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价与选择指标体系及模型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褚超孚  陈劲 《科研管理》1998,19(3):24-30
项目管理是社会科学基金管理的主要内容,本文对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设置了指标等级、分值和各指标权重,根据设计的5个原则,给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及模型  相似文献   

2.
卢花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10):86-87
本文结合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现状和工作经验,论述了做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的工作措施:强调质量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质量评价的核心是创新;建立符合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特点的分类评价标准;高质量成果的产出要依靠科学合理的评审制度、监督机制和公正的学术批评制度。  相似文献   

3.
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工作急需改进,从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的原则出发,选取并分析不同层级的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确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相应评价指标应用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社会科学交叉科学定量评价中的引文分析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社会科学,交叉科学及其评价的概念和意义出发,探讨了CSSC的特点及其在评价社会科学交叉科学方面的重要作用,针对引证分析和同行评议的固有缺陷,指出定量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思路,必定是今后评价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面临新的挑战,需要完善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制.在学术评价过程中,一要在评价体系中确定合理、有效的指标评价,注重评价体系机制创新.二要建立符合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特点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包括科研成果由量到质的转变、人文社科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建立代表作评价制度等一系列有利于建设良性发展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机制.  相似文献   

6.
试论引文分析与社会科学定量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从社会科学评价的概念和意义出发,探讨了CSSCI的特点及其在评价社会科学方面的重要作用,针对引证分析和同行评议的各自缺陷,指出定量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思路。  相似文献   

7.
廖萍 《科技管理研究》2008,28(5):169-170
构建一个实用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公正地评价社会科学成果的重要保证,分析社会科学成果特点,提出了构建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构建了科学、合理的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从文献计量的角度对我国1979 -2010年间发表的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与研究,揭示出研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研究力量已不再局限于社会学和科研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尚未形成公认的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等一些显著的特征和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9.
社会科学成果具有抽象性、间接性、模糊性与长期性,对其作出公正的评价和排序是一项复杂和困难的工作。通过建立TOPSIS法的定量评价模型,在同行专家定性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使评价和排序更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公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学术影响力,分析社会科学领域发展现状,提出改进建议。【方法】 以2002—2014年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获奖信息为研究对象,从获奖作品、作者、机构、施引者、施引期刊以及学科分布等角度深入分析,并与教育部高校社科优秀成果奖进行对比研究,力图全方位、多层次探讨获奖成果的学术影响力。【结果】 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的整体学术影响力较小,在国内具有优势的研究领域为文学、历史学,但是某些学科存在较为明显的学术领军人才流失现象。【结论】 建议进一步完善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评价体系,加强对各领域优秀学术人才的识别与管理,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1.
贾洁  吴信岚 《现代情报》2012,32(6):3-6,12
科研机构所产出的CSSCI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其学术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建立基于CSSCI的学术成果评估模型。以江南大学为例进行了评估探讨,为促进学校社科研究及学科建设等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根据新时期国家政策和医学研究模式对医学评价体系的要求,分析医学科技研究模式和科技成果及其转化趋势,提出现有学术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针对基础研究、临床与转化研究(包括新药研发)和管理学领域,提出医学科技评价体系框架和不同专业领域评价体系构建的具体建议。主要包括: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分类评价体系和分级分层评价机制来解决不同领域单一评价体系的问题;建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分层评价体系,并以基础研究为主提出除药物研发与技术创新类的通用评价指标及其权重等级示例;建立完善中长期效果评价机制、宽容的项目评价体系,促进高端人才发展和原始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加强在我国期刊发表文章的评价地位。强调医学科技评价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原则,针对不同专业、机构和人员分别建立评价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聚焦陕西省14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数据,分别从获奖总量等级分布、获奖成果所属类别、获奖高校研究竞争力、获奖成果学科分布等维度进行分析,总结近年来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建设发展成效,为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获奖成果数量经历了高峰期、波动期和稳定期3个阶段,评奖体系对具有学理深度和学术厚度的高水平、高等级研究成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对策建议类研究成果日益受到重视;相较于社会学科,人文学科获奖成果数量相对偏少且获奖等级不高,而理工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成果逐步凸显。基于分析结果,提出推动在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包括进一步强化研究成果的创新质量、学术贡献和学科特色;提高调研报告类成果获奖占比;培育和产出更多具有原创性、引领性的研究成果;推动构建多元化的学术话语体系等。  相似文献   

14.
我国渔业科技成果转化是联系渔业科技与渔业生产的纽带和桥梁,是实现"科技兴渔"的重要过程,新的形势下加强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工作具有其特殊的意义。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某水产科研院所应用技术成果、基础研究成果和软科学成果三类成果转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深入分析,并得出综合效益是评价应用技术成果转化最为重要的指标,学术水平是评价基础研究类成果转化最为重要的指标,综合影响是评价软科学类成果转化最为重要的指标,为进一步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与理论方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因素分析的社科成果转化评价指标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社科研究成果的产生和评价,国内外已有不少的专家和学者做了详细而又卓有成效的研究。而对于社科成果转化的评价,国内的专家学者还少有涉及。拟从社科成果转化的方式和现状出发,找出影响成果转化的因素,浅析它们作为评价指标的优劣。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高水平理工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难、理论依据少、主观因素多等问题,设计一种包含21项指标的三级指标架构,利用总体相关系数法,依据指标特征提取出多项指标与理工科高校成果转化的相关性,并与综合指数法有机结合,计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构建一种新的高水平理工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国内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高水平理工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真实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验证,得出各项指标在理工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的权重,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助推高水平理工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若干建议,为高水平理工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7.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经历了从综合到分化再到综合的过程,现阶段呈现加速融合趋势。现代化建设对决策咨询提出新的要求,需要新型智库涵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两大领域。建立贯通融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智库组织领导与政策牵引体系、智库研究内部与外部协同体系、智库科学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决策咨询服务与成果评价体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国家战略思想力量相得益彰的驱动体系,推动形成具有强烈现实问题导向的智库科学,是新型智库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新型智库增强国家战略思想力量、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公益性技术的发展对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属于政府财政职能范畴.在政府科技财政实践中,关键难点就是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实用的公益性技术筛选模型.利用以往有关定性研究成果,构建了公益性技术筛选模型--筛选指标体系、定量评价方法、福利效用指数,然后将筛选模型和专家库技术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同行评议渠道收集评价数据,最终达到从海量的技术成果中筛选出满足经济社会公共需求的公益性技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王冬梅  王向宁 《科研管理》2019,40(3):126-132
目前,我国高校在科技评价中,普遍存在“注重数量、看轻质量”的问题,对科研成果、科技人员的不恰当的量化评价,并与利益挂钩,导致科研成果与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无法紧密的联系起来。尤其对于行业特色高校,行业背景浓厚,对科技成果的应用性要求较高,所以对于成果实际应用的考察应该成为行业特色高校科技评价指标中的关键部分。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科技分类评价开展了探索与研究。首先分析了当前科技评价的现状,探讨了当前行业特色高校科技评价的不足之处;然后基于科技评价的现状,本文提出了科技评价的三大基本原则:坚持分类评价、建立高效评价机制和建立特色评价体系。最后引入了灰色理论,研究了行业特色高校的科技评价模型,并且针对行业特色高校的特点,重点确定了分类评价指标,提出了关于行业应用、学术成绩和行业指导这3个方面共19项分类评价指标,同时提出借鉴英美等国家比较成熟的科技评价体系来完善我国行业特色高校分类评价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