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孟的儒家传统礼治思想,另一方面,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又充分吸收了法家理论,主张援法入礼,礼法并用,开创了礼法融合的先河。使荀子的礼法教化思想在儒家治国理想由礼治走向法治的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具体体现在荀子隆礼重法的教化思想中。以荀子教化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时代为背景,重在说明荀子"隆礼重法"的教化思想在当代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实践中的价值定位。深入发掘荀子礼法教化思想中的价值内涵,对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孔子改造了古代宗教的外在礼仪形式,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从而奠定了儒家的"礼"学思想。荀子师法孔子,继承了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但他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先秦诸子思想进行批判总结并再次进行融合,最终使"礼"由"纳仁入礼"走向"援法入礼"。  相似文献   

3.
苟子从人性本恶和社会历史方面追溯“礼”的起源,综合了儒法两家的学说,形成了礼法结合、礼本刑用的思想。荀子的“隆礼“思想赋予了“礼”以形而上的根据,拓展了“礼”的功能,并对“礼”进行了内在寻根式的阐释,丰富了“礼”的人文内涵与实践意义,深化了儒家“礼”的理性精神和实用品格,对中国文化重视情理结合、以理节情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荀子继承了孔孟"人治"的政治思想,主张在政治实践中"选贤举能"。但另一方面,荀子这一主张背后隐含着自我荐举的政治企图,表明了他"人治"思想的条件性;此外,他将"法"视为重要的施政方针及政治策略,并将其与"治人"相结合,重视人才运用法的能力,这便超越了典型的孔孟式的"人治"传统。荀子政治思想中对"法"的理念的引入与强调,源于他对不断变化的政治现实的思考,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也潜藏着儒家思想与社会实践动态调适的历史线索。  相似文献   

5.
两千多年前,荀子提出了“隆礼重法”,“礼法并重”的思想,把“礼”,“法”当作治国安邦的两大根本手段,本文通过对这一思想体系中“礼”,“法”关系理论和实践的历史考察,结合对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的分析,揭示出这一思想对当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陆贾是西汉率先提出"教化"思想的政治家,他在继承先秦哲学特别是荀子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汉初社会实际情况,从"设辟雍庠序之教"和"君主自身道德行为感化"两个角度,就"如何推行教化"提出自己独有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荀子·大略》篇中"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这句话特别吸引人的目光。因为,关于"行"的方面有千万,可为什么荀子却只言"礼"?笔者以为,这与荀子的整个礼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这句话包含着荀子非常丰厚的礼学思想内容。本文拟从荀子说这句话的原因,即"礼"的重要性;这句话的内容,主要指"礼"的外在表现形式;关于荀子这句话的评价等,这三个方面对这句话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入的评析,以期能以小见大,有益于荀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从性恶论出发,创立了“隆礼重法”的德法并举的治国思想。本文试图通过对荀子的“礼”、“法”思想的阐释,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至今不泯的对于我国行政文化建设的现代启示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荀子兼采道、法、名、墨诸家思想于一体,却始终被视为儒家学者,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礼"深入系统的阐发。荀子思想在吸收先秦各家学说后所表现出的基本特征、发展趋向,集中体现和落实于关于"礼"的形上建构中。通过对"礼"的深入分析,不能不说荀子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0.
儒家提倡"礼",在战国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荀子一方面像儒家前贤那样推崇礼义教化,另一方面又深知在人心不古的乱世,"礼"发挥的作用有限,认为"法"是推行礼治时一种必要的协助治国的手段,必须礼的内律、法的外制并行。在礼法二者的关系上,荀子认为法从属于礼,礼占据主导。如何让法辅助礼来治国,荀子在刑不欲滥、法律细化、法律实施等方面做出了精辟的论述,完善了周公以来儒家的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11.
苏轼的《江城子》和弥尔顿的《梦亡妻》分别是中西方悼亡诗中的名篇佳作。两首诗都是通过记梦的方式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出发,探讨这两首诗在写作风格和感情基调两个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杜威提出了以"儿童"、"经验"、"活动"为中心的课程理论。本文以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为基础,阐述了杜威的课程理论中以发展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课程目标,以活动为主并结合学科知识的课程内容,以"从做中学"和教材心理化为主的课程实施方式。杜威的课程理论对当代课程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同时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14.
晚清词人陈廷焯在其《白雨斋词话》中提出了"沉郁顿挫"说,首次系统阐述了常州词派的观点,主张词需关注社会生活,讲求温柔敦厚传统,这是词学理论的一大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产生"钱荒"的原因是因为资本外流,银行资金错配情况严重,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和到期导致资金紧缺,财政存款减少,央行的稳健策略。"钱荒"产生了提高银行业的资金使用成本;导致资金紧张,提高了资金使用成本,影响股市、债市;对房地产业和过剩行业将造成冲击;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局。应对"钱荒"的对策是银行业的改革,中国实体企业的转型创新,企业需要提高财务管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有学者称焦菊隐的"心象说"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存在误解,"心象说"应该看作焦菊隐综合体验、表现及中国传统戏曲理论的结果,然而,通过考察焦菊隐研读斯氏著作的史实,并将焦菊隐所论与斯氏相关著述对读,可以看出:焦菊隐所说"在你生活于角色之前,首先使角色生活于你"虽非斯氏原话,但也不是随意杜撰;而焦菊隐对斯氏《演员自我修养》第二部有关"性格化"的理解,恰与斯氏手稿之言不谋而合。焦菊隐的"心象说"并未违背斯氏体系精神,只是在方法层面上有所不同,故与其说焦菊隐的"心象说"是综合三家之说的产物,不如说是斯氏表演体系的中国变体。  相似文献   

17.
德国接受美学大师伊瑟尔提出的"召唤结构"概念,是西方接受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他认为文学作品中存在着空白与未定性的意义,这些"不定因素"唤起读者积极参与生成作品的意义阅读活动。在"实现"一部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读者的主体创造性作用,从而让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召唤结构既牵引了读者的审美交流活动,又引导了作者的创作实践活动,真正实现创作过程和接受过程的融合,共同促进当前社会语境下的文学活动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
基于对先秦学者有关"教"的定义或表述以及"教""学""诲"之类关键词的分辨,以《论语》有关孔子"教""诲"言论的记载为依据,把孔子"教育思想"归结为植根于仁政的"教化说""先教说"与以"学礼"为要义的授业观念,从而显示儒家"教育"理念的特点,进而讨论活教育思想史中的史料、史实问题。  相似文献   

20.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1):155-158
大学建筑是大学的标识。大学建筑并非随意建之,其建设要遵循一定的理性。否则,它算不上真正的大学建筑,而只是在大学里的建筑品而已。大学建筑要把充分满足教学需要作为要务;要把学术性作为标识,区分于其他非大学建筑;要有自我特色,形成独特风格;要体现历史感和文化性,释放大学的场所精神。在大学建筑的建、拆、翻新时应处理好拓新与守旧、简单与复杂、开放与封闭等几对矛盾,使大学建筑彰显大学的场所精神,奠定成就卓越大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