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保罗·拉比诺的《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从人类学家本身及其调查对象出发探讨田野作业中的“他者”。当地人一旦成为“资讯人”,其文化立场与本土文化便产生了对立,出现他性特征;人类学家由于其本身的异域文化属性使其具有天然的他性特征;资讯的他性导致田野调查也必然存在他性特征。人类学家对相同文化的多重阐释证明了拉比诺“文化即阐释”观点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教育人类学家明确提出了建立学习人类学的理念,并将其确定为教育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在美国,学习人类学的理念发端于文化传递理论,其理念在教育人类学领域中确立后出现了研究文化习得的转向,此后在情境学习理论和学习的社会理论推动下,迈向了实践本位学习的研究,成为西方学习理论的主流话语.学习人类学的研究为教育人类学研究学习问题提供了人类学经验,拓展了当代教育学科的文化和学习观念,充实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3.
西方旅游人类学发展至今已逾50年,但无论是在人类学领域还是旅游学领域,旅游人类学家都面临身份认同的尴尬与知识信度的危机。在人类学领域,田野调查中的(旅游)人类学家常常被误认为嬉皮士或旅游者,其旅游民族志与旅行游记雌雄莫辨。在旅游学领域,旅游人类学的解释主义理路因缺乏信度而受到实证主义者的诘难。这导致旅游人类学的知识生产陷入步履维艰的认识论困境,(旅游)人类学家既有与旅游者相混淆之虞,又要提防其学术文本沦为文学作品,而且一不小心还会卷进更大范围的质性与量化研究方式之争。表面上,这种困境部分地来自主流人类学的表述"原罪",以及旅游的娱冶性,但本质上却源于特定认识方式关于他者和文化接触的知识信度问题。质性的解释主义范式认识论困境是普遍现象,它在主流人类学表现为反思人类学浪潮,在旅游学表现为对民族志知识与旅游真相之间关系的质疑。因此,对主流人类学而言,现代旅游现象可能是其反思经验与田野调查方法得以应用与深化的实验场之一。  相似文献   

4.
人类学在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把了解不同群体的文化定为自己的最终目标的过程中人类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和解释文化。20世纪人类学家确实忙于给文化下定义。当今的人类学家基本上认为文化是后天习得的、群体成员共享的、使他们有别于他人的并且每一位人成为完整社会人所不可缺少的。本文旨在介绍他们的各种主张的基础上反思我们所使用的文化的定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人类学家们正在对自己的学科进行全面的反思。这主要体现于对以往写作范式的不满以及在人类学理解界限方面所表现出的张力。电影和其他视觉媒介至少能为人类学的变革提供经验的场所。影视人类学注重的不是影视本身,而是渗透并且编码于影视中的涉及化的一系列关系。在交流中,影视人类学为人类学知识提供了很多新途径,通过这些途径可以理解化传播并重新确认化建设的领域。通过从基于“单词一句子”的人类学思维向基于“形象一序列”的人类学思维的转变,学们建构了影视人类学的智力基础。从认识论和表述手法上看,新兴的影视人类学是对书面人类学的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儿童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新兴分支,但人类学对儿童与童年的关注已经有相当漫长的历史。儿童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是儿童与童年研究。本文梳理了儿童人类学的历史与发展现状,重点介绍了美国人类学家米德和哈德曼等人的观点。米德认为,20世纪最大的成就就是将对儿童本质的理解融入到对儿童的养护与教育中去。当代儿童人类学家承认儿童既是"脆弱的",也是"主动的行动者",并致力于在社会复杂的关系中寻找儿童的声音。如何迎接真正的"儿童的世纪",将对儿童与童年的理解融入中国的儿童教育中去,这将是一个值得我们长期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田野工作又称为"田野调查",是西方文化人类学的一个术语,指人类学家或民族学家在特定区域或社区中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作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田野工作也是民族音乐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教育人种志是教育研究对人种志的一种借用,它具有人种志的根本特征和研究规范,又体现了教育研究的学科特色。自20世纪初人种志在西方人类学中确立其方法霸主地位之后,一些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50年代将人种志运用于教育研究,从而萌发了教育人种志的雏形。随着质的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兴盛以及教育人类学的诞生,教育人种志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逐渐成型,并在正规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关于教育人种志的理论探讨与反思,使得该研究方法的应用范围逐渐向纵深发展,并诞生了学校教育人种志。  相似文献   

9.
《音乐人类学的视界》一书,汇集了音乐人类学家内特尔等人的重要研究成果,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当前音乐人类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为我们开启了当代音乐人类学全球文化视野研究的新视界。从音乐人类学文化变迁的研究、音乐人类学对音乐美学的研究、音乐人类学与音乐教育研究三个方面,论述音乐人类学的文化研究对我国本土音乐人类学发展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把影视技术运用到人类学研究中,是人类学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电影的号召力和震撼力远远强于用笔的书面描写,但是电影的缺陷(例如它的直观性,或者说暴露性)也使得人类学家在拍摄人类学影片时遇到更多的困难,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影视人类学影片拍摄中的伦理问题。如何把握人类学家与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对影视人类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就影视人类学影片中出现的伦理问题表述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1.
美国女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以其卓著的成就在人类学学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通过《菊与刀》所作日本文化模式的经典个案研究来看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理论的特点,并论及《菊与刀》之于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文化模式理论所引发的争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山下晋司是日本著名的人类学家,他的研究领域中很重要的部分涉及观光人类学。本文从1996年至2011年15年间山下晋司编著的四本著作出发,探讨日本有关观光人类学领域的发展变化走向,以及这一领域如何制度化专业化过程。从而揭示,"观光"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背后反映的则是整个世界的变化,而"观光"的研究扩展到整个社会科学领域。  相似文献   

13.
《暴风骤雨》是一部关于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长篇小说,小说是在作家周立波深入尚志市元宝村半年多的基础之上写成的,具有非常高的真实性。小说中的人物和地点都是以元宝村以及周边乡镇的真实资料提炼而成的,作者角色以及文本创作过程与人类学者和人类学田野民族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以人类学的角度来探讨《暴风骤雨》的创作过程和主要内容,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4.
音乐人类学理论的一个核心思想,即研究与音乐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作为音乐人类学家的约翰.布莱金,从文化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他的有关音乐的文化分析和文化并置的教育观念,认为音乐是不同国家和民族自身文化的体现,它们各具特色、相互平等、多元共存。这种思想对于充实和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体系,建构当今的实践音乐教育范式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As part of recent complex transformations, it seems that higher educational organisations are being forced to reorganise, standardise and streamline in order to survive in the new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text. How are ethnographers in general going to approach these contemporary phenomena? By drawing on the conceptual history of anthropology,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generate ethnographic-oriented research questions concerned with higher education. The first part of the article provides an ethnographic background, while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Paul Willis's reasoning on ethnographic imagination, as a prerequisite for generating alternative research questions. The third part makes explicit anthropologist Maurice Godelier's theoretical imagination, carving out some specific theoretical parts which may be used in the generating process. The conclusion then suggests a number of questions to be asked by future ethnographers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questions are followed by a reflection upon the consequences of doing ethnography within contemporary higher education settings, which are increasingly dominated by policy-makers; ethnography is thus to be seen as an intervening instrument.  相似文献   

16.
对克利福德·格尔兹阐释人类学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尔兹是符号人类学和阐释人类学的创立者,其阐释人类学目的,是要求人类学应该借助社会话语对文化作符号形式的“理解”,应该从“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出发,以文化持有者的概念和语言去构筑其世界,进而达到阐释其社会心理、思维方法、价值观和审美观。他的阐释人类学不仅体现在对认识论意义的弘扬和阐发上,而且也体现在对文化符号的破译和对文化行为的“深描”上。特别是他对田野工作中“emic/etic”的新的认知以及他对“地方性知识”的重视和对其含义的扩展,为今天人类学家的田野工作提供了一种视野和模本。  相似文献   

17.
死亡委婉语的人类学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委婉语是存在于英语和汉语中的一个普遍的语言现象。用美国人类学家FlorenceR.Kluckhohn的五个价值取向,并从人类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可发现中西文化之间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美国著名人类语言学家帕尔默构建了文化语言学理论,在语言学与文化研究领域具有创新意义。他丰富与发展了人类语言学的三大传统,与认知语言学加以整合,构建了一种能够更好解释语言现象的理论——文化语言学。通过评析帕尔默在其文化语言学中对人类语言学三大传统与认知语言学进行整合的动因、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中的人类语言学情结、认知系统及其核心概念,可从中得到更多启示。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现代教师教育模式的反思与审查,教师教育逐步由个人认知取向的“知识中心论“转型为“身份”与“知识”并重的人类学的教师教育模式.其方式是将“顶岗实习”作为创新点,通过让大学生“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中小学教学实践共同体来形成身份认同和专业知识.建构专业身份认同是教师教育的核心,建构与身份相适应的专业知识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内涵.自2010年以来,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以顶岗实习为突破口,让师范生通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中小学的教学实践,以此推动教师教育实践的转型,实现了教师教育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