遗址上 ,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鹳鹊楼)之一。它由南北朝时北周(公元557至581年)蒲州守将宇文护所建 ,一直到唐代宗大历(公元776年至778)年的二百余载间成为“独立于(黄河)中州的历…  相似文献   

2.
登鹳鹊楼①王之涣白日②依③山尽④,黄河入海流。欲⑤穷千里目⑥,更⑦上一层楼。注释:①鹳鹊楼——故址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城上。其地势本来就较高,加之楼有三层,“前瞻中条(中条山),下瞰大河(黄河)”,是登临凭眺的好地方。鹳鹊,水鸟名,鹊,  相似文献   

3.
有这样一道初中地理会考试题:阅读古诗《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回答问题:(1)作者是在黄河的游的一个地方登高望远的(鹳鹊楼在山西省)。(2)前两句依次道出的两个方位名词是、(方位名词即上、北、左等)。(3“)白日依山尽”是地球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王之涣《登鹳鹊楼》一诗及郦道元《水经注》中《三峡》一文的有些解释我们认为有值得商讨的地方.现将我们的不同意见提出,供广大语文教师同志研讨,并请批评指正.一、关于王之涣《登鹳鹊楼》一诗的注解问题.甲、"鹳鹊楼"不是"在永济县城上".按永济县的地方志及当地人士的传说,都没有这样解释.唐代诗人王之涣登的鹳鹊楼,是在今天的永济县,但原址究竟在哪里呢?应该是在旧永济县城外西南方向,距县城二里许.也就是旧县城址与陕西省的大庆关之间(地处黄河中心).  相似文献   

5.
唐代大诗人王之焕的《登鹳鹊楼》诗中,有一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后人把它制成楹联,悬于鹳鹊楼的台柱上,该楼由此名闻遐迩。  相似文献   

6.
何频 《老年教育》2007,(8):46-46
“逆转”是古汉语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其特点是通过添字、减字、改字、断句等方式,使原意向其反面转化。 话说有一天,明朝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前去游鹳鹊楼。年过花甲、身肥体胖的祝枝山刚爬上二层,就气喘吁吁不愿向上爬了。唐伯虎游兴正浓,也想鼓励好友活动一下筋骨,就高声朗诵台柱上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登鹳鹊楼》的名句:[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有一首诗《登鹳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很多人都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作追求理想的座右铭.其中“千里”泛指远处,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从数学的角度考虑,要在一幢楼上看到1000里之外的景物,这幢楼至少有  相似文献   

8.
初中刊2004·3一、“说”海以调动生活积累师: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共上一节作文课。现在,我想和大家共同背诵王之涣的《登鹳鹊楼》,好吗?(师生共背)。鹳鹊楼是中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之一,有谁知道鹳鹊楼在哪里?生:我猜应该是在山西吧。师:对。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任,名海林,来自山西太原。虽然我的父亲给我的名字中冠以“海”字,但我却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大海。因而,能够见到大海,成了我心中最美好的心愿。我真羡慕你们。作为大连的学生,我想你们每天都是枕着大海的波涛入眠,每日都是伴着浪花和海鸥一起欢快地成长。有谁愿意把你眼中的大海描…  相似文献   

9.
唐诗现存各种版本中,王之涣《登鹳雀楼》又写作《登鹳鹊楼》,注释各异,莫衷一是。历史文献检索表明,用"鹳雀楼"者约占八成,而用"鹳鹊楼"者不到两成;唐宋元诗文皆用"鹳雀楼"写法;明清以后,始有"鹳鹊楼"之称。考该楼原为黄河岸边一座军事瞭望台,年久失修,鹳雀聚栖,因得其名。鹳雀是唐人对鹳的一般称呼,非鹳与喜鹊之集合。明中叶编撰的《大明一统志》是误植"雀"为"鹊"的肇始者,由此引起后人混乱。  相似文献   

10.
“白日依山尽”,这是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的首句,一般认为是写“夕阳西下”的晚景。这种解释,值得商讨。不揣冒昧,略陈管见。鹳雀楼,据沈存中《梦溪笔谈》卷十五:“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又《清统志》记载:“山西蒲州府,鹳鹊楼在府城西南城上。《旧志》:旧楼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鹊棲其上,遂名。后为河流冲没,即城角楼为匾以存其迹。”“鹳雀”,一作“鹳  相似文献   

11.
王之涣的五绝《登鹳鹊楼》是语文教学的传统名篇。首句“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现在都将它解作“夕阳”“落日”,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白日”当是中天的白炽之日。其理由: 第一,在唐以前及唐和唐以后,白日多指中天之日。作“太阳”解的“白日”,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第六册三十九课《古诗二首》,一首是唐诗《登鹳鹊楼》,一首是宋诗《江上渔者》。这两首诗的格式相同,都是五言绝句。从内容上看,它们也是相连相通的:第一首是“热爱祖国山河”,第二首是“关切劳动人民”。编辑同志把这两首绝句编选在一起,是有一定道理的。  相似文献   

13.
《登鹳鹊楼》是一首登高即号的名作。诗人在描景寓理的同时为读者展现出了一幅美妙的山水画,诗中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丰富的动态美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高所看到的号象。“白日依山尽”写诗人登高举目西望所见,“白日”写出了落日的圆且大,它较“夕阳”等词更显得气象雄浑,光辉灿烂,具有生气。“依”声调漫长柔和,“依山尽”生动地写出了太阳沿着雄伟的华山徐徐沉没的动态。“黄河入海流”写诗人登楼俯首南观所得。一个“入”字,写出了水流迅疾,大有一泻千里之势。“入海流”使人联想到千条江河归入大海的壮阔动  相似文献   

14.
《登鹳鹊楼》(六年制小语第五册第五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写的一首五绝。鹳鹊楼最早建于唐代,原先建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城的西南,在黄河中间一个小岗上。楼有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因为常有鹳鹊停留在上面而得名。后来鹳鹊楼所在的小岗被黄河洪水冲没,人们把楼的匾额移到城角楼上悬挂着,算是保存了一个古迹的名称。因为是名胜之地,所以唐代诗人在上面题诗的很多,王之涣这首五绝是其中最出色的一首。  相似文献   

15.
王之焕《登鹳鹊楼》(第四册):“白日依山尽”,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参考书》(下简称《教参》)注:“尽,尽头。”全句意译为“明亮的阳光照着远处连绵不断的中条山,一直到天边”。“尽”,是陈述“白日”还是陈述“山”的?照编者的译意推断,“一直到天边”的主语承前省略,指的是“中条山”,尽,自然是陈述“山”的。这种译释是不  相似文献   

16.
唐人王之焕的《登鹳鹊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但多年来所见注释讲解,却并不完全一致,有些说法似乎尚有商榷之必要。尽管小诗是那么样通俗浅显,这里还是想多说几句,做点探讨。“白日”作何解首句“白日依山尽”的“白日”,过去曾有过几种不同理解,到底哪个对?因为一般工  相似文献   

17.
过去我们教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王之涣的诗题作《登鹳鹊楼》。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却将这一诗题改作《登鹳雀楼》。这是不是说原来的诗题错了? 徐州 何梅 王之涣的这首诗题,向有异文。一作《登鹳雀楼》,如《全唐诗》、《唐诗三百首》、《唐诗鉴赏词典》等;一作《登鹳鹊楼》,如《唐诗解  相似文献   

18.
(一)尽王之焕《登鹳鹊楼》(第四册):“白日依山尽”,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的《教学参考书》(下简称《教参》注:“尽,尽头。”全句意译为“明亮的阳光照着远处连绵不断的中条山,一直到天边”。“尽”,是陈述“白日”还是陈述“山”的?照编者的译意推断,“一直到天边”的主语承前省略,指的是“中条山”,尽,自然是陈述“山”的。这种译释是不合诗意的。  相似文献   

19.
《太原大学学报》2020,(6):73-84
唐诗五绝《登鹳鹊楼》存在很多异文,包括诗题、作者及正文。基于大量的考证以及对该诗所有异文作了辨析,可以断定诗题不是《登鹳雀楼》,作者亦非王之涣。最早收录《登鹳鹊楼》的《国秀集》等诗选署名朱斌,《明一统志》等大量史志载明作者为朱佐日,而包括墓志在内所有关于王之涣的史料均未提及这首诗。另分析认为,朱斌和朱佐日应为同一人。  相似文献   

20.
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名文《滕王阁序》。著有《王子安集》。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诗人、书法家。七绝《回乡偶书》为传世名篇。王之涣:唐代边塞诗人,他的《凉州词》《登鹳鹊楼》是唐代绝句珍品。孟浩然: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五律《过故人庄》和五绝《春晓》为流传千古的名篇。王昌龄:边塞诗人。号称七绝圣手,其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芙蓉楼送辛渐》和《出塞》都很有名。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