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勤 《上海教育》2009,(15):21-23
民众教育是孟宪承教育思想里"着力最著"的一个领域。在开展对民众普及教育的历程中,孟宪承始终在一种国际化的视野下思考中国的民众教育发展,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和需要,创造性地构建了民众教育思想体系。与同时代的陶行知"生活教育"、黄炎培"职业教育"、晏阳初"平民教育"、梁漱溟"乡村建设"等相比,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教育技术又叫"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技术迅猛发展1978年,中国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制定加速发展广播、电视等现代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同年,经邓小平同志亲自批准,中国正式成立了中央电化教育馆,指导全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想,其代表人物杜威所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观点曾在世界范围内赢来一片赞誉之声,对中国的教育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在阐述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历史脉络,说明杜威教育思想对各个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旨在"以史为鉴",结合本国的国情,探索新形势下有中国特色的新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4.
中华教育改进社是"五四"时期中国新教育运动的直接产物,与美国教育对于近代中国日渐增强的影响态势密切相关。作为当时全国"研究教育之中心机关"的中华教育改进社,其学术活动所烙着的鲜明"美国"印记,折射出中国近代教育学术的嬗递。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进行了持续而广泛的讨论。在关注重心上,这些讨论经历了从"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的转移,而在提问方式上则从"教育理论怎样联系实际(实践)"转向"教育理论如何走向实践"、从"如何建构面向实践的教育理论"转向"教育实践者如何建构理论"。在梳理有关上述问题讨论的基础上,认为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研究仍需进一步凸显"专业视野",走向"实践分析",关注"中国语境"。  相似文献   

6.
石军 《教育导刊》2010,(12):19-21
"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简称"中国教育30人论坛",EduTOP30)是由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四所高校的教育学院(学部)共同主办。本次论坛年会邀请了中国思想界、教育界、实业界30位意见领袖,于5月14~15日聚首中山大学怀士堂,畅谈"教育与中国未来"。参与本次论坛的专家们从"走出困惑:中国教育的使命与视野"、"教育改革,为了中华之崛起:教改方向、方法与体制"和"大学之道:走向世界一流大学"三个主题就教育问题进行跨领域、跨学科、跨文化的激扬对话,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这些天,我正在阅读章夫、蒲薇的《谁来为教育买单》这部中国教育调查,说明中国教育这个"病人"的病太深重了。我虽无能买单,但对我长期从事教育的工作却开出这样的"恶之花",结出这样的"恶之果",却不能不感到十分愧疚。今天,  相似文献   

8.
张謇基于救亡图存、富国强民的时代需要,主张教育救国、视教育为国家富强的根本,表现了清末以来鲜明的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张謇强调师范生人格的培养和教学实习的重要性,倡导"师范先行"的师范教育独立系统;主张"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凡事必求其适"、"德行必兼艺而重"、"学必期于用,用必适其地"等,形成了以求实业之实用为目的的近代职业教育理论。张謇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中国近代民办职业教育、民办师范教育的先河,对中国教育,尤其对江苏地方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清末民初中国教育史,尤其是江苏地方教育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家之一。  相似文献   

9.
《现代企业教育》2009,(21):81-81
天狮集团"中国企业教育重点课题研究基地"正式启动2009年10月10日,中国企业教育百强评选组委会成员一行15人莅临天狮集团,为其举行了"中国企业教育重点课题研究基地"揭牌仪式和天狮集团企业教育研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  相似文献   

10.
"虎妈式"教育再次掀起中西教育观念差异的大讨论,甚至一度成为不少人倍加推崇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就中国独生子女一代颇受诟病的"小皇帝"、"小公主"式的教育方式而言,"虎妈式"教育似乎有其值得借鉴之处。但细细思量,尤其回望并体味自身的成长和受教育经历,对其便多了几分批判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生活教育》2014,(23):4-6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在中国,义务教育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教育公平的问题。但越来越多私学的悄然兴起,则是对体制内教育的拷问。《本期关注》呈现给读者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体制外教育的样本,我们不评判其功过得失,而着眼其存在的理由。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有"活"的、"全"的、"创造性"的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12.
李镇西 《湖南教育》2014,(10):56-56
"教育国际化"是一个热门话题,而且越来越热。当然,中国改革开放35年来,教育的改革与开放也随之兴起并深入。早在1983年,邓小平所提的"三个面向"之一就是"面向世界"。因此,教育国际化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晏阳初是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与乡村改造运动的奠基人,他的平民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影响深远,为当时中国的乡村改造运动指明了方向。尤其是他提出的"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的核心教育思想,仍然值得我国农民教育借鉴。应从树立以人为本的农民教育思想,创建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丰富农民教育内容,采取多样化教育途径等方面来推进我国农民教育。  相似文献   

14.
"学生中心"与"教师中心"分别是杜威、凯洛夫的两种不同教育思想,它们对当时的中国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两种教育思想传入中国有其必然性。它们的命运也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而相继展开。从理论来源、教育目的、受支持情况、社会背景等方面对上述两种教育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对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根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对中国法学教育改革中必须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进行研究。在对中国法学教育的现状进行考察和对不同的主张进行比较分析之后,明确了我国法学教育的定位,提出了改善我国法学教育同法律职业脱节状况的方法,以及调整现行法学教学模式的几点设想。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法学教育应定位于以培养"职业法律人"为目标的...  相似文献   

16.
当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只要达到了一定的规模,远程教育将能够实现以较低的生均成本让更多的学习者获得较高质量的教育。但是也有学者对这一观点持悲观或者质疑的态度。那么我国远程教育的学习者能否享受到低生均成本优势?如果能,又是否是以得到"低效廉价"的教育为代价呢?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关于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数据显示:在控制了学历层次和专业后,与普通教育的学习者相比较,远程教育的学习者付出了显著更少的教育支出;在控制了私人教育支出等因素后,远程教育学习者和普通教育学习者的教育满意度基本持平,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现阶段远程教育的学习者的确享受到了远程教育的成本优势,而且这种优势并不是以教育质量为代价的。同时,实证结果还显示普通教育学习者的教育满意度对"住宿费"和"交通费"具有显著的价格敏感度,而远程教育支出中的"其他费用"项目会显著拉低学习者的教育满意度,因而需要远程教育办学机构对这部分费用进行减免。  相似文献   

17.
胡适是中国现代影响最大的教育家之一,也是"五四"时期以"科学"、"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他提倡民主与科学,在当时的中国具有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他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主张确立科学的人生观,注重理性化的自由人格,强调科学研究要以大学为中心,并提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科学研究方法。从科学发展角度对胡适的科学教育思想进行分析,对当前的科学和科学教育发展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基础教育闻名国内外,"灌输式"教育功不可没。然而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我们渐渐发现了中国式教育的弊端,一味地灌输式教育会抹杀中国学生的创新意识。于是,教育改革年年新,高等教育中也渐渐出现了"分享式"课堂这样创新的字眼。本文针对"灌输式"课堂与"分享式"课堂的不同,着重论述新兴的教育理念——"分享式"课堂对于教育改革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要借鉴外国语文教育的特点。特别是英国"古典语文"、美国"现代语文"、日本"东西方结合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对深化中国语文教育改革都有良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在论述近代乡村教育价值时,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特点出发,指出中国乡村教育一方面要"适合乡村实际生活",另一方面要面向现代化,"与城市打成一片"。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乡村教育具有"为农"和"立农"的双重使命,这对于今天的农村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