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0 毫秒
1.
陇南石窟和中国古代历史三教合一包含三教形成、三教一致、三教鼎立、三教合一等阶段。陇南石窟包括五种情况:佛教;道教;佛教为主,佛道兼容;道教为主,道佛兼容;儒、道、佛兼容。陇南石窟三教合一有五重涵义:从三教各自角度观察之三教合一;从三教融合整体角度观察之三教合一;三教各自独立、和而不同;三教亦此亦彼;三教之中儒家一统。三教合一反映陇南宗教文化演变历程。陇南石窟为我们研究儒、道、佛三教和三教合一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
佛教与儒、道从排斥、斗争到融合从而中国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构成了以儒家为主干,佛、道为两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中具有非常丰富的生命教育观。儒家关注生命的道德主义教育,重视道德教化;道家关注生命的自然主义教育,重视养生保真;佛家关注生命的超脱主义教育,重视定慧修持。虽然儒、道、佛三家的生命教育观各有侧重,但能相融相济,形成了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的文化性格。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人生的不同阶段、人生的不同境遇中,它们不但成为中国人传统的生命教育观,也成为中国人传统的处世智慧。  相似文献   

4.
中国唐代的音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以其异彩纷呈、姿态繁盛而著称于世。唐代统治者实行儒、道、佛三教并重的思想文化政策,儒家、道家和佛教各家思想渗透于唐乐之中,并发展成各自独特的音乐体系,进而形成了儒、道、佛互补或合流的音乐美学格局。唐代美学思想的多元特征,是促进唐乐兴盛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5.
佛教在岱阳地区的传承发展,在帝王封禅与因之而形成的特殊文化空间、各时期佛教政策、僧人与皇室的特殊关系及佛道交锋的作用下,不同历史时期各有兴衰起伏,呈现不同的面貌。佛教在岱阳地区与道、儒等意识形态共存并交流互动,在相当程度上会通融合,成为泰山三教合一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出世之教与治世之道——试论儒佛的根本分际徐文明儒、释、道三家并称三教,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虽然佛教是外来的,两汉之际始传中土,但经过长期的融合与消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三教并立不仅是汉魏以来的历代国策,也是一种实在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唐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儒释道三教并行,"外服儒风,内修梵行"是当时文人的一种风尚,他们在讲圣人之道的同时也信奉儒家学说,隐逸避世、参禅论诗成为除了垂名朝野、建功立业之外的另一种风景,亦儒亦佛、非儒非佛是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在现实和理想挣扎之中的一幅缩影。晚唐诗人方干就是其中具代表性的一位。  相似文献   

8.
牟子与契嵩作为不同时代的佛教思想代表人物,他们面对儒家伦理思想的挑战而不得不对儒佛关系做出抉择,而二者在抉择儒佛关系方面却呈现出不同的方法和特点.牟子在佛教初传时期面对儒家的诘难采用的是妥协论证的方法,即承认儒家思想的正确性,再从儒学中找出与佛教类似的思想和观念来证成佛教;契嵩于佛教鼎盛之际,以方便教化的思路调和儒佛之间的矛盾,即视儒学为佛教的“方便法门”,主动将儒学纳入其佛学体系而实现儒学与佛学的无缝对接.从牟子和契嵩有关儒佛“孝道”的论述中可以具体表现出这两种抉择思路的不同,但它们都属于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儒佛圆融”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9.
作为两种异质文化,儒佛在道德伦理、人生虚实和因果报应等方面存在着冲突,在长期的论争中,双方不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佛教在吸收了中国儒家的伦理思想后,逐渐成为中国化的佛教。儒学通过对佛教思想的吸纳,构建了儒学的本体论,为儒家"亲亲"、"仁民"、"爱物"、"等差"的伦理政治找到了形而上的根据。两者的成功结合,启示我们一方面不同文化思潮之间冲突与融合,可以促进人类文化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有利于本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耶律楚材纵横儒、佛、道三教,是中古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这个问题是一个鲜有的研究课题。作者认为,研究历史上这样一位少数民族政治家的儒、佛教观,选题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他的儒佛教观具有“宗儒”、“重禅”的特点,并有强调儒佛互补、调和儒佛的色彩。本文依次论述了耶律楚材“宗儒”观的形成及其表现,“重禅”观的形成及其表现,以及调和儒佛的“儒佛互补”问题。并通过论述剖明,在对待儒佛关系上他实质上偏重的仍是儒,这是同他的“济世安民”的抱负和“经国治世”的主张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唐代既是佛教传播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们反佛的关键时期.傅奕、韩愈等人的理论批判揭露了佛教的欺骗性,使人们认清了佛教的本来面目和巨大危害.玄宗、宪宗、武宗对佛教的政治打击不仅使佛教势力暂时消沉下去,而且使人们对佛教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禅宗分化及南宗的发展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韩愈借鉴佛教的祖统说提出了道统说,李翱将佛教的修行办法运用到个人修养方面,为理学的创立提供了条件."三教可一"的理想最终以"三教归儒"的形式得以实现,古老的儒家学说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和合文化,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整合统一;儒、道、佛三教的和谐相处,和合为一。阳明山作为一座文化之山,恰好体现了这一精髓,它由道教奠基,因佛教闻名,从大儒王阳明而得名--三教和合为一体。打造阳明山的文化,也应该突出和合文化的特征,以和合三教为文化载体,建造立于一山的三教庙宇,打造优势互补的三教文化,再现各具特色的三教礼仪。  相似文献   

13.
荣梅 《滁州学院学报》2013,15(1):15-17,29
中国禅宗自然观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的思想资源:一是佛教的自然观,二是老庄道家及玄学的自然观,三是儒家的自然观。禅宗自然观是佛道儒三教思想融合的结晶。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历史上,始于春秋的儒家学说,自两汉之际就开始传入中国的佛教,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教,这三教——儒释道,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既有矛盾、斗争、冲突,也有相互交流、融合、渗透。这三教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大众传统信仰文化的主要内容,也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很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些文化,一定会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本文尝试从儒释道的基本内容和社会意义等方面做一下阐释。  相似文献   

15.
隋唐三教融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本文分二个方面论述隋唐儒佛融合的情况,一方面,从佛教对儒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来看,主要表现在忠孝礼义等方面;另一方面,从儒家对佛教的吸收和融合来看,主要表现在佛性义理等方面。儒佛在隋唐时期的融合为宋明理学的形成奠定深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近日 ,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了李安纲先生主编的《三教九经》丛书。这是一套颇具特色的丛书 ,共收录了佛、道、儒三教的九部典籍 ,计有佛教的《金刚经》、《心经》、《圆觉经》;道教的《道德经》、《南华经》、《文始经》;儒教的《易经》、《论经》、《礼经》等。这套丛书的隆重出版 ,标志着我国的文化普及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该丛书一个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将分属于佛道儒三教的经典置于一处 ,加以整理。这显示了编者宏通圆融的文化观念。佛、道、儒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大基本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经过数千年的递嬗演变 ,逐渐形…  相似文献   

17.
宋初佛教的势力相当盛炽,同时儒、佛、道三教合流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在如此社会环境与文化思潮中,梅尧臣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较深。佛禅思想渗透到梅尧臣的诗歌创作中,使其诗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思想可谓是“阳儒阴道,外儒内道,道中有儒,儒中有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动态体系中,道家始终能够与儒家比肩并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主动脉之一。道家为什么能够在以儒家为正统的数千年中国历史中始终保持活力与生机?正是本文意趣所在,即尝试从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和谐”与“外适应”角度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钱伟 《林区教学》2011,(2):11-13
在上千年的历史递嬗演变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历史上,儒道佛三教的冲突始终不断,三教的融合也一直是思想文化发展的主流。儒道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各自富有特色的哲学思想,但它们并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融互补的。通过对儒道佛哲学思想的特点及其差异的分析,探讨三教在思想上的相通互摄,相异互补,并认为,儒道佛三教人生哲学在现代与未来仍然可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三教”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尊奉老子为教主的道教和尊奉释迦牟尼为教主的佛教。但在如何统一的问题上,三派的主张各有不同。一般说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以儒为主,援佛道入儒;以道为主,援儒佛入道;以释为主。援儒道入佛。纵观张三丰的论述,可以发现他“三教合一”的思想特点仍然是以道为主,援儒入道、以道通儒,但呈现出趋向儒家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