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视听界》由内部刊物转为公开发行,我作为她的老读者,感到由衷的高兴,愿写一点文字,略表祝贺之忱。我喜爱《视听界》这个刊名,觉得内涵宽广而且有些诗意。实际上,这名字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两句诗也有巧合。记得《视听界》诞生不久,她的主编韩泽同志曾引用“不穷视听界,焉识宇宙广”这两句诗,并记之于文。我读到文章以后,对这两句诗印  相似文献   

2.
年过不惑之人的青春记忆中,以“朦胧诗”之名闻名诗坛的舒婷(《致橡树》)、北岛(《回答》)、郭路生(食指)(《相信未来》)等,绝对是心灵深处浓重的泼墨。  相似文献   

3.
审阅稿件,不时遇到作者引用鲁迅《自嘲》中的两句著名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于这两句诗的大意,大家都能理解;但具体到这两句诗的字句应该怎样解释,是值得考虑的。一般来说,人们对后一句的理解不会产生歧义,因为它很具体;这里关键在于对前一句中的“千夫”二字的解释。长期以来,无论在口头上或报刊上,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一句的解释,已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说法:“‘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引自《在延  相似文献   

4.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林黛玉的“葬花词”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句。若是从新闻的角度来欣赏这两句诗,却能有小小的启发,这就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人类社会,事物的变化,同过去相比,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怎样把人们惯见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写出来,既有回顾,又有远瞻,不走旧辙,赋予新意,这的确需要笔下有一定功底!  相似文献   

5.
这是吳玉章同志为了纪念《新华日报》被国民党反动派封閉十六周年写的一篇回忆录,发表在一九六三年二月二十八日的重庆日报上。現征得作者的同意,轉载在这里。  相似文献   

6.
新华日报年轻记者马健采写的专访《您有六个亲人在前线》(以下简称《亲人》)分别获1986年全省、全国好作品一等和三等奖。这的确是一篇佳作。《亲人》的作者以敏锐的触角,用饱蘸深  相似文献   

7.
传媒资讯     
《纽约时报》尝试公众捐助式报道据《中国新闻出版报》:美国《纽约时报》在科学版登载的一篇文章尝试了一种全新的新闻运作模式。文章作者在采访等方面的费用并非由报社提供,而是由公众和机构捐助。这篇文章跟踪报道了漂浮在太平洋上的一个巨大垃圾堆。文章作者林赛·霍肖虽说的确是一名新闻人,但并非《纽约时报》旗下的记者,而是一名  相似文献   

8.
一月十日《人民日报》第二版中间位置,以较大篇幅刊登了题为《丰收后的农民在思索着》的新闻照片,这是作者陈宝生在陕西省府谷县上母胡(土马)村农民吴二福家场院里拍摄的。这幅新闻照片取材于秋收,却又不同于一般的秋收报道。作者在立意、人物刻划和表现方法上都有求新之意,是一幅寓  相似文献   

9.
《塞上行》是新华出版社出版的《范长江新闻文集》中的一部。是作者继《中国的西北角》后,于一九三六年冬至一九三七年春所写通讯和文章的结集。除去前面三篇短文,都是在当年晋绥陕甘各省考察的“行纪”,其中《忆西蒙》占去大量篇幅,而在当时影响最大的首推《陕北之行》和《西北近影》两组文章。一九三七年二月四日,周恩来同志在西安第一次见到范长江同志的时候就说:“我  相似文献   

10.
二月十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大寨之路》(作者是新华社记者莎荫、范银怀),是一篇十分感人的通讯。这篇通讯运用大量的材料,把大寨人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移山填海的革命气魄,活生生地在我们面前展现出来了。人们读过这篇通讯,并不感到这仅只是七  相似文献   

11.
嘉宾 《出版视野》2005,(6):47-47
审阅稿件,不时遇到作者引用鲁迅《自嘲》中的两句著名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于这两句诗的大意,大家都能理解;但具体到这两句应该怎样解释,是值得考虑的。一般来说,人们对后一句的理解不会产生歧义,因为它很具体,这里关键在于对前一句的“千夫”二字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杂志》第4期《对话》突出热点,立足现实,抓住趋势,展现未来,读后给人启迪,催人思索。第一,公共图书馆是向社会公众提供文献信息和知识咨询服务的社会文化机构,它在为我国社会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记者韩阳)4月25日,《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与《落霞三部曲》作者二月河在河南南阳师范学院,展开了一场"朝阳"与"落霞"的论战。这场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和新浪读书频道主办的大师级对话,不仅吸引了现场众多观众,也牢牢吸引了很多网友在线"观战",  相似文献   

14.
新闻名篇《西瓜兄弟》的作者究竟是谁?二十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王匡,一说是解清。王匡同志在新华通讯社,解清是黎辛同志的笔名,现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如果今天这些新闻界的老战士尚健在时我们还不把史实澄清,后人就更难分出真伪了。因此,我认为应该为《西瓜兄弟》的作者正名。认为《西瓜兄弟》的作者是王匡的,远的不说,近者可见1983年由复旦大学新闻系主编的《新闻学词典》。它在《通讯特写选》这一词条中说到该书收了“王匡的《西瓜兄弟》”。查阅这本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在1961年编辑的《通讯特写选》,在第122页上,《西瓜兄弟》一文的作者的确为  相似文献   

15.
企业报稿源缺乏,真正高质量对路的稿件更是难得。解决的办法可以有多种,而编辑部及时吹风、向读者作者定期提示报道要点是切实可行应持之以恒的做法之一。比如《唐钢报》就每月发布『编辑部吹风』。二○○一年二月八日该报刊出的《编辑部吹风》要求:本月宣传报道要围绕二月份党委行政工作安排,认真贯彻即将召开的公司党委工作会议和二○○○年总结表彰大会精神。报道要点分别为(这里只列条目略去内容):一、对标、挖潜活动报道:二、重点攻关及重点技改项目报道:  相似文献   

16.
张升 《图书馆杂志》2011,(12):74-78
《四库全书》是乾隆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一日正式开始编修的,稍后四库馆正式开馆(约在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底);前四部《四库》修成时间是在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随后四库馆正式闭馆(约在乾隆五十年正月)。四库馆是为前四部《四库》而设的,前四部《四库》修成即撤馆。因此,我们不能将续办三部《四库》、重校《四库》与前四部《四库》之编修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7.
编辑学讨论应当深入,这是学界的普遍呼声,但如何深入呢?愿有志于此道者都来认真思索一下这个问题。本期我们向大家郑重介绍胡光清同志的《中国古代编辑活动和编辑思想的一般特点》(上),这是作者以“中国古代编辑思想史论”为总题而撰写的系列文章的首篇。对于此作现在就予以品评尚为时过早,但有两点值得在这里说一下:可以看出,作者的立论是构建于翔实的史料之上,且其内容没有空泛的“议”,而是扎实的“论”;文章展示了一个新颖而具体的研究课题(“中国古代编辑思想”及其相关种种),这表明作者已在向学科研究的纵深挺进。  相似文献   

18.
文章的可读性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文章中所体现的信息量的多少,是决定文章可读性与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在一般情况下,容纳的信息量较多的文章,其可读性就强些。为什么信息量的多少可以影响可读性呢? 请先看杜甫《登高》中的两句诗——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诗为什么多年来为广大读者所喜爱,成为  相似文献   

19.
在毛姆的作品中,《面纱》的确是最受读者欢迎而最为评论家所诟病的作品。在毛姆的作品中,《面纱》的确是最受读者欢迎而又最为评论家所诟病的作品——从小说的情节铺排和人物塑造上来看,《面纱》不及《乱世佳人》宏大壮丽以及史诗的气概;从对人性和社会探索的深度上来看,《面纱》也不及《刀锋》那样深刻而引人深思,无非就是一个“包法利夫人”的通俗涉外版。  相似文献   

20.
1991年来,洛阳市首起新闻官司由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裁决。至此,围绕《青运会引起的思索》(以下简称《思索》)一文长达两年半时间的诉讼,终于以《洛阳日报》两记者和洛阳日报社胜诉而划上了句号。告记者、打新闻官司是近年“时髦”的社会现象。透过这一现象,一个非常现实而又棘手的问题在人们心头萦绕:什么是侵害名誉权?公民和法人怎样才能真正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新闻单位(记者)怎样才能走出“笔墨官司”的困扰?洛阳市首起新闻官司前后,或许能给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