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根据载体、书写工具、书写方式、对后世字体影响等方面的对比研究,商代简牍软笔书体是商代的通用字体,也是汉字形体体系中的核心字体,是后世汉字的源头。甲骨文仅是依附于简牍软笔书体基础上的,因载体、书写工具、书写方式、用途的不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字体。  相似文献   

2.
<正>就汉字而论字体,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指文字的形体;二指书写的字体;三指书法家的字体。这三种意义互有关联但各有分别。就文字的形体讲,只需分为正草二体。就书写的字体讲,一般又分为正草隶篆四体,或真行草隶篆五体。就书法家的字体讲,那是指各家书法的风格,可以分得很多,最流行的如颜体、柳体、欧体、赵体之类便是。由于有分别,所以要说明我们所讲的是文字的形体;由于有关联,所以我们又可以从书法中窥测字  相似文献   

3.
张建徽 《文教资料》2010,(12):28-29
汉字是记录并书写汉语言的符号,字体是符号的形体,书写速度则是连结汉字与汉语言的纽带。在汉字字体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结构形式由繁趋简、书写效率逐渐提升,即追求效率性的基本走向,同时呈现出为追求准确性而抑制效率性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汉字字体的变化发展有其内在的演变规律,也有书写要求外在的推动因素。汉字字体是在内外动力的联合作用下不断演变的。魏晋南北朝文字字体的演变与汉字的书写方式和书写材料有关,也与当时的社会风尚、传统文化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5.
导致汉字产生异体的原因有很多,有汉字系统自身内部的原因,也有历史、地域和社会政治等外部原因,本文将从形体结构、字体演变、文字使用等方面探讨。  相似文献   

6.
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屡有发现,刻划符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字,但表明人类思维活动的进步,不排除晚期刻符、图象符号中有些形体、内涵与后来的汉字相同,已经属于早期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文字是由少数"圣人"创造的,在这个意义上,同意仓颉造字说;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创造的,汉字可能就创制于商代或更早些;文字起源是多元的,先秦时期除汉字外,还可能存在自成体系的文字,只是后来被淘汰而渐趋消亡。  相似文献   

7.
引用大量简牍文字材料,论述简牍文字的出现在中国文字学史上的文化价值及重要意义。一则可以改变传统的汉字发展观,启迪我们重新排列汉字演变的历史轨迹,理清汉字发展的脉络;二则可以纠正我们对秦始皇“书同文”的片面看法。  相似文献   

8.
繁体字和简化字的文化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字就是文化,但文字却不等于文化。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具有书写性质的视觉符号系统,从文字的本质特征看,繁体字和简化字的文化含量基本是一样的。汉字由于其记录的汉语的特殊性,其部分形体积淀着历史文化信息,所以汉字文化体征呈现多重性。这是汉字独有的文化风景。流传至今的汉言语文化大多数是用繁体字记录的,但其真正的文化成分是繁体字形体下面的音义(语言单位)的组合。因为那些音义(语言单位)除了用繁体字形体记录,还可以用其他字体记录。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先秦典籍最初就不是用繁体字写成的。  相似文献   

9.
书于简牍     
正现代社会,纸张早已取代竹木简牍成为文字书写刊行的主要载体。而载有文字的竹木简牍,对于我们已然成了具有史料价值的文物。一般认为,最迟自商代晚期开始,我国就进入了简帛时代,一直延续到东晋时期,大约经历了1700多年。此文,我们将重点介绍一下简牍书。简牍,是中国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为未编成册之称。是竹木经过一定的方法加工而成,既可用于书写又便于保存携  相似文献   

10.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更多的是指中国书法即中国汉字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书法,涉及到汉字和书写两个概念,既汉字本身的生成演变、结构特点和书写本身的技法技巧和美学特征.中国的文字不只是记录传承知识信息的文字符号,它经历了从"文字"到"书法"的艺术形态的演变过程,它从字体到书写都是昭显着审美艺术特征的书法艺术.  相似文献   

11.
《尹湾汉墓简牍》中的量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尹湾汉墓简牍》中的量词进行全面的考察,归纳出这些量词的特点,并由此加深我们对于汉代量词发展状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定州汉简《论语》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论语》抄本,与今本《论语》在文字使用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尤其是汉简中使用了大量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俗省字和同义词,这些差异对于研究汉代文字状况和《论语》的早期面貌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武威汉代医简异体字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汉是汉字发展变革的一个关键时期,具体的用字面貌在实物文字材料里表现得较为真切。武威汉代医简1972年出土于甘肃武威的东汉墓葬,内容为古代医方,反映了当时生活用字的实貌。本文对武威医简中出现的异体字的使用情况及其成因和沿革作了调查考释,以期反映东汉用字的一个历史侧面。  相似文献   

14.
汉字起源的研究误解甚多 ,人们多以为汉字的历史是从甲骨文开始 ,其实 ,甲骨文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也不是当时的主流文字 ,更不是当时中华文化的先进代表 ,相反却是那时一种职业性的落后的“变文” ;甲骨———金文———竹简书没有先后的继承关系 ,它们只是书刻文字材料的进化过程 ;汉字的起源不是考古学的问题 ,是心理学的问题 ,是人类文化学的问题。我们不能将文字与书写文字的物质材料等同起来  相似文献   

15.
文章立足于《殷商甲骨文字系统再研究》中的常用字,穷尽性统计出结构对称性甲骨文。结果表明,甲骨文存在结构对称性,并且数量多,对称性明显。先民在造字时追求对称性的审美心理和思维特质,这种对称性来源于先民自身和周围环境。  相似文献   

16.
这里介绍了最近几年与古史研究密切相关的十大考古新发现,它们是:(1)陶寺"观象授时"遗址,(2)洹北商城,(3)花东甲骨,(4)大辛庄甲骨文,(5)周公庙甲骨文,(6)周公庙西周墓地,(7)眉县杨家村青铜器,(8)遂公须皿,(9)郭店、上博楚简,(10)里耶秦简。  相似文献   

17.
莫友芝对水族古文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水族古文字研究已成热点。而早在清咸丰庚申年(1860)四月,莫友芝就已于《郘亭诗钞.红崖古刻歌》中提出水族古文字“初本皆从竹简过录”,“云自三代”,“核其字画,疑斯篆前最简古文”的观点。这是目前所知研究水族古文字最早的史料。  相似文献   

18.
上博简《武王践阼》篇,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见到的《武王践阼》的最早传本。文章通过释读以及字形分析后,就简中几处字形隶定或注释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9.
秦系简牍数量庞大,内容丰富。近30年来秦系简牍的研究逐渐成了一个专门的学科,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不少疑难字得到释定,隶变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字表编撰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20.
甲骨文保留了汉字的本形,能体现造字意图,罗振玉据之纠正了《说文解字》的一些错误,大体上可分为析形、释义、归部三个方面,涉及70个汉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