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叙事学的"叙事"包括叙述方式和实际所讲述的东西两个基本范畴.贺州客家围屋用空间结构手段来立体地记录和理解贺州客家人的文化,围屋作为一种视觉表达方式实质上是贺州客家人在自然与人文、怀旧与崇新、传承与变迁等多层面上进行的一种文学叙述,围屋不仅成为贺州客家人的自我意识表征,而且还成为了贺州客家族群历史的记忆,是贺州客家人对自身文化进行表达和表述的一种社会叙事"文本",同时也为叙事学提供了一种族群历史记忆的叙事范式.  相似文献   

2.
叙事学的“叙事”包括叙述方式和实际所讲述的东西两个基本范畴。贺州客家围屋用空间结构手段来立体地记录和理解贺州客家人的文化,围屋作为一种视觉表达方式实质上是贺州客家人在自然与人文、怀旧与崇新、传承与变迁等多层面上进行的一种文学叙述,围屋不仅成为贺州客家人的自我意识表征,而且还成为了贺州客家族群历史的记忆,是贺州客家人对自身文化进行表达和表述的一种社会叙事“文本”,同时也为叙事学提供了一种族群历史记忆的叙事范式。  相似文献   

3.
作为汉族民系之一的客家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客家人迁往海外,走向世界。海外客家人如何继承和发扬客家文化传统?英语传记《客家魂》很好地体现了客家精神,并且详细记述了一个海外客家家族的族群记忆以及他(她)们作为海外客家人的身份认同困境。  相似文献   

4.
客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族群认同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纽带。作为一个具有自觉意识和文化认同的族群,客家族群自我认同意识的产生根源于其共同的历史记忆。主要包括自身为起源于中原的正统汉人,历经艰苦卓绝的迁徙和抗争,不为他族群所同化的文化坚守。共同历史记忆在客家族群认同中主要表现为中原意识、抗争的族群性和对文化的坚守。历史记忆渗透于客家文化之中,通过客家民居建筑、客家话和客家山歌等象征符号进行文化表述。共同历史记忆成为凝聚客家族群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客家族群认同是基于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客家文化产业发展至今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形成了以客家旅游休闲娱乐产业为主体,客家影视文化产业、客家新闻出版产业、客家元素的创意产业等为辅助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其中,尤以梅州客天下、成都洛带镇、永定土楼群等为代表。但是客家文化产业同时也面临着文化要素提炼不足,文化记忆缺失严重,客家人身份认同减弱等诸多问题。此外,创意生态的先天不足也制约着客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找出一条适合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与路径则变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现代客家建构,是对没有历史和记忆、不能形成认同的文化全球化的反抗,目的是建立起客家人的文化认同,在文化全球化中占据属于自身的文化地位。国内客家的认同更多地烙印上了经济目的,是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吸引海外投资而进行的一场全民性客家建构。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的发现和建构,对于凝聚客家人的文化认同,推动客家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身份认同是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新加坡由于受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国家,因而新加坡的身份认同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文化标本的意义。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反映的是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心态。新加坡英语文学作为新加坡的主流文学创作,深刻地反映了新加坡人在身份认同过程中所表现的族群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双重困惑。  相似文献   

8.
从闽、粤、赣交接区域等客家基本住区外迁的客家人,经过数百年的变迁,在与当地民族的交流、融合过程中,其语言、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出与客家原乡很不相同的特征。在客家族群认同方面,他们更多的表现在对祖居地的认同。而这种认同主要来自他们对祖居地的历史记忆。广西陆川县的客家族群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9.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民系具有强烈的认同心理,而客家人的这种认同主要表现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客家人认同的心理归属与精神纽带,对文化的认同是海内外客家人追求的根本。客家是一个文化群体,文化是客家民系之根。所谓的血缘认同只能是对某一宗族和亲缘关系的认同,并非对整个客家民系的认同,因此客家民系认同的心理基础与本质是文化而非血缘。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以来客家影像的历史叙事与文化建构,客家女性成为历史叙述的主体,成为文化景观的符号,借由女性形象的视觉符码,女性身体承载了历史叙事与文化认同的双重功能。两岸三地的客家影视剧在不同地域文化历史背景下,客家女性形象塑造中均呈现女性图像化、女性符号化的影像特征,由景观所代表的女性身体被赋予了特定的社会功能,性别叙事的背后是族群历史建构,女性符号承载的是族群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1.
记忆与身份认同之间的交互关系是当前文学"记忆话语"研究和讨论中不可不提及的问题。文学作为承载和传播历史记忆的核心文字媒介,既是展示个人回忆的场所,又能够在对个人记忆的文学演示过程中形塑个体身份认同。本文试图从记忆与身份认同的交互关系以及文学作为记忆和身份认同的媒介入手,厘清记忆、身份认同及文学演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赣南客家的文化悠久,石城县花村客家人紧邻客家的发源地宁化石壁,历史上客家人在南迁过程中滞留当地,形成一个个分散的客家村落。该论题是以紧靠125国道路旁的一个客家行政村为研究范围,参与观察了这一村落中10个自然村举行的宗教游神活动,结合访谈资料,利用人类学上关于仪式与文化解释的相关理论,揭示出客家人通过宗教仪式来增强族群文化认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族群身份重构是在社会文化变迁、历史记忆重构、族群认同等多种历史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明清以来,多元一体的国家格局的深化,促进了内地移民与丽江纳西族之间的文化互动与融合,推动了族群身份的重构与地方文化多样性发展,对纳西族的文化变迁及发展产生了积极意义。族群认同、身份建构与国家认同之间不是彼此消长、二元对立关系,而是彼此互构、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嘉应学院学报》2017,(10):16-21
粤东客家人"过番"的历史由来已久,明清达到高潮。"过番"是客家族群文化中的一道烙痕,它成为了客家人深刻而永久的记忆。"过番"之行牵系着客家妇女的累与痛、爱与恨。客家妇女为血泪"过番"的历史做出了牺牲:正是客家妇女坚强不屈,不畏生存的困境,而为客家人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谋生、发展,提供了后方保障与精神支柱。同时,客家妇女的"过番"又为现代客家人侨居南洋甚至广袤的世界而生存、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前期基础,为国家的昌盛作出了巨大的奉献。  相似文献   

15.
康巴文化是当地羌文化与汉藏文化不断融合,且适应当地特有自然环境而形成的。历史上由于当地人口的高流动性、小规模部落分治的社会制度以及各种外部影响,整个康巴社会内部始终没有形成统一局面,也没有族群意义上的康巴认同。文成公主的传说和格萨尔王的传说分别体现了汉文化与康巴文化及其身份认同、康巴本土文化与其身份认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身份、差异与认同:当代多元文化主义的公民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族群身份是当代多元文化主义的核心概念,其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公民身份.针对自由主义的普遍公民观,多元文化主义提出差异公民观,在承认公民平等权利的基础上,强调族群差异的公共性,同时,主张族群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必要前提,国家认同是族群差异的精神基础.对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多元文化主义倡导积极国家观,认为国家应在保障少数权利方面有所作为.差异公民观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差异政治观,对当代多族群国家的族群政治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客家"族群在香港新界和台湾六堆有不同的历史形成背景。两地在19世纪末期以后分别受到不同殖民政府的统治;在不同的政治社会背景下,"客家"身份建构呈现出差异;由于两地历史经验的不同,"客家"身份形成的时间与对地方社会的影响也不尽相同。藉由比较新界与六堆两地客家族群与认同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差异与联系,有助于更进一步思考近代殖民经验对于族群身份建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族群认同以历史记忆为基础要素,并通过文化表征加以巩固和维持族群边界。国家认同是多元族群国家中重要的国民意识,是安邦定国的思想纽带。作为南疆边陲的靖西壮族共同体,具有以真实的历史记忆作为基础的文化想象、基于传统文化表征的民族意象以及基于现实民族团结的国家形象,实现了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亚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是当代亚裔研究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种族或族裔背景是身份认同的基础。亚裔在美国一个半世纪的开拓历程中,他们的身份认同经历了以下几种变迁:暂居者(侨民)、族裔美国人、亚裔美国人和正在生成的一定程度的多数族或族裔美国人。而第一种身份认同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体现了亚裔美国人对美国社会文化的接受和适应,也反映出美国多种族社会中复杂的族群认同现状。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的对外交往呈现出日益外向型的特点,海外华人及其文化认同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客家人,作为汉民族的一个民系,由于其独特的移民史而在这其间更为引人关注。海外客家人的认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海外客家人随着其身份和国籍的改变,在政治认同上逐步形成了忠于居住国的价值取向。而文化认同的发展有其特有的轨迹和规律,由于存在着种种难以割舍和明晰的因素,在相当一部分的海外客家人中,还或多或少地保存着强烈的中华文化认同的取向。尊重、正视这一现实是我们在发展与海外客家人之间的民间经济外交时应予以重视的问题。唯有尊重历史和现实,尊重海外客家人的情感与选择,才能使得客家人在中国的对外民间经济外交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