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自由和成长为特质的童年精神由“智慧教育”传承和发展而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对儿童主体精神、伙伴精神、游戏精神、创造精神等的观照,是对儿童阶段生命特有形态、诉求的尊重和保护,学校以此促进教育改革、重塑校园生活,帮助儿童在校园生活中获得生命真实的成长。  相似文献   

2.
"游戏精神"是最具有儿童精神特点和审美意味的心理状态,对满足儿童精神成长需求,培养儿童热爱写作的态度有重要意义。儿童写作教育应张扬儿童的"游戏精神",改变写作教育重"实用"轻"审美"的倾向,以利于儿童最终形成既符合社会需求又体现自我个性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3.
精神追求:儿童艺术教育的必然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儿童艺术教育中,人们往往过多关注儿童艺术技能的获得,有意无意地忽视艺术教育活动中儿童的精神追求.如何在精神层面思索儿童艺术教育的真谛,是广大儿童艺术教育者无法回避的课题.教师要在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自然、随机地激发儿童与艺术对话的渴望,在对话中不断提升儿童的艺术感受力、创造力,最终实现儿童艺术教育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4.
"儿童的发现"是"五四"时代的几大人性启蒙发现之一,它与我国教育的近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启蒙依然是我国当前社会的主题,因此,"儿童的发现"依然是引导我国教育前进的向标。当前我国教育的儿童观困局是儿童意识的低落和成人生活本位的价值观。它对儿童自然人性成长的障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将来的教育叙事和教育实践必须让儿童和学生进入中心位置,运用生态学的精神,对儿童的精神世界重新进行深层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教育对话是促进儿童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探究教育对话是为了寻求儿童精神成长的更有效的方式。在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同一性思维批判中,列维拉斯提出了强调"为他者"的新伦理范式,这为思考教育对话开辟了新视野。在他者伦理视域中,教育对话是一种教师回应学生"言说"的精神关怀责任,也是师生"所言"中的一种话语精神构建,还是一种教育民主精神的体现。重构促进儿童精神成长的教育对话,首先是建立他者伦理视域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对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回应的精神关怀关系,其次是师生在教育实践中结成"精神类主体"走向多元和解。  相似文献   

6.
教学对话需走进儿童精神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林伯格说:"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志."[1]童年是人生的特殊阶段,儿童是与成人相联系但又有其独特性的生命存在.然而,笔者见到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由于儿童精神世界是一个至今为我国教师教育所忽视的领域,教师缺乏相关的理论素养,他们与儿童精神世界相隔膜,阻碍了教学对话的顺利进行.本文就此作教学病理分析,以期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应当实施"精神成人"教育,由于高职院校在教育内容和实施方式方法上有其自身特点,高职阶段的重点是要让学生树立精神自信,引导学生有"精神成人"的教育需求,养成自由思想的思维习惯,并以"专业成才"促进"精神成人"。通过"精神成人"教育,尽量使学生在高职阶段完成"精神成人"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传统儿童教育的误区可以归因在没有认识到儿童的精神发生现象和发生规律.没有认识到成人的精神世界是要经过儿童的精神世界的数次结构性转换才能达成.对儿童精神发生现象的无知是成人本位的儿童教育和儿童文学创作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的根源之一.中国传统教育和传统儿童文学创作所强调的将成人世界的"大道理"教给幼小儿童、时下流行的儿童读经运动等等,都是脱离儿童世界的.中华民族迄今在文化层面上尚未建立现代儿童观念和现代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9.
当前的教育很少直面儿童精神及其内在本质,致使儿童精神被偏好秩序、追逐功利、崇尚理性的倾向所挤占,儿童的精神世界被挤进了太多不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最终导致儿童精神的异化。因此,教育应反省自身,反省教育制度和教育行为是否违背为人的伦理,进而真正观照儿童精神的成长,把儿童当作儿童,正视儿童的游戏,打破困束儿童的围墙,着眼儿童的幸福,以儿童自身独特的而不是成人认定的精神特质为基础,如此才能真正成为有助于儿童精神成长的为人之学。  相似文献   

10.
幼儿快乐的源泉来自"游戏精神"。游戏是儿童期身心发展的必然产物,源自儿童内心的需求,与儿童精神发展水平、特点相吻合,是最自然的一种精神展示方式。游戏精神是让游戏回归儿童生活,倡导回归本真的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关注儿童当下的快乐,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持续体验到一种自娱娱人的、开放和自由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质疑精神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前提.培养儿童的质疑精神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儿童的质疑精神作为儿童的一种敢于提问的态度,在其具体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和家长不仅需要给予儿童充分自由的探索空间,而且应在尊重儿童活动的主动性和主体性的基础上,改变自身传统的教学和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12.
儿童生活作为完整生命存在的一个阶段,有着独立的意义与价值。然而,现实生活中儿童生活却异化于社会给定的培养目标、行为准则以及规范标准中,表现为生活中主体性、生命体验以及创造性的缺失。究其根本,源于教育精神的异化。真正的教育就是解放,让儿童知晓其本性里面原初的和根本的素材构成,帮助儿童找回自我。因而,教育应当观照儿童的美好生活,在自由、创造、自我实现以及德性的精神下唤醒、带领、指引儿童过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3.
语文作为小学阶段学生接触较多,影响力较大的学科,成了儿童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笔者根据《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精神和小学生的年龄和语文教学的特点,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努力探索出整合语文学科资源,塑造小学生民族精神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南京市三牌楼小学基于"立公共精神,育'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教育主张,创设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场景,强化儿童公共精神的培育,形成了以"情景分析→寻找精神生长点→链接资源→创设场景→场景学习→共享成长"为流程的实践范式,提出了运用场景进行公共精神培育的教学路径、样式和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5.
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渗透数学文化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使儿童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在游戏活动中渗透数学美,使儿童获得快乐积极的体验;在数学区域活动中渗透数学精神,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优秀品质.  相似文献   

16.
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渗透数学文化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使儿童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在游戏活动中渗透数学美,使儿童获得快乐积极的体验;在数学区域活动中渗透数学精神,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优秀品质.  相似文献   

17.
儿童的成长依赖于遗传因素和文化环境.教育是支持儿童成长的文化条件,但教育并不一定意味着干涉.对于儿童的某些机能的发育和成长,教育应当是"消极"的,只是做一个"看护者"或"浇水施肥的园丁"就够了;而有的时候对于儿童的某些知识、技能或品质,教育则应当是"积极"的,积极去教授、陶冶和塑造.  相似文献   

18.
公益精神的传播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文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儿童绘本作为大多数家长给孩子进行阅读教育的第一选择,能够为公益精神的传播提供一个直接有效平台。在儿童公益绘本的创作中,要重视各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需求,展现出儿童绘本的艺术魅力与教育魅力,让公益精神从儿童阶段就能埋下种子,发挥作用,引导社会正向思考。  相似文献   

19.
活动区游戏是目前幼儿园教育中一种有效的教育途径。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要让活动区游戏真正回归儿童,让幼儿在其中收获快乐与成长,需要幼教工作者从"儿童的视角"去探究儿童的活动区游戏,从儿童本身、儿童的游戏精神、儿童在游戏中的成长三个方面来思考回归儿童的活动区游戏的创设、支持与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20.
《嘉应学院学报》2016,(10):96-100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文化语境下,人们一面享受着物质与技术的繁荣与便利,一面又承受着心灵上的空虚与彷徨,现代人的生存发展遭遇空前的困惑与危机,每一代新生的儿童都被喻为"垮掉的一代"。人类精神的复归,必是从个体精神之初的儿童时期成长起来,以童年精神为起点与"母体",探析儿童精神教育路径,通过儿童文学、儿童哲学、儿童游戏、大众媒介等路径,培育儿童精神,以守望、复兴现代人逐渐荒芜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